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卷和自由

 一线飞扬 2023-06-25 发布于江西

昨天中午,和几个校友在一起吃饭,其中有创业者、银行行长、律所合伙人、中学老师和企业职员。人到中年,仿佛只有孩子才是最好的共同话题。谈到孩子,自然就转到教育,一谈教育,立刻弥漫起焦虑的气氛。大家都说现在孩子很辛苦,不得不内卷,很多孩子都没有时间运动。小学开始,就要卷学习、拼特长;初中就得拼文化、拼素质,防止中考被分流;到了大学毕业,不仅要拼自己,还得拼爹、拼妈、拼资源,否则就难以有好职业。似乎从出生起,如果不努力,孩子未来只能生活在底层,讨论的最终结果便是,要想孩子未来得自由,教育必须得从娃娃抓起,至于多大才是娃娃,是轻轻地抓,还是狠狠地卷,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但从校友们的神色和语气里来看,娃娃的教育,必须得从出生开始卷,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让我想起一个现象,暂且叫作“中产阶级陷阱”。话说社会上最焦虑的群体就是中产阶级。他们大多都是通过自身努力,从草根阶层跃升至中产阶级,吹过了资产阶级吹过的风,走过了草根阶层走过的路,知道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即便保持持续奋斗的姿态,想要跃升至资产阶级,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不努力,则很有可能退化到草根阶层,想一想简直无法接受。于是,在事业上奋勇拼搏,白加黑、5+2成为常态;在子女教育上,从小便是舞蹈、马术、小提琴,科学、奥数、美日语,能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自然不会差。走出来,墨镜、背包、模特步,孩子一露面,就能让其他家长自惭形秽。其他作为中产阶级的父母,肯定也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回家后,不管自己的孩子愿不愿意,合不合适,都被拉去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本是放飞天性的年纪,却要像鹦鹉一样的,关在笼子里学说话。最后,越卷越厉害,父母累得心力憔悴,孩子卷得怀疑人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城市孩子的抑郁率超过了20%,跳楼、割腕等偏激行为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不仅给家长,还给学校、老师,甚至社会造成了无形的压力。

孩子病了,最能说明养育行为出现了问题。成长本是人类的本能,却在信息高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让为人父母者不知所措。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当面临外界的瞬息万变时,竟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对于草根阶层而言,孩子能够顺利养大就是成功;对于资产阶级来说,孩子的未来有多重选择,也不必担心;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唯有卷死其他中产者,才能维持当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不滑坡。可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已超总人口的30%,接近4亿。竞争太大,内卷严重,成人在重压下,都有可能崩溃,放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持续内卷,休息不好、运动不好、压抑天性,不出问题,似乎也不符合人性发展的逻辑。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养活了很多伪专家,逼疯了很多傻父母。

其实,孩子的成长,让他按天性长成就好。揠苗助长,伤筋动骨,最终还是得花时间来固本培元,并不能领先多少。对于孩子的教育,我始终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自由应是内心的自由,而不仅仅是经济的自由。经济上不管多么自由,如果内心压抑,个体终究难以幸福。生活本就是一个过程,从小到大,不管贫穷与富贵,假如都能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情感受身边的幸福,这本身也是一种自由,何必要追求阶层的跨越,在所谓的精致的人生中去追求自由呢?

行长Z说,那你能接受你的孩子在中考时被分流到技校吗?我回答说,如果真分流到技校,孩子只要在技校找到了乐趣,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坏事。对于孩子的引导,我一直以一个陪跑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出现。我能做到的,就是带他们去体验我认知范围内的不同的世界,让他们在且行且玩且学中,获得乐趣,并找到人生的意义。那些乐趣不一定非要有多么丰厚的经济回报,只要这些追求不危害他人,不伤及自己,沉浸其中且能够维持生存就足以。

Z问:“为何你能做到如此洒脱?”

“因为我不是中产阶层,也不想成为中产阶级。我就想遵循内心,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对自己有意义就好,当然,如果其他人觉得有意义就更好了。”我如是答道。(文/肖扬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