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帝师翁同龢节临《张迁碑》册

 青木森森 2023-06-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字声甫,号叔平、钧斋,晚号松禅老人、瓶庐居士、瓶庵居士,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进士,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职,先后为同治、光绪两帝之师。著有《瓶庐诗稿》《瓶庐文抄》《翁文恭公日记》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罢免后,终回故里。

清代书法经历了“崇帖”向“崇碑”的审美思潮的变迁,到了晚清,推崇北碑的风格取向已经深入人心。翁同龢在政治上支持并推动戊戌变法,力求变法维新,在被慈禧太后罢免之后,改革的热情又体现在他的书法创作中,晚年沉浸于汉隶、北碑,尤其对于汉隶的临习投入了很多的精力。


事实上,观碑读帖、考证题跋一直是翁同龢的心之所好。咸丰八年(1858)赴陕西主考途中观摩崖刻石,在京任职闲暇时也会与朝书家如何绍基、潘祖荫等讨论碑帖。光绪二十四年(1898),翁同龢“开缺回籍”,就在回老家常熟的路上,经过苏州丛古斋,他见到《阁帖》与《鹤铭》,还借钱买帖,后来六年的归庐生活因回常熟之后相对闲暇,更凸显出他对书画、碑帖的热爱。在《翁同龢日记》中很多笔墨都提及其日常生活是与友人一同赏碑读帖、遣兴题跋和钩碑集字中度过。

翁同龢众体皆妙,将篆、隶笔法融于行、草书中,他曾多次临摹《张迁碑》,与好友钱泳、杨沂孙等人的交集,也让他获益匪浅。翁同龢书法最独具匠心之处在于“以碑融颜”,他的字起笔敛锋,纯以中锋行笔,在转折处似方实圆,提勾、捺画的收笔都更为沉着;结字宽绰舒展,保留颜体字点画外拓的特点,但多了几分迟涩古拙之气,这正是他追求的“愈涩愈生笔愈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特别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