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 (边听琴音边读文,更易于放松身心哟) 在先秦奇书《黄帝内经》当中,黄帝与岐伯有一段对话,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远古时期的人皆能长命百岁,今天的人为何到了五十岁,就已经衰老了? 岐伯便就此与黄帝展开了医学养生的探讨,这本书成书很早,具体时间无法考证。有学者认为大概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此证明,我国的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这部医学巨著里的医理和药理知识,至今都不过时。 ![]() 可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本书有些过于深奥专业,若只是想了解中医文化,就不必看这本大部头了! 我为大家推荐一套特别简约但内容又十分丰富的中医文化科普书。 这套书共分为三册,分别为《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 ![]() 神农氏,历史上第一位被大家熟知的中医,亦被称为“中药始祖”,他尝尽百草,分辨不同的属性,从而找到可以食用或可以药用的植物。 神农氏与燧人氏和伏羲氏,被后世尊为中华三皇。其实,伏羲氏亦为中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观天象画出了八卦,同时还发明了九针。伏羲氏开创了针刺疗法,还改善了砭石疗法。所以,中医有“五大医术”之说,即为:砭、针、灸、药和导引。 医,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乱时期,人们都离不开他。从前的读书人都必须通三理,即医理、命理、地理,故而,中医文化与中华历史共同发展,融入于传统文化之中。 或许可以这么说,中国几千年来,实际上是一个“全民皆医”的社会。 ![]() 于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便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杏林圣手”,他们始终以“救死扶伤”为行医宗旨,无论多么艰苦多么困难,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治病救人。 现在许多人认为,中医只能养生调理,治病不如西医,特别是急病。 其实不然,古代有个急救专家叫葛洪,他是东晋时期的医药学家,他在医学方面的著述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肘后备急方》,“肘后”指的是胳膊肘后面,意思是随身可以带在身上的书,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屠呦呦因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药学奖。其实,在《肘后备急方》之中,便记载了“青蒿素”的效果,屠呦呦亦是从中获得的启发。 葛洪也是世界医学历史上最早记载天花的人,西方医学界一直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实际上,葛洪比雷撒斯早了500年对“天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葛洪还开创了免疫学,他对狂犬病采取的预防措施,要比西方免疫学鼻祖巴斯德早了1000多年。 ![]() 现在许多人“黑”中医,实际上源于对中医缺乏了解和认知。中国古代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只是当时并未得到重视,加之战乱频频,故而使许多珍贵的成果被蒙上了厚厚的历史尘埃。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今天吃的许多食物和喝的凉茶里,便有中草药的影子。 ![]() 中草药文化,并不只出现在大夫的药方里,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比如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挂艾草,要将雄黄酒洒在屋前屋后,都是有原因的。 五月,是阳气最旺的时候,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一定知道“盛极必衰”的道理,所以,在阴阳之气相互转换的时候,也是最“毒”的时候,这就是“毒五月”的由来。 在这个阴气初生的时候,中国人要做的,就是保护“它”,使这股力量能够自然生发,而自然界中的极阴之物,便是艾草、菖蒲这一类的植物,其目的便是助长“阴气”,使之阴阳慢慢达到平衡。 “毒五月”亦是毒虫活动最为频繁的时候,雄黄是这些毒虫的天然克星,只要将雄黄碾成粉,洒在房前屋后,毒虫便不敢靠近了。 现代科学证明,雄黄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敏感的动物们都能感知到它的毒性,便会远离它了。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有的甚至有“七分毒”,可不能乱来!想要学习中医文化,首先就得了解不同的中草药分别是什么属性,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进行配比。 中医讲究的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即同样的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开的方子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故而,方子里的配比也是不同的。 如今,很多家庭热衷于烹饪美食放一点点中草药来调味,不但可以提升美食的口感,同时还有助于调节身体的平衡。但是,若盲目追求“越多越好”或“越贵越好”,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草药既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凉茶,又或者是美酒的辅料,故而,正确掌握它的属性和配比,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医学体系,不仅涉及诊断和治疗方法,还需要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故而,中医还得经常深入密林,去寻找好的药材。在这个过程中,他得为自己配备上一套专业工具,这套工具有药铲、药镰、药篓等等。 中医会亲自将这些采集回来的药材进行挑拣、清洗、晾晒。然后,再根据其药性不同,对其深加工。 ![]() 此时,古装电视剧中常出现的药碾子就登场了。这些仅仅只是中医在采集药材和制作药材时,需要用到的器具,实际上,古代中医真是全能型人才。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有多不容易,除了能看病能开方,还得上山采药,得制药还得会针砭等方法。 如果针砭之法确实是伏羲发明的,那可够古老的,居然传承了近万年!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真牛! 这得益于经络图和针灸铜人的代代相传,中医有着严格的传承体系,这两样东西可是必备的传家宝! 经络,是中医文化中一项神奇的发现,即便以今天的科学仪器检测,都无法检测到经络,但我们的祖先却画了下来,经络图能帮助我们准确找到人体经络的走向和穴位的位置。 针灸铜人则是帮助中医师进行针灸疗法练习的一种模拟人体的器具,通过这上面分布的穴位进行操作,只有这个过关了,才能为患者服务。 以前没有医院,中医师一般会在自家的药铺里坐诊。遇到急重病患,便会上门服务,且不会额外收取出诊费。 古代中医并不以牟利为目的,他们从进入医道开始,便始终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哪里有病患,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从没有想过名或利,是真正的“天使”! 他们的药箱,就像机器猫的百宝箱一样,里面除了常备药之外,还有做手术的工具。 ![]() 是的,别以为中医只会把个脉抓个药针个灸,中医的外科手术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第一例将气管割开,为病患解决痛苦的手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例开颅手术也出现在中国。 说实话,我对中国这项古老的文化就是一个大写的“服”字! 中医药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自远古时期,几千年前,中华始祖依靠它强身健体、治病救人,使中华民族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即便到了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魅力不减。 我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一定会使中医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它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医学系统,它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