分享

医学界医生站

 sanzha6 2023-06-24 发布于江苏

一个腰痛为何误诊2年,还真没几人知道这个病

2023-03-04王小冬来源:风湿没小事儿

僵人综合征

这是2021年病例。患者首诊骨科,后转入风湿科。

T先生,男性,54岁。

病程2年,间歇性腰腿疼痛,并感腰部僵硬感,弯腰活动受限,疼痛逐步加重,出现行走困难。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查C反应蛋白正常。腰椎MR:腰椎3/4、4/5椎间盘膨出伴轻度后突,腰5/骶1椎间盘左后局限突出。腰椎CT:腰4/5椎间盘膨出伴后突出。骨盆X线提示:左侧骶髂关节局部密度增高。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抗炎镇痛治疗效果不佳。后首诊就诊于我院骨科。

骨科专科查体:腰椎活动受限。腰4-骶1椎体棘突、椎间隙、椎旁压痛(+)、叩击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四字试验(-),Thomas征(-)。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50°。加强试验(+)。左大腿及臀部压痛。下肢肌力检查不能完成,上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

骨科住院期间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4×109/L,淋巴细胞相对值0.085,单核细胞相对值0.025,中性粒细胞相对值0.889,红细胞计数4.13×1012/L。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血糖正常。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全套均阴性。HLA-B27阴性。免疫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肿瘤标志物(男性10项)正常。

常规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

胸部平扫+高分辨扫描:1.两肺上叶肺气肿(间隔旁型);2.左肺下叶纤维化灶。

腰椎正侧位:腰椎退行性改变。

椎间盘CT平扫+二维重建:1.L5/S1椎间盘突出(后正中型),L4/5椎间盘膨出;2.腰椎退行性改变。

骨盆正位:骨盆X线平片未见明显异常。

全身骨显像: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异常骨质代谢病灶。

浅表部位(一个部位)超声:左侧髂腰肌肌腱中段后缘滑囊区无回声区(滑囊积液?)。

骨科住院期间行抗炎镇痛、消肿等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后转入风湿科。进一步检查评估,并行科内讨论,讨论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低磷骨软化、髂腰肌滑囊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均不能解释病情。一时不能明确诊断。

讨论没结果,治疗效果不佳,查文献,追问病史。追问病史发现患者MRI检查时,受环境噪音影响,疼痛症状加重,并出现肌肉僵直、痉挛,平卧困难。

记得那天我下乡门诊,微信里与同组蔡医师再次讨论,一番讨论后,两人同时输入“僵人综合征”。

再核对病史。患者进行性躯干和肢体僵直,噪音刺激后肌肉痛性痉挛,符合“僵人综合征”。

当日睡前加服氯硝西泮1mg,同时筛查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第二日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加用巴氯芬片10mg每日3次口服后带药出院。

出院主要诊断:僵人综合征,滑囊炎(左侧髂腰肌滑囊)可能,腰椎间盘突出。

出院后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报告阴性。

僵人综合征


僵人综合征(stiff-person syndrome,SP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特征为四肢肌肉和躯干的进行性波动性强直和痛性痉挛。症状可自发,也可由情感、噪音、运动刺激等诱发。

僵人综合征患病率约1~2/100万。20~50岁青中年中好发,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病因可能为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病毒感染诱发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相关。

1956年,MOERSCH和WOLTMAN首次报道,并命名为僵人综合征。随后僵人综合征确定为自身免疫疾病,其通常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如与抗谷氨酸脱羧酶(GAD)相关的Ⅰ型糖尿病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白癜风等。

自身抗原可能参与病变的发生,主要有6种抗原:GAD65、甘氨酸受体α1亚基、Amphiphysin、Gephyrin、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和γ-氨基丁酸受体。

1988年SOLIMENA等发现GAD抗体,大多数僵人综合征患者血、脑脊液中存在抗GAD抗体。GAD抗体主要结合GAD65,约60%~80%的经典型僵人综合征患者血清中GAD65抗体浓度显著升高。

