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以比值形式存在的检验项目

 传奇c926fyfh9c 2023-06-25 发布于安徽

写在前面:

           在TP与ALB那节中,其实忘了提及白球比这个比值。其实在检验项目中还有很多以比值形式存在的项目,今天就来说说这些以比值形式存在的项目的意义有多大,看看其中是不是有你想要的答案。


图片

PART01:白球比A/G

        白球比这个概念不用多说,都十分清楚,其中球蛋白是计算项目。白蛋白是反映肝脏合成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球蛋白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球蛋白无论是主动增高(免疫增殖性疾病)还是被动增高(白蛋白降低引起的代偿反应),都会引起比值的异常

★白蛋白异常降低,导致A/G降低:常见于肝硬化、肝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腹水、自身免疫力下降等多种疾病。

★球蛋白升高,A/G降低:常见临床疾病包括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肝脏疾病及浆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为主)。

★白球比A/G升高:较少见,可见于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免疫功能抑制或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等。


图片

PART02:转氨酶之比(AST/ALT)

       转氨酶之比在以前的生化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AST/ALT 比值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疾病转归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AST/ALT比值<1:常见于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其主要原因是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虽有肝细胞损伤,但肝细胞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主要是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 ALT,ALT的释放量明显超过AST,使血清内ALT的含量超过AST,因此当肝细胞发生急性损伤 时,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 ALT升高,AST/ALT 的比值<1。慢性病毒性肝炎时肝脏受损部位绝大部分位于肝细胞膜,线粒体则基本上保持完整,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AST/ALT 比值<1。若AST 升高显著,则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的可能。

★AST/ALT >1,甚至>2:常见于肝硬化,产生原因是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病持续进展至肝硬化时,患者肝细胞中大部分线粒体受损,致使大量AST 释放进入血液,因此 AST 明显升高,ALT 升高的幅度反而比 AST 小,且细胞质中 ALT又长期处于释放状态且己竭尽的缘故。此时AST/ALT >1,甚至>2。

★AST/ALT 比值≥3:肝癌或重症肝炎。对于肝癌患者,血清 AST/ALT 比值≥3;重症肝炎患者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酶胆分离”现象,这种现象是肝细胞坏死的前兆。


图片

PART03: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DBIL/TBIL)

     结合胆红素通常是指直接胆红素,由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在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之和即为总胆红素。临床上观察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主要用于判断黄疸类型。

★DBIL/TBIL<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黄疸。

★DBIL/TBIL在20%-50%: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或混合性黄疸。

★DBIL/TBIL>50%: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此外,在一部分TBIL正常的患者中,约有30%-50%的人DBIL/TBIL>20%,提示肝炎早期、无黄疸性肝炎、失代偿肝硬化、肝癌早期。


图片

PART04:胸腔积液LDH/血清LDH、ADA/血清ADA

★LDH是细胞中的一种酶,可以将乳酸中的氢脱掉,转化成丙酮酸。如果炎症导致细胞坏死,或肿瘤细胞坏死,那么 LDH 就会从坏死的细胞中释放出来,随血液进入胸水中。渗出液本来就是炎症或肿瘤导致的,存在很多坏死细胞,因此渗出液的 LDH 常常 > 200,若 > 500 ,则说明坏死的细胞较多,要考虑肿瘤坏死或细菌感染导致大量细胞坏死。在临床上,常将胸水/血清LDH>0.6,作为鉴别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标准。

★ADA是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酶之一,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细胞及体液中,在淋巴细胞中的活性最高;当免疫细胞受刺激时,细胞浆内的ADA活性增高,测定胸(腹)水的ADA活性是诊断结核性胸(腹)膜炎的特异性指标。结核性胸腹水ADA含量常在40U/L及以上。临床上常常联合检测血清ADA,并将两者比值,作为判断结核性胸腹膜炎的依据之一。通常情况下,胸腹水ADA/血清ADA>1时,常可明确结核性胸腹膜炎的诊断,及其与癌性/心衰性胸腹水的鉴别诊断。其诊断的准确性与特异性优于结核抗体阳性。


图片

PART05: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GGT/AST)

