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传统兔纹饰看中国的兔文化

 沧海一粟1951 2023-06-25 发布于江苏

文 图 / 刘远

▲青玉兔形佩

狩猎这种生业模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兔作为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哺乳动物,最初作为狩猎所得肉食之一与人类建立了密切联系。在中国,兔形象逐渐演变并神话化,与中秋、生肖等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流传影响至今。透过对存世文物中传统兔纹饰运用的研究,我们可以一窥中国传统兔文化的发展脉络。

传统兔纹饰的主流形式

▲戈己双兔耳簋

▲兔尊

中国兔文化源远流长,目前所见最早的兔形象文物是距今5300多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M10出土的一件兔形玉饰。通过器物类型学分析,兔纹饰主流形式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单纯动物图案装饰形式;第二类为具有神话性质的“月中玉兔”“玉兔捣药”装饰形式;第三类为成组出现的十二生肖纹样装饰形式。

单纯动物图案兔纹饰与瑞兔观念

兔纹饰的运用最初以单纯动物图案形式表现,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新石器时代发现的兔纹饰文物较少,大量出现在商周时期,这一时期兔纹饰主要出现在玉器和青铜礼器上。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商代青玉兔形佩和西周戈己双兔耳簋,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的西周兔尊(1992年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M8出土)和玉兔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兔形玉佩等。古人视祭祀之礼为国之大事,商周礼器中兔纹饰的出现,表明瑞兔观念已经形成。

中国古代的瑞兔并不是所有的兔子,而是特指难得一见的白兔和赤兔。众所周知,作为狩猎对象的野兔,其毛色为土黄色,无特异之处,是不会受古人崇拜的,因特殊基因影响而毛色变异的白兔和赤兔却是稀有之物。古人将白兔和赤兔视为祥瑞,与古代的五行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先民用五行观念来认识物质世界,并将五行配以五色。《周礼·考工记》载:“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逸周书》载:“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于是五色便具有了象征意义,兼具五行和方位属性。在这种观念认识下,当人们见到纯色之白兔和赤兔,自然将其视为祥瑞。

史书中亦有以白兔和赤兔为祥瑞记载,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三年(公元25年)“九月,日南徼外蛮夷献白雉、白兔”,《宋书·符瑞志》载“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年)三月,白兔见淮南寿阳”,《旧唐书·代宗纪》载永泰二年(766年)“十一月甲寅,乾陵令于陵署得赤兔以献”等。

随着兔子祥瑞观念的普及,单纯动物图案兔纹饰的使用也逐渐世俗化,弱化了其社会上层礼仪特性,以不同材质生活器具为载体,以或俏皮、或灵动、或乖巧的表现手法,出现在陶瓷器、漆木器上,是民间较为常见的一种吉祥装饰图案。

“月中玉兔”“玉兔捣药”纹饰与中秋之兔

有民俗学者认为,古人将兔与月联系起来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兔的生理、生育特点与月的盈晦周期相对应,蕴含了古人朴素的月亮崇拜思想和浪漫主义情怀,是兔形象神话化的根源。兔子出现在月宫,最早见于屈原《楚辞·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是蟾蜍,菟即兔子,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兔形象通过与月亮建立联系开始走向神话。

“月中玉兔”形象的实物资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中就有,弯月上描绘的有蟾蜍和奔跑的白兔。这里的白兔也有祥瑞含义,神话化的兔形象大多也是白兔。

▲陕西绥德四十里铺墓门楣西王母仙界图像画像石拓片 (局部)

受汉代自上而下盛行的求仙长生思想以及西王母神仙观念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捣制不死药的兔形象。为何会选择兔子捣药,从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的记载中可以一窥端倪,因白兔长寿,故由白兔来捣制不死药便合情合理了。东汉时期,“玉兔捣药”纹饰成为汉画像石墓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大量出现,并与西王母成组出现。山东滕州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石,上层仙界图案中,西王母端坐中间,右上方为玉兔捣药。陕西绥德四十里铺出土的西王母仙界画像石,西王母正襟端坐,左侧为一鸟首羽人面朝西王母跽座,左上角为两只玉兔持杵捣药。可见,“玉兔捣药”纹饰是兔形象神话化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象征神仙世界的一种定型纹饰图案,然而此时玉兔与嫦娥还没有关联。

