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大约10000字,内容如下: 前言 (一)次债危机的时间线 (二)次债危机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1、起因 2、发展 3、高潮 (三)美联储在次债危机发生、发展中的疑点 (四)总结性分析 (五)尾声 前言 当地时间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以及另外两名经济学家荣膺此次大奖,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图为伯南克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去才14年,殷鉴不远,却影响深远,最大的一个影响,恐怕非美国走下全球灯塔般存在的神坛莫属,也就是说,这是美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世界从此再也没有什么神仙皇帝,再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从而留下一个悬念,谁会成为下一座灯塔,要么就是永远也不会再有灯塔了。 14年后的今天,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提2008年金融危机,可见其影响确实非同小可,现在看来,当年在美国本土酝酿爆发的这场危机,就像是一场无妄之灾,感觉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完全没有必要小病大治。 明明打个针,吃个药,几百块钱就可以治好的病,非要熬到病情恶化,把人都送进了ICU(重症病房),旁观者都吓呆了,才大动干戈,各种治疗手段齐上阵,花了成千上万倍的钱才算搞定,不禁让人质疑,当初我们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是否被误导了。 我们知道,媒体以及大部分专家的所说的话,背后一定是某些人想让大家知道的事,不想让大家知道的事,是绝对不会说的,自然大家都不知道了。 公开报道的内容,其中有的是事实,有的是编织加工过的事实,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事实,把这些真真假假的“事实”串起来,一般就可以自圆其说了,从而让读者深信不疑。 但是呢,这种自圆其说永远也做不到百分之一百的圆满,总是会有一些漏洞或破绽,留给有心的人去破解,去还原真相。 我这么做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你不想让我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偏要知道,打死我也要去找寻真相,知道了以后,觉得独乐(读岳,音乐的意思)乐不如众乐乐,就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了。 我一向把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观点,作为我做自媒体人的根本原则,不想做任何书书本本的搬运工或者传声筒,当然这么做是很难的,既要大胆假设,又要小心求证,特别费时间,还要一以贯之,始终如一,这就更难了。 这在外人看来很没有必要,也几乎无人喝彩,毕竟人都是不容易改变自己想法的,很少有人会轻易认可不同的看法,因此很难找到共情。 何必给自己加压呢,又没有流量,这叫吃力不讨好,但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还是觉得这么做是有必要的,如果我人云亦云,那么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多没意思。 本文所探讨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真相,是我的独家发现,就连结论也是独有的,原生的,没有经过任何污染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次债危机的时间线 2006年1月,干了20年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卸任了,此人是当时全球金融市场神一般的存在,就跟做生意的人都要拜的财神一样,不过这尊财神却是会动的,会说话的,格老说句话,地球都要抖三抖,这一点都不夸张,就是这么牛的一个人,此时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还有两年多呢,表面上,美国的经济形势不是一般的好,而是一片大好。 图为格林斯潘 本·伯南克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就任美联储主席的,上任半年内,延续了之前从2004年6月就开始的加息周期,节奏也保持得差不多,总共加息了4次,每次25个基点,也就是0.25%,到2006年6月底,将联邦基金利率加到了5.25%,之后就不再加息了。 从伯南克的这个操作来看,可以说是萧规曹随,表现得中规中矩,符合市场的预期,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么高的利率一直维持到了2007年9月份,才开始进入降息周期,这就有问题了。 