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佩衡医案评析·麻疹后邪热灼肺

 四圣医苑 2023-06-24 发布于广东

麻疹后邪热灼肺

        王xx之男孩,年三岁,出麻疹免后,身热不退,喘咳痰滞,唇焦,舌苔白厚而燥,指纹紫红,脉洪数,壮热烦渴,小便短赤,鼻干,目多眵。此系疹后真阴内虚,邪热灼肺,津枯液燥,以人参白虎汤加味主之。

米洋参5克、生石膏12克、知母10克、甘草6克、寸冬10克、尖母3克、五味5克、粳米一撮

次日复诊,患儿脉静身凉,烦渴喘咳均减,以生脉散加味治之。

    米洋参6克、寸冬12克、五味2.5克、甘草3克、生地10克、川贝5克、杭芍6克

第三日复诊,津液满口,喘咳已平,食量较佳,再以黄芪20克、当归10克、生地6克、党参10克、元肉10克、炙甘草3克,调补气血之剂,连服二剂而愈。

陈注:此案所见症状有些难以统一。“唇焦”“指纹紫红”“脉洪数”“壮热烦渴”“小便短赤,鼻干”,是燥热之象;“痰滞”“舌苔白厚”,却是寒湿之象。而病发于麻疹之后,依理应当是过用寒泻之药,伤阳又伤阴之故。其中,“脉洪数”“壮热烦渴”是阳明脉症。案中未问其大便几日未行,亦问言其是否有汗。从初诊处方看,应当非阳明胃腑燥实之证,且应见有汗之象。也就是说,“脉洪数”“壮热烦渴”是中焦阳明热盛,而上焦仍有肺中湿浊。佩衡先生用药只是针对燥热,不知如何可效。

此等证,宜问其麻疹之治所用何药,以帮助分析刻诊症状之阴阳寒热。至于案中“痰滞”二字,如果是指“痰黏”,而不是指“痰多”,则可不认为是寒湿之象。但“舌苔白厚而燥”,终究是“寒燥”,而非“热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