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死而生的必修课

 医之大者 2023-06-25 发布于吉林

端午节前一天值班,下夜班直接开车到石河子,然后是乌苏,今天到五家渠还参加了一个婚礼,这个能连起来休的假期着实有点累,已然没有什么精力敲文字。

离开乌鲁木齐后,即便在高速上都能感觉到生活的节奏在变慢,到了地州以后各种限速,过马路的老人也多,都要耐心等待,到了地州以后能明显感觉到中国老龄化的加剧,自己现在也是中年,老年也是近在咫尺的。

即便是短暂的休息,微信一直响不停,除了患者的问题,还有好朋友的姥姥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在某医院的ICU住院,90多岁,感染、心衰、肾衰、循环衰竭等等,需要抗感染、抗凝、呼吸支持、血液透析等一系列的治疗,上周送到急诊的时候直接就转到重症监护病房了。

然后就到了让人很纠结的环节,救与不救,即便是尽力抢救,救回来的几率也很小,不救,是医生和家属都不会说的话,而且全力抢救最常见的结果都是“人财两空”,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但是很多人并不能面对和接受死亡,这也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教育中的死亡教育的缺失。

中国人重视丧葬文化是从孔夫子开始的,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孔夫子是当时最大的殡葬行业的董事长,也因此主张厚葬,主张长时间的守孝,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以至于现代人倾家荡产也要去治病,就是不谈论死亡的事情。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上海老人,在ICU住了2年多,然后评论区才是最应当关注的,是什么样的家庭能支撑这么巨额的医疗费用呢?当然,有的人住院是可以全额报销的,不仅如此,有一部分人通过住院可以给自己和家人产生收益的。

记得当年在上海实习的时候,重症监护病房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科室,如果重症监护病房都像普通病房一样和患者说过段时间再来,那么这种医疗模式是一定有问题的。 

大家都知道一部很好的电影《入殓师》,那种“向死而生”的主题一定是有长期的文化底蕴的,去年的《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也广受好评,男主的父亲也是入殓师,最后变成了一束烟花,恰如人生就像是一颗流行,白驹过隙而已。

死亡在人们没有面对的时候,都觉得没什么,真正面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惊恐、慌张、惋惜……

很多人都知道六个字“尽人事,听天命”,就是前三个字,让很多事情都变得不自然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