什么问题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006年下半年,在高利率的冲击之下,美国涨了近10年的房价终于开始下跌了,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随后发生的事,就很值得玩味了。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拥有2000亿美元资产,规模更大的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向美联储寻求直接帮助,遭到拒绝。 这些事情连在一起看,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小毛小病,只要花很小的代价,就能搞定了,然后找出病因,是抽烟还是喝酒导致的,还是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引起的,以后杜绝这种不良嗜好,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可是美联储什么也没做,既没有给它们打针吃药,也没有警告其它人要洁身自好,而是一脸嫌弃,就好像说谁让你们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得病了也是活该,死了最好,常识告诉我们,这背后指定有事,而且这事肯定小不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倒霉的,轮到了华尔街五大投行,最先承受不住的,是拥有4000亿美元资产的贝尔斯登,这次资产规模更大了,大了近一倍,2008年3月13日,贝尔斯登突然宣布现金即将告罄,马上就要申请破产保护了,然后被商业银行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白送价给收购了,摩根大通之所以敢火中取栗,有胆量吞下4000亿美元资产规模的贝尔斯登,离不开美联储背后几乎无限量的现金支持。 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该来的终究会来,2008年9月15日,资产规模是贝尔斯登两倍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同日,同为商业银行的美国银行,宣布以500亿美元的地板价,收购资产规模比雷曼兄弟还要大的华尔街第三大投行美林集团,以避免其申请破产保护。 2008年9月21日,华尔街第一和第二大投行,高盛和大摩(摩根斯坦利)双双举起白旗,向美联储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并接受其监管,以换取美联储的救助资金,避免成为下一个被收购或是申请破产保护的倒霉蛋。 至此,华人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无一幸免,有当场阵亡,沦为他人的食物和肥料的;有卖身为奴,从此再无出头之日的;还有找个有钱干爹,从此到哪都有人看管的。 那么大获全胜的是谁呢,正所谓一鲸落,万物生,当然就是美联储及其下属会员银行了,主席伯南克被当时市场人士称为直升机本,意思就是开着直升机撒钱的本·伯南克,这个钱当然都撒给商业银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还有被美联储火力误伤的衰仔,一个是两房,也就是房利美和房地美,另一个是保险公司,也就是美国国际集团(AIG),这俩货不归美联储管,不是同一个食物链的,也就懒得管了。 它们最后都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巨额救助,得以屹立不倒,也可以叫大而不能倒,等还清了政府的救助款之后,就可以恢复自由之身了,相对来说属于有期徒刑,比高盛和大摩的无期徒刑强多了,可见伯南克对投行下手有多狠。 救助两房的时间是在2008年9月5日,救助AIG的时间是2008年9月18日、11月12日,以及2009年3月1日,一共救助了三次,这受伤可是够重的了,当时的奥巴马政府总共花费了7000亿美元来救市。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从2006年1月上任,到2008年9月21日尘埃落定,历时2年多,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将此前呼风唤雨,桀骜不驯,生性就爱调皮捣蛋的坏小子们,整得服服帖帖,再无翻身之日,这是美国百年投行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此一役,乾坤大定,四海宾服,美联储就此一统金融江湖,高,实在是高! 以上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间线,时间线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二)次债危机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大家看到这里,少数人可能已经看出点端倪了,相信不少人依然云里雾里,不知道美联储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非要收编投行们,以至于不惜以全球金融危机为代价。 这两个问题,咱们一个一个说,先说美联储是怎么做到的。 