▲山东滕州汉代西王母画像石拓片

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张衡《灵宪》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的记载。因与月亮共同的联系,后来在“嫦娥奔月”故事流传和演绎中,月中玉兔桂下捣药的形象便融入其中了。唐代,中秋节被认定为全国性节日。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此后中秋节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延续至今。

兔纹饰与十二生肖兔文化

《诗经·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是生肖动物与地支相配在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湖北云梦睡虎地M11出土的《日书》竹简中有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动物对应关系的内容:“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原缺兽名),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环也,酉水也,戊老羊也,亥豕也。”虽然竹简的记载与现行十二生肖稍有差别,但毫无疑问十二生肖已经在先秦社会上流传了。汉代,王充在《论衡·物势》中对十二生肖进行了系统描述:“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酉,鸡也。卯,兔也”,共记载了十一种生肖,《论衡·言毒》中又补充了“辰为龙”。至此,十二生肖与地支的配属已经成熟定型,与此后历代流传的十二生肖完全一致了。

官方史书虽仍以干支纪年,但民间以生肖纪年,并作为生年属相,在汉以后逐渐流行开来。南北朝时,十二生肖俑成组搭配开始出现,隋唐至宋时大量运用,兔生肖俑也开始大量出现。从目前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隋唐时期兔生肖俑多为陶质,形态多为兔首人身,常按固定的方位置于墓室四周及壁龛中,用来代表方位。如武汉市博物馆藏隋代灰陶兔首俑,兽首人身,宽衣博带,拱手盘膝而坐。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彩绘生肖俑中的兔首俑,立姿,身着宽袖长袍,双手拱于胸前。到了宋代,有十二生肖象征意义的陶俑演变为以人像为主,兔以动物形象塑于人像的头冠之上或者置于人像怀中,如四川威远县永利村宋墓、福建连江宋墓所出生肖俑。

▲三彩琉璃手托兔人像瓦

▲隋代灰陶兔首俑

▲彩绘生肖俑

可见,宋代以前,具有十二生肖意义的兔形象主要以俑的形式作为陪葬品出现。宋代以后,随着生肖文化的流行,生肖兔形象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世俗化,在铜镜等生活器具上都能发现这一装饰图案,成为一种吉祥文化符号。如广为熟知的圆明园青铜兔首,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三彩琉璃手托兔人像瓦、明代白玉兔俑、明代十二生肖四神镜等,都是常见的具有吉祥意义的实用器。

兔文化的发展嬗变

一方面,兔文化三种内涵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三者之间是有先后关系的,其中瑞兔观念是最早产生的一种兔文化内涵;此后以“玉兔捣药”的形象出现在神话故事中,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种重要民俗传统;再往后演变成一种纪年和属相民俗文化。

▲白玉兔俑

▲十二生肖四神镜

瑞兔观念以白兔、赤兔为瑞,而神话的玉兔形象大多以白色兔子出现,可见瑞兔观念对“玉兔捣药”有深刻的影响。而生肖之兔被古人选择用来配属地支,也说明瑞兔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兔生肖纹饰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也是瑞兔观念的延续。两者一个是沿着神话路线发展,一个是沿实用性路线发展,但因为瑞兔观念的共同联系,两种文化也建立了联系。

中国兔文化源远流长,结合史料记载和现有兔纹饰文物,我们基本能够理清中国兔文化的发展历程。新石器时代,兔纹饰已经出现,并可能已经萌生瑞兔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兔纹饰在玉器及青铜礼器上出现,史料中更是有用兔作为祭品的记载,这一时期瑞兔观念盛极一时,并为此后兔文化发展、民俗化奠定了基础。汉代,兔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捣药神兔以及卯兔思想相继流传,其中捣药形象更是在画像石中大量运用。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卯兔思想逐渐演变成为具有纪年和生年属相代表的文化现象。唐宋时期,是兔文化成熟和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玉兔捣药与中秋节联系起来,并逐渐成为四大传统节日中的一种文化符号。生肖之兔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民俗文化广泛传播。此后,兔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唐宋时期主流思想的延续,传承至今。

▲圆明园兔首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3年01月刊,作者为河南邓州市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