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在当时是主流,很多的诗人在刚开始创作时,大多学习这一诗派。 曾几生活于这一时代,自然免不了接受江西派的影响,他十分推重黄庭坚,把一部《山谷集》读得烂熟,又曾经向江西派诗人韩驹、吕本中二人请教过诗法,所以后人也想把他列入江西派。 不过,钱钟书 《宋诗选注》中说,“他的风格比吕本中的还要轻快,尤其是一部分近体诗,活泼不费力,已经做了杨万里的先声。”这说明他并不完全投向于江西派门下,而是注意探索自己的路。 下面这首《三衢道中》就完全不像江西派的做法。这首诗诗人以景色之美来衬托天气之好,再以天气之好来衬托游人之喜。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三衢道中》 曾几〔宋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的大意是: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三衢道中》是一首记游诗。“三衢”指三衢山,在今浙江西部衢州市常山县城北约十公里处,是著名的风景区。也许是在曾幾担任浙西提刑时游览过此地。 “梅子黄时日日晴”,写出游时天气很晴朗。诗人出游,选在梅子黄时,准备冒雨出行。然而,天公作美,梅雨天季节却遇到连日晴。 出行大吉,不雨反晴,使诗人对天气不好的担心一扫而空,可以说诗人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游的。 “小溪泛尽却山行”,写出发时走水路,返回时走山路。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一路美妙的山色,一路初夏旖旎的风光,但诗人都没有写,只道出了“山行”,便戛然而止。这样,“山行”有了更为诱人的魅力。 “绿阴不减来时路”,山中之行,只见翠翠的树,浓浓的荫,与来时绿树掩映的溪边所见相比,毫不减色。 “山行”和“来时路”相照应,交织在一起,使诗具有更美好的意境。“绿阴”,极言山山草木苍翠,路径绿树掩映,景象极佳。“不减”则“增”,兴致尤浓,可见“山行”的万千景象。 “添得黄鹂四五声”,在这幽深静寂的山中,时不时能听到黄莺悦耳的鸣叫,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乐趣。 “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黄鹂”的鸣叫,是诗的点睛之笔,它使静谧空旷的山中回荡起动人心弦的音响,带来了新的活力。 诗人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