2008年金融危机又叫次贷危机,或叫次债危机,这个次债危机是怎么回事,这里面有多少种类型的玩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问题出在了哪里,才导致最后的崩盘;崩盘以后,对所有这些玩家的影响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必须要搞清楚的。 为了通俗易懂,不增加记忆负担,尽量不用专业术语,经济名词也大都是常用的,当然难免有表达不够严谨的地方,不过本来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没想着要去拿诺贝尔奖,主要讲的还是事物之间的前因后果和逻辑关系,这个是最重要的。 1、起因 话说商业银行有一块很大的业务,这就是房贷,按揭付款的那种,利润比较丰厚,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银行家们也有两个烦恼,一个是还款期太长,动辄占用10年甚至30年,资金利用率太低,如果拿这些房贷资产作抵押去借款,仍然属于表内资产,借债多了,坏账率高了,就有可能资不抵债,这个经营风险太大,还是不行,这是其一。 第二个烦恼呢,就是还款期长了以后,不确定性就增加了,坏账率不太好控制,也就是不稳定,一时高一时低,银行只能留出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学名叫拨备,以备不时之需,这些资金是不能动用的,不确定性越高,拨备资金就越高,银行的获利能力就越差。 如果提高房贷准入门槛,坏账率是下降了,但是业务量肯定就要减少了,而且越是优质客户,房贷利率就越低,这样两头夹击之下,银行利润肯定要缩水,也还是不行,这是其二。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该咋办呢,活人咋能让一泡尿给憋死呢,于是把这些房贷资产移出资产负债表,也就是打包出卖,变成表外资产,问题不就全解决了吗,就好比原来是抵押房产贷款,现在是直接卖房,钱货两清,钱到手之后,就可以接着钱生钱了,多好。 关键在于怎么才能卖出去,买方也就是投资者说,钱不是问题,但你这个房贷违约率忽高忽低的,风险太大,银行当然也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于是就找来了保险公司,对投资者说,出了事让保险公司来陪,这不就稳了。 这就好比啥呢,好比车商要卖车,不愿意承担车祸的风险,就推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照车型的不同,开出高低不等的保险费率,保险公司有几百年的大数据,有精算师整天搁那算算算,天生就是干长期趋势的,人一出生,就能给你算到老死的那一天,把房贷的违约风险交给保险公司承担,算是找对人了。 这样下来,银行稍微少赚一点,分给保险公司赚一点,给投资者赚一点,但好处是风险转嫁出去了,资金利用率提高了,总的来说,仍然是赚得更多了,所有人都得利了,那么谁是受害者呢,似乎没有,但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暂时不知道是谁而已。 这种做法有一个漏洞,前面说过,当房贷属于表内资产的时候,银行放贷相对比较谨慎,因为坏账损失算自己的,现在属于表外资产了,坏账损失就变成了保险公司的了,审核难免就会马马虎虎,走走形式了。 尽管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高保险费率,来制约银行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过银行在利益驱动之下,总是属于马后炮,也就是银行不负责任在前,保险公司提高费率在后,这就导致整个房贷市场上的坏账率跟保险费率是水涨船高,呈螺旋上升态势。 违约率比较高,或者很不稳定的房贷债券,市场上就叫垃圾债,也叫有毒债券,有点像A股市场上的垃圾股,反而题材众多,容易炒作,不是一文不值的概念。 这时很明显风险都压到了保险公司这里,银行由于保险费率的提高,盈利能力也在下降,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就该投资银行上场了,投行是干嘛的,说通俗点就是金融掮客,从根本上来说,是靠信息差来赚钱的。 2、发展 投行来了之后说,我有办法帮你们把垃圾债卖出去,不过不能再叫垃圾债了,统一叫次债,意思就是次优级的债券,比优质债券只差一点点,具体做法就是将大量次债打包再分级,矮子里面拔将军,优质卖优价,劣质卖低价,本质上还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上下其手,赚取超额利润。 举个例子,就好比有个老板要包销一个池塘的小龙虾,统购价30块钱一斤,挑其中最大的卖100块钱一斤,中等的卖50块钱一斤,最小的卖25块一斤,死的扔掉,这样一来,平均能卖个五六十块钱一斤,去掉费用,就有的赚了,至于说大小的标准,全在老板心里面,这就是信息差,跟辛巴克卖咖啡时的大杯小杯,傻傻分不清,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次债的分级运作比这个要复杂多了,还衍生出不少赌博性质的金融产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赚钱的基本逻辑都是一样的。 刚开始的次债,还算名副其实,确实只差了一点点,原因是之前银行的审核,相对来说还是有制约的,甚至宁枉勿纵,有一点瑕疵的就被拒之门外,而且很长时间经济也没有大起大落,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违约状况。 但是时间长了,还是前面说过的那个漏洞,在整个次债产业链之中,上下游的利益关系是脱节的。 