GGT/AST常用于临床鉴别诊断阻塞性黄疸及酒精性损伤。

★GGT/AST>2,且患者有酗酒史,则考虑酒精性肝硬化。

★GGT/AST<2,且伴随胆碱酯酶减低、IgG升高,则考虑进行性和轻度感染性肝硬化。

★此外,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GGT/AST可大于6,胆道阻塞初期患者GGT/AST为3~6,长期梗阻患者GGT/AST可大于6。


图片

PART06: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LDH/AST)

★LSH/AST比值,临床上常用于鉴别溶血性黄疸和肝炎或梗阻性黄疸。通常情况下,25℃比值>12或37℃比值>5是溶血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2011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产科医生Martin Jr等人发现,血液的LDH/AST比值能够很好地鉴别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和妊娠相关性的TTP,当LDH/AST比值>22.12时,倾向于TTP的诊断。相对于ADAMTS-13活性,LDH/AST比值近乎符合上述TTP可疑患者筛检工具的理想标准。


图片

PART07: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ALT/ ALP)

AL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指标。ALP常用于反映肝脏胆道阻滞及骨代谢情况。ALT/ ALP比值主要用于黄疸类型鉴别。

★ALT上升至正常上限2倍以上时,如ALT/ ALP值≥5为肝细胞性肝损害。

★ALT上升至正常上限2倍以上时,如ALT/ ALP值≤2为胆汁淤积性肝损害。

★ALT上升至正常上限2倍以上时,如ALT/ ALP值在2~5之间为混合性肝损害。


图片

PART08: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MB/CK)

CK与CK-MB这两者的关系说的很多了,其中CK-MB>CK的活性的原因前文也提及多次。

★当CK>200u/L,CK-MB/CK<5%,考虑肌肉疾病。

★当CK>200u/L,5%<CK-MB/CK<30%,急性心梗可能性大。

★当CK>200u/L,30%<CK-MB/CK<100%,考虑有CK-BB或巨CK的存在。

★当CK-MB/CK>100%,则为方法学的缺陷忽略了CK-BB的异常增高,或者是消化道肿瘤导致的巨CK的出现,导致CK-MB假性增高。


图片

PART09:乳酸脱氢酶(LD)相关比值

★LD1/LD2>1.0,常作为判断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其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阳性率和可靠性优于单纯测定LDH1或CK-MB。

★LDH5/LDH4常用于肝脏病变的诊断,其中LDH5/LDH4>1时常考虑急性肝炎,LDH4>LDH5即LDH5/LDH4<1时,临床需考虑原发性肝癌。

★关于LDH这个项目,当其活性升高时,千万别仅仅考虑是心肌异常引起结果的异常,还有血液病与转移性肿瘤。


图片

PART10:脂肪酶/淀粉酶(LPS/AMY)

      在临床实验室,淀粉酶和脂肪酶常常联合检测,用于胰腺炎的诊断,并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一般急性胰腺炎发病后 2-12 小时血淀粉酶开始升高,持续 3-5 天。但也有少部分胰腺炎病人淀粉酶正常或仅轻度增高。脂肪酶在症状出现 4-8 小时开始升高,在 24 小时达到峰值,8-14 天才能回复原来水平。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依据脂肪酶/淀粉酶比值进行胰腺炎病因鉴别诊断的。一般认为,若比值小于2,常归因于胆囊因素诱发,而大于2时,常归因于酒精中毒因素诱发。


图片

PART11:血清轻链κ/λ

      骨髓中,每个浆细胞可以产生一种重链和一种轻链,其中轻链共有两性,Kappa(κ)型和Lambda(λ)型,κ型轻链约占65%,λ型轻链约占35%,两者比值约为2:1。由于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单克隆增值性疾病,它会过量产生一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并同时抑制另一种轻链的生成,因此血清、尿液轻链的κ/λ比值会出现明显异常。清、尿液中轻链的数量通常是对浆细胞在骨髓内单克隆增殖程度的一种反应,κ/λ比值差异越大,表明病情越重,κ/λ比值的失衡是区分MM与其它疾病的重要指标。一般k/λ相比参考值升高或降低10 倍以上时,应高度怀疑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此外,κ/λ比值的测定在MM阳性检出率及鉴别诊断MM及肾损伤中是一个有价值的重要指标。


