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 147 篇原创文章 - 有一位读者加了我微信,说她现在读的书越多越焦虑,问我是不是读书方法不对,怎样读书才不焦虑? 我跟她聊了一会,才发现她的阅读量很大,一个月读10本以上,微信读书的「阅读书籍」数量超过2000本,只要别人介绍好的书她就都想找来读。 我直接建议她:你不要读那么多书! 她似乎有点不太高兴,愣了一回才回复我:「不多读书的话,我可能更加焦虑!」 于是我给她解释了为什么不要读太多书。我说你别误会,我只是建议你不要什么书都读,减少阅读的数量,不用减少阅读时间。 比如你一天阅读5小时,就把一本书读几遍,第二天继续读同一本书,把它读透为止。 以前你两天可以读完一本瑞·达利欧的《原则》,现在你就用一个月来读它,把它读个10遍,20遍,再写10篇左右的读书笔记,或者写一篇长文书评。 如此一来,你的阅读时间还是没变,你时刻都有书可读,只是用平时读10本书的时间,把一本书读10遍而已。 当你真的把《原则》读了10遍以上,写出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或书评,那么你就是这本书全网的最佳解读者——这不比你匆匆忙忙读了10本书,却什么印象都没有更强吗? 一个月你就读这么一本书,写一篇有质量的书评,一年下来你就能读透12本书,写12篇书评,我认为你已经非常厉害了,可以秒杀身边99%的读书人。 不信?那你就问一问200人以上的读书群,看看有谁一年写了12篇以上书评,把12本书各读10遍以上的? 如果你真这么读书的话,四五年后你就有了50篇高质量的书评,到时候你还会焦虑吗? 再说了,你现在的焦虑是自找的,因为你害怕错过所谓的好书,不管三七二十一读了再说。 实际上你根本没必要读那么多书,这些书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书,如果让我来筛选的话,至少砍掉90%。 剩下的10%就反复阅读,直至读烂为止——这种温故知新的慢读法,反而让你静下心来读完每一本书,心中的焦虑自然少了。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写过一篇做学问方法的文章,他就提到了一个读书法叫「新旧法」,也是一种反复阅读法。 顾炎武说他用了大量时间复习读过的书,每年至少空出三个月不读新书,只复习和整理旧知识。 用他的话说是贪新而弃旧课,徒劳无益。可见先贤大儒并不只顾着读新书,更注重旧知识的学习。 打个比方。如果读一本新书你学到了20%的知识,没过多久就忘记了,一年读完200本书也读不深。 可是你读完之后温习一遍能学到50%,再学一遍学到70%,复习第三遍学到90%,即使一年只读12本书,你也能把这12本读烂。 这也是孔子要求学生们先做到「学而时习之」,才能「不亦说乎」 。实际上算下来,你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温习读过的书,这些书占你一年阅读量的比例并不大。 《国语》有云:「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 这句话大意是说古代的读书人早上听老师讲课,白天研习功课,晚上认真复习,夜里反省自己的言行,如果没有过错才安心入睡,有点像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我虽然不清楚三千年前人家读了什么,但是这种读书学习的精神至今依旧不过时,反而难能可贵。 当你用这个标准去观察身边的读书人,包括学者教授,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真的不多,而它恰恰是让自己读书不焦虑的好方法。温故知新谁都懂,却不愿意去做。 ![]() ☑ 不定期推荐好书,介绍读书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