原本声名狼藉的垃圾债,摇身一变叫次债了,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各种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能在次债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男女老少,一网通吃。 市场上需求这么旺盛,毫无悬念的供应就会迅速跟上,于是大街上新开了无数的房产中介公司,满世界去找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人,忽悠他们买房。 而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又多隔了一层投行,利益脱节就更严重了,市场对银行的制约几乎不存在了,于是银行的审核就变得形同虚设,算是彻底放开了。 反正这么畅销,垃圾中的战斗机都能卖得掉,干嘛自己堵自己的财路呢,即使自己不想发财,挡着别人的财路也不行啊,这得招多少人恨呐,于是就这样,次债供应端的违约率完全失控了。 咱们前面说过,投行赚钱的本质就是信息差,这个次债之所以大获成功,其实就是投行在里面做了手脚,故意隐瞒了一部分风险,别人还都发现不了,看上去还那么顺理成章,这也是一种本事,知道别人所不知道的秘密,人家就是靠这个手艺吃饭的。 本来这么搞次债的话,就是不可持续的,只不过还能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上游供应端的违约率失控之后,就会加速次债末日的到来,而这个末日是很可怕的。 末日受害者其一,是手握次债的投资者,包括大的机构投资者,不加杠杆还好,要是加了杠杆,还没买保险,那就不是一般的严重了,绝对是灾难级别的。 末日受害者其二,是那些倒卖次债的中间商,相当于市场上的零售商,面对小散户的,一般都有一部分次债存货,也不会全买保险,基本上就会压在手里等着烂掉,如果也是加了杠杆的,严重的就是该破产的破产,该倒闭的倒闭。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出事,随后被收购,比破产稍微好一点。 末日受害者其三,就是给次债作担保的保险公司,按理说保险公司不至于做赔本买卖,但是也架不住投行会忽悠人,投行利用这个信息不对称,把偌大的保险公司都给骗进去了,要说玩信息差的道行,华尔街的投行那真是没得说,简直神了!次债出了事,被忽悠的保险公司当然是赔了个底儿掉。 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美国国际集团(AIG),由于接了太多太多的次债保险单子,赔得简直就是不要不要的,以至于让美国政府前后救助了三次,总共花费了1823亿美元。 2012年12月11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已悉数出售了其持有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剩余股份。至此,美国政府从AIG集团救助行动中所获收益达到了227亿美元。 这样的一个结果,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政府肯出来救助,后面还能东山再起,恢复自由之身,关键就在于食物链不同,美联储没必要赶尽杀绝。 末日受害者终极BOSS,就轮到投行自己了,俗话说,玩火者必自焚,对于次债的末日,投行应该并不意外,但是恐怕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自身所受到的冲击会这么大,以至于无法自拔,身败名裂。 3、高潮 此时,保险费还在往上涨,保险公司也不敢接单了,投资者也在抛售次债,投行手里面的次债再也卖不动了,银行那边早就签好供货合同了,按时按点要给钱,压在手里的次债那是越来越多,价值那是越来越低,这下就麻烦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筹集现金,渡过难关,手里面的烂债以后再慢慢处理,先活命要紧,这本来也没有问题,投行搞钱的能力还是有的,谁没有几个大客户,老关系户呢。 但是别忘了,美联储加息周期已经到了第四个年头了,在利率最高点也已经呆了有一年多,快2年了,银根紧缩到了极致,市场上哪有那么容易搞到钱,此一时彼一时也。 这时就只有一条生路可走,那就是寻求拥有无限印钞能力的美联储的救助,可问题是这个局本来就是人家美联储做的,就是要整你们这帮不听话的坏小子的,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地就来救你呢,不付出代价,这一关就别想过。 五大投行里面最先倒下的就是贝尔斯登,2008年3月出事,随后卖给了摩根大通,从此隐入尘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摩根大通属于商业银行,算是美联储的友军,没有美联储的担保,贝尔斯登这头大象无论谁都不敢吞下去的。 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和美林,跟贝尔斯登如出一辙,无非就是撑得更久一点,但也难逃美联储的手掌心,区别就是雷曼兄弟身死灯灭,化作一缕轻烟,飘荡在枉死城的城头之上,久久不散;美林好歹还卖给了美银,卖了500亿美元,美林员工作鸟兽散,这点钱,哎,总比没有好吧。 五大投行的老大老二,高盛和大摩这俩货血条比较厚,本来是可以撑到次贷危机结束的,然后等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是,美联储不让过关就不行了,不仅不给钱,还釜底抽薪,原来的金主客户纷纷撤资走人,这谁顶得住啊。 