GAD是谷氨酸转化为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限速酶,γ氨基丁酸(GABA)作为一种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大脑、脊髓中。

抗GAD抗体可与GABA能神经元产生免疫反应,影响体内GABA生成,导致GABA能中间神经元抑制通路受损,从而削弱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脊髓α运动神经元持续过度兴奋而出现肌肉僵硬痉挛。

僵人综合征起病隐匿,通常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僵人综合征症状可首先出现在下肢肌肉、背部肌肉、腹肌、舌肌、咀嚼肌、咽喉肌等部位,以进行性肌肉强直和肌痉挛为特征性表现,可由意外的噪音、视觉、触觉刺激及情绪不安诱发,睡眠后症状消失。

受累肌变硬,可呈木板或石头样坚实,可见肌肉外形。腰脊旁肌受累时可导致腰椎前弯畸形及向前弯腰困难。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受累时可使相应部位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引起关节固定、活动受限,形成木僵人样姿势。

僵人综合征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由环咽肌痉挛引起的食道阻塞、严重的自主神经失调、骨折和关节脱位、严重的呼吸衰竭甚至猝死。

僵人综合征分为经典型、变异型

经典型僵人综合征起病隐匿,早期仅仅表现为发作性肌痛,查体可见屈肌与伸肌张力同时增高、随意运动减少、肌肉肥大以及以脊柱前凸为特征的姿势异常,症状多自躯干肌开始,后逐渐扩展到到近端肌群,最后累及远端肌群。
变异型包括副肿瘤型僵人综合征、伴强直和肌阵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PERM)、局灶节段性僵人综合征、抽动性僵人综合征及僵人叠加综合征。

副肿瘤综合征常与乳腺癌小细胞肺癌最相关,也与结肠癌卵巢癌和Hodgkin淋巴瘤等有关。副肿瘤型僵人综合征临床表现与典型僵人综合征患者相似,但前者颈部及上肢僵硬更明显,而后者脊柱和下肢僵硬更显著。

2009年,DALAKAS提出的诊断标准

包括:①轴性和四肢肌肉僵硬;②由噪音、触觉刺激、情绪不安诱发的肌肉痛性痉挛;③肌电图上静息状态下,可见主动肌和拮抗肌出现连续运动单位活动(CMUA);④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肌肉僵硬、强直;⑤血清GAD65(或antiamphiphysin)抗体阳性;⑥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有效。

僵人综合征鉴别诊断:需与神经性肌强直、破伤风、先天性肌强直、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肌张力障碍、运动神经元病等相鉴别。

僵人综合征的治疗


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和调节免疫。

缓解症状:首选用药为苯二氮类药物。通过增加GABA引起的脊髓内突触前抑制来实现其肌松作用。

地西泮(α受体)和口服巴氯芬(β受体)为GABA激动剂,单独或联合使用通常对强直和肌肉痉挛有效。

调节免疫治疗:GAD抗体阳性僵人综合征最主要的治疗是免疫调节方法。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以及使用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等。

泼尼松为首选药物,起效快且疗效确切。


利妥昔单抗能破坏B淋巴细胞从而抑制GAD抗体生成,可有效缓解僵人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硫唑嘌呤能长期较稳定控制症状。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疗法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僵人综合征可能有效。

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可抑制乙酰胆碱释放,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在躯干及近端肌肉上使用有良好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全身用药。

伴精神症状者,精神心理评估辅助治疗。

减少声光刺激,保持平和心态和稳定情绪,有利病情恢复。

副肿瘤型僵人综合征自然需要手术或药物治疗肿瘤。与其相关的其他自身免疫疾病,需同时治疗。

总结

僵人综合征通常病程4~20年,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次诊断时间,如未及时诊断、早期处理。因此,遇见不明原因肌肉发作性僵直和痛性痉挛,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依据不足后,需要注意筛查僵人综合征,争取早诊早治。

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