图片

PART12: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

      视黄醇即为维生素A,视黄醇结合蛋白是体内转运维生素的转运蛋白。由肝脏合成、广泛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功能损害,并能灵敏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害程度,还可作为肝功能早期损害和监护治疗的指标。视黄醇结合蛋白降低主要见于维生素A缺乏症、低蛋白血症、吸收不良综合征、肝脏疾病(除外营养过剩性脂肪肝)、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感染症、外伤等。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主要见于肾脏功能不全、营养过剩性脂肪肝。临床上常同时监测血清视黄醇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值变化,正常时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0.9,当出现肾功能不全时,其比值常<0.9。


图片

PART13:血清铁/转铁蛋白结合能力(转铁蛋白饱和度)

       转铁蛋白饱和度是指血清铁和转铁蛋白结合能力的比值,即血清铁除以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其参考范围为20%~55%,凡是造成血清铁降低及或转铁蛋白含量变化的,均会导致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改变。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饱和度生理波动大,正常波动低谷与病理情况重叠。其增高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降低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和炎症等。临床上转铁蛋白饱和度常常作为缺铁性贫血诊断依据之一。


图片

PART14: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红蛋白(FEP/Hb)

凡引起FEP与铁结合异常的疾患,均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引发患者贫血。缺铁性贫血因铁源不足,患者FEP会积聚在红细胞中。铅能抑制血红素的生成,故铅中毒时,患者游离原卟啉与血浆铁都会有所升高。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及红白血病时因机体缺乏制备原卟啉能力,患者血液中游离原卟啉较低。临床上常把FEP/Hb 引入到实验诊断中来,并把FEP>0.9μmol/L(全血),FEP/Hb>4.5μg/gHb作为缺铁性贫血诊断依据之一。


图片

PART15:总甲状腺素/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T4/TBG)

       TBG为肝细胞合成的一种α-球蛋白,是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结合蛋白,约70%T4和T3与其结合。TBG浓度改变对TT4和TT3的影响十分显著,对TT4、TT3检测结果,尤其是与临床表现不相符合时的解释有重要意义,为排除TBG浓度改变对TT4、TT3水平的影响,可用TT4(μg/L)/TBG(μg/ml)的比值进行判断。

★TT4/TBG比值在3.1~4.5,提示甲状腺功能正常。

★TT4/TBG比值在0.2~2.0,应考虑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TT4/TBG比值在7.6~14.8,应考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图片

PART16: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t-PSA

前列腺抗原(PSA)是目前筛检前列腺肿瘤的常用指标。目前实验室检测的抗原包括总PSA与游离PSA两种。t-PSA>10ug/L时,前列腺癌可能性极大。t-PSA在4-10ug/L之间时,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均有可能,此时需要结合f-PSA/t-PSA比值,若比值>0.19时,前列腺癌可能性小,反之,若比值<0.19时,前列腺癌可能性较大。需要注意一点,即t-PSA在正常范围,FPSA/TPSA比值则忽略不计。


图片

PART17:粪便球杆比

粪便中球菌/杆菌则是反映肠道菌群稳态的主要指标之一。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菌群的种类及比值有所不同。肠道菌群中细菌种类的有无及丰度变化,则可提示临床肠道菌群有无失调。通常情况下,球杆比约为1:10~1:20左右。任何影响革兰阴性菌的治疗或干预措施,均会导致球杆比的变化。


图片

PART18: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PT-INR即为国际标准化比率,可以说是一个专门为华法林用药所提供的凝血参数。

★健康成年人,INR值大约1.0。

★静脉血栓患者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0~2.5之间。

★有心房纤维性颤动的患者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0~3.0之间。

★当INR值高于4.0时,提示可能引起无法控制的出血,甚至死亡。

★INR低于2.0不能提供有效的抗凝。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监测INR值,一定要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实行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治疗。


图片

PART19: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TAT/PIC)

TAT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1:1所形成的复合物,其正常参考区间为0-4ng/mL,升高表明凝血系统的活化。PIC为纤溶酶和α2纤溶酶抑制剂1:1形成复合物,其正常参考区间为0-0.8μg/mL,升高表明机体纤溶系统活化。临床上常观察TAT/PIC比值,用于评估凝血与纤溶激活程度、高凝状态判断及纤溶亢进程度判断,若TAT与PIC比值小于5,常需考虑继发性纤溶亢进。