形势比人强,前有雷曼兄弟的杀鸡儆猴,自己这么大的目标,躲是躲不掉了,再说人家美联储目标从一开始,就是我们五大投行,现在应该是明白过来了,胳膊抗不过大腿,算了,认栽吧。 所以到了2008年9月21日,雷曼兄弟破产之后不到一个礼拜,华尔街第一和第二大投行,高盛和大摩有条件投降,向美联储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并接受其监管,一场华尔街投行的金融围剿战就此结束。 高盛和大摩之所以得以保全自身,结局比另外3个粉身碎骨的家伙要好,就是因为事情闹得太大了,雷曼兄弟的破产,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恐慌,就像爆炸了一颗金融核弹,这是谁都始料未及的,已经超出了人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包括美联储也兜不住了。 就好比两群人在打仗,打着打着点燃了家里的汽油仓库,一下子失控了,波及全村了,还惊动了全村的人来救火。 打仗的其中一群人被崩够呛,还有一群人基本没啥事,没事的一群人迫于全村群情激奋的形势,于是就说,别打了,俺们优待俘虏,于是打仗的双方就达成和解了。 另外有两个躺枪的倒霉蛋,这就是房利美和房地美,手里也积压了不少次债,不过从比例上来看,并不算太多,属于次债末日受害者的第一类,是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当时市场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沾着次债一点边的,不死也要掉层皮。 就这么苦苦支撑,到了2008年9月5日,也就是雷曼兄弟破产前10天,再也撑不住了,于是由美国政府出资,以换取优先股的形式,为房利美注资1198亿美元,为房地美注资716亿美元。 如今两房这笔钱已经连本带利都还清了,在钱这个事情上算是两清了,但是美国政府还没有松绑,没有完全放手,不过应该不会拖太久,就会重获新生了,两房也不是同一个食物链的,况且有政府罩着,所以不会有啥事。 (三)美联储在次债危机发生、发展中的疑点 那么,次债这颗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的定时炸弹,有没有可能提前拆弹,防患于未然呢,这是有可能的,既能够提前预警,又完全有能力可以做到。 疑点一,问题次级贷款的始作俑者商业银行,为何没有受到美联储的监管和惩罚? 次债危机的拆解之道就在上游的商业银行,银行拼命把表内资产移到表外资产,这个增长是不正常的,市场上真的会一下子多出来这么多合格的贷款人吗,想想就不会,要不然过去那么多年,银行会白白放过这些人,不去打这些人的主意吗,这不可能。 所以只有一个原因,这就是里面一定掺了沙子,加了水分,以次充好,鱼目混珠,作为银行的监管方美联储,怎么就不管一管呢,这不合常理。 要管的话,也不难,只要将表内、表外资产的违约率,在监管上一视同仁,违约率上升了,就要求银行提高拨备率,这样银行就不敢乱来了,次贷的总量少了,即使最后到了末日,爆发的能量也就小了,不至于造成很大的影响。 即使次债开始大面积爆雷了,也就是发现很多人付不起月供,要违约了,也可以像现在这样的做法,直接给低收入人群发钱,给陷入困境的企业发贷款,或者更精准一点,豁免还不起月供的家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由政府来兜底,也就是政府帮着还月供,以后再慢慢还给政府,政府没钱,美联储可以买国债,现在不就是这样吗,总之办法很多。 美联储在次债危机爆发之前,既没有做本职工作之内的事,进行正常的银行监管,也没有在形势恶化之时出手救市,而是放任自流,有隔岸观火,乐见其成的嫌疑,事后也没有惩罚银行,有一丘之貉的嫌疑。 疑点二,出现次债危机苗头之后,美联储为何不采取措施及时灭火,反而煽风点火? 次债危机暴露之后,美联储厚此薄彼,对次债生态链的下游不管不顾,甚至落井下石,一些次债零售商不是破产,就是被银行收购,一直蔓延到次债危机的中心,华尔街五大投行之时,仍然不依不饶,要么任其等死,要么逼迫其插标自卖,买方当然就是美联储支持的银行了。 不过这些大投行实在是太大了,所谓尾大不掉,大而不能倒,小的可以倒,大的只能被收购,是万万倒不得的,正是雷曼兄弟的倒掉,才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 虽然并购重组和破产重组都叫重组,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有商有量,好商好量,后者是单方面赖账,改变了市场规则,刷新了人们的三观,市场上的信任和信心,一夜之间荡然无存,等于是宫殿的顶梁柱断了,市场就此崩塌了。 无奈当时双方杀红了眼,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一般的收购,造不成一片肃杀之气,也就吓不倒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就拿不下高盛和大摩,如果最终只能煮成一锅夹生饭,心有不甘,于是,只能借雷曼兄弟的项上人头,孤注一掷,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雷曼兄弟的破产,实在是没有必要,本来都已经跟巴克莱银行谈好了,由于美联储的临时阻挠,硬是不肯提供担保,才导致银行收购失败,说是美联储下令引爆金融核弹,一点都不冤枉,而是理直气壮。 