图片

PART20:CD4/CD8

临床实验室常把CD4/CD8的比值做为免疫调节的一项指标,其判断界值为>2.0或<1.4,即无论是>2.0或<1.4,都提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CD4/CD8<1.4常见于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的比值常小于0.5)、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部分白血病和病毒感染等;CD4 /CD8>2.0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I型糖尿病等等;此外,器官移植患者,若移植后CD4/CD8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提示临床患者可能发生了排异反应。


图片

PART21:胃蛋白酶原比值(PGⅠ/PGⅡ)

胃蛋白酶原(PG)是胃的黏液细胞、胃体以及胃底的主细胞所分泌的与消化有关的物质,包括两种同工酶分别为 PGI 和 PGII。胃蛋白酶原 I(PGI)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所分泌,主要反映的是胃酸分泌的腺细胞的功能,所以胃酸分泌比较多的时候,PGI 会升高,如果胃酸分泌减少或者是胃黏膜腺体萎缩的时候,PGI 就会降低。胃蛋白酶原 II(PGII)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PGII 跟胃底黏膜的病变相关性比较高,所以当全胃黏膜萎缩时,PGII 水平下降。

★PGI ≤ 70 ng/mL 且 PGI/PGII ≤ 3,胃黏膜细胞萎缩,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可能原因:以萎缩性胃炎居多,特别注意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的高风险因素。

★PGI ≤ 70 ng/mL 且 PGI/PGII > 3,胃蛋白酶分泌较少,建议定期复查。可能原因:以胃酸分泌少居多,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风险。

★PGI > 240 ng/mL,PGII> 20 ng/mL,胃黏膜有破损,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或禁酒、两周后复查。可能原因:PG II 较稳定,但胃黏膜受攻击或受破坏时活动期的 PGI会明显增加。HP感染、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均可致血清 PG I、PG II 增高。胃溃疡复发 PG II 增高明显,十二指肠溃疡复发 PG I、PG II 增高明显。

★ PGI 增高,PGII 增高尤其明显,PGI/PG II 下降,可能原因:Hp感染导致。

★注意萎缩仅局限于胃窦时,PGI 及 PG I/PGII 比值可能正常


图片

PART22 :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测定(ACR)

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这个项目是在实验室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关于肾病的一个重要项目,用于慢性肾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引入肌酐校正后,使得检测更准确(因为尿肌酐的排泄相对恒定,所有这个项目可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

★ACR <30mg/g(随机尿),肾脏功能正常。

★ACR为30-300mg/g,代表有微量白蛋白。

★ACR≥300mg/g,临床蛋白尿,需要进一步检查其他项目。


图片

PART23:尿蛋白选择性指数(SPI)

肾脏疾病较轻时,尿中仅有少量大分子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称选择性蛋白尿,当肾脏疾病较重时,除清蛋白外,尿中还有大量大分子蛋白质排出,则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目前临床多采用尿IgG和尿Tf的清除率比值作为尿蛋白选择性指数,计算公式为:SPI=(尿IgG/血IgG)/(尿Tf/血Tf)

★SPI≤0.1 高度选择性蛋白尿。

★SPI<0.1肾病患者,表明肾小球损害较轻,治疗及预后大多较好,如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SPI>0.2属非选择性蛋白尿,表明肾小球损害较重,预后大多不佳,如糖尿病肾病。


图片

PART24: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RR)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2020版)将ARR作为原醛症首选筛查指标,ARR测定包括醛固酮与血浆肾素活性(PRA)的比值及醛固酮与肾素浓度(DRC)的比值,目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RA,通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的数量,间接反映血浆中的活性肾素水平。2016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诊疗指南》,当检测的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浓度单位分别是ng·ml-1·h-1和ng/dl时,最常用的ARR切点为30,当检测的肾素浓度和醛固酮浓度单位分别是mU/L和ng/dl时,最常用的ARR切点为3.7(图片来源于2020专家共识)。

图片

司南说:

         关于检验中存在的比值还有很多,其主要的是意义是更快的帮助临床医生去判断疾病或者早期识别疾病,对于检验比值项目就不多说了,上文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继续说老话吧,细节决定成败,检以求真,验以正德!

说明:由于笔者知识储备有限、经验有限,本文主要是整理以往的资料与实际应用中的经验,仅供交流、学习与分享使用,内容不作为临床诊疗依据,如有错误请私信笔者,非商业用途,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与笔者联系进行删除操作,谢谢!

来源:司南说检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