这个疑问就更大了,拥有至高权力的美联储,应该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一视同仁,保证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事实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四)总结性分析 到现在我们可以来捋一捋,这场由美联储伯南克自导自演的金融危机的全过程。 华尔街投行颇有些美国西部风格,崇尚自由,开拓狂野,激情四溢,敢作敢当,但同时也放荡不羁,不拘小节,一副我就是坏蛋,来打我呀的腔调,得罪了很多人。 美国电影《华尔街之狼》,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其真实性达到90%,因为投资人就是电影主人公的原型,名叫乔丹·贝尔福特,人家出钱拍的这部电影,充分展示了华尔街投行暴发户们,毫不掩饰的精明干练以及纸醉金迷。 在美国的华尔街,这种人偏偏如鱼得水,混得风生水起,由于不受监管,可以尽情挥洒聪明才干(坑蒙拐骗),能赚钱,会享受,这不就是美国精神吗。 渐渐地,赚钱能力特别突出,又特别会炫耀的投行精英们,越来越高调,风头盖过了银行,成为华尔街夜空中最亮的星,不对,是最大的暴发户,这在21世纪的头几年达到了顶峰,当时的人们眼里只有投行,没有银行。 但是,你要知道,全球金融的最高权力是在哪里,不就是掌握美元印钞机的美联储吗,这就好比大权在握的中央,面对不可一世,从来不听中央号令的地方诸侯,结果会怎样。 当慈眉善目的老皇帝驾崩了,来了个想要建功立业的新皇帝,用脚趾头想想,都觉得地方诸侯要完蛋。 新皇帝也不是没有帮衬,商业银行就是最合适的战略伙伴,美联储既是银行的奶爸奶妈,又是主管领导,可以说拿捏得死死的,银行本身也早就看不惯投行的做派,还跟自己抢生意,比如代客理财、场外交易、融资服务等等,很多业务都重叠了,打心眼里支持跟投行开战。 正是因为这样,作为美联储的友军,美国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危机之中,几乎都毫发无伤,全身而退,还狂割投行的韭菜,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是尽情地割了全世界的韭菜,是最大的赢家。 美联储发起的这场针对投行的金融围剿战,从一开始就已经赢定了,只是赢多赢少,花多少代价的问题,而次债问题就是投行最大的一个漏洞,要知道搞房贷债券,打包分级,银行是鼻祖啊,行家里手,投行那点花花肠子,弄出来的次债打包分级,能瞒得过银行吗,不可能的。 投行不是要更多的次贷吗,银行配合大干快上,这是在积攒次债危机的弹药啊,攒的越多,爆炸就越猛烈,到时候画面太美不敢看。 等到了次债末日前夕,次债已经卖不动了,银行的次债供货合同照样要执行,否则投行毁约的赔偿损失更大,投行被这么两头夹击之下,现金流迅速耗尽。 这时候美联储只要不放松银根,银行也不给钱,投行只能等死,或者被低价收购,这么搞代价极小,而收益极大。 投行老三老四老五就这么被收拾了,不过投行老大老二就不是吃素的了,不仅朝中有人,就连银行系统中也有人,不说手眼通天吧,搞钱的本事还是有的。 摆在伯南克眼前的这个难题,怎么破? 是跟这俩投行大佬继续耗下去,直到耗光它们的现金,还是制造恐慌,迅速抽光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 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伯南克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也许觉得慢慢打有可能打不赢,毕竟那时的高盛和大摩,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啊;也许觉得长时间打下去,人心要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毕竟才上位两年多,威信还不够;也许各方面已经有人在游说,要放投行一马,不要斩尽杀绝,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没有实锤。 总之,伯南克不想夜长梦多,选择了后者,一不做二不休,坚决弄死雷曼兄弟,引起市场极度恐慌,不顾一切纷纷抛售,一时间流动性完全枯竭,高盛和大摩这一对难兄难弟,再也找不到来钱的地方了,只能拜倒在伯南克的脚下。 14年后的今天,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跟金融危机有关的3位经济学家,伯南克是唯一实际操作的人,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这本来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前后的操盘之人,竟然是同一个人,这是一场自作自受的闹剧。 (五)尾声 结论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率领旗下会员银行,对华尔街投行发起了金融围剿战,战斗打到白热化的时候,伯南克下令引爆了一枚巨型金融核弹,围观群众受到了惊吓,纷纷夺路逃生,引起了金融踩踏事故,死伤无数,损失惨重,是美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小说《红楼梦》里,作者借着贾家三姑娘探春之口,说了这么一段话,可以作为本文的结尾。“可知咱们这样大族人家,若被人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古人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