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30-50万元SUV市场,理想汽车凭什么能卖到第一名?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3-06-25 发布于上海

这是一个可能让你感到意外的事实:理想已经成为30-50万元SUV市场的销量王者,市场份额超过了20%。为什么在这个豪华品牌体量最大的细分市场中,理想却能凭借几台增程车,就能把BBA的SUV销量甩在身后呢?我们认为有三个核心点:产品定义、组织效率、营销流量。




在中国,30-50万元SUV市场是一个有130万辆左右年销规模的细分市场。2022年,理想汽车在这个市场的份额,是10%。

但自从去年四季度理想L系开始进入市场节奏后,持续的爆款让理想汽车仅仅用了8个月,就将在细分市场的份额翻了一倍。今年4-5月,理想在30-50万元SUV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21%,销量大幅领先BBA的同价位SUV。


销量的增长同时伴随着舆论声量的快速提升。不管是理想汽车的产品,还是李想本人,在汽车舆论圈中,都是顶流的存在。

为什么三年前还在因为选择增程赛道而饱受质疑的理想汽车,如今却成为了30-50万元SUV市场的销量王者?


首先,是产品定义。

好的产品定义,是清晰地知道用户是谁、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为什么有这个需求,而这正是理想的起点。

一方面,理想精准地辨识出家庭用户的增换购是中国汽车市场接下来的主流,所以坚定地投入大尺寸SUV,并且把舒适性、空间智能向极致方向做,将高端全能家用车变成自己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理想同样洞察出中国主流用户对于电动车里程的焦虑,所以选择了增程式的技术方案,转化了大批想要“电感”,但却总是心怀“万一”的中间用户。增程式的路线,也从开始的被质疑,到后来被很多品牌的大车所采用。

再加上理想始终坚持的精简SKU、强感知标配水平,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纠结,在取舍与克制之间,抓住了它的目标消费群体的心智。


其次,是组织效率。

在理想L9之前,新势力车型的发布、试驾、交付周期往往会被拉得很长,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半也并不稀奇。但是,自从理想L系把“发布即试驾、上市即交付”的风气卷起来后,消费者对于新车的耐心值就在不断缩减。

这件事情的根本,其实是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紧密的组织协同,将产品、供应、生产、营销、渠道拉通,去打造极致的效率,给潜在用户创造最佳的看车与购车体验。

特别是在车市大环境不好的时候,理想可以迅速看到车、试到车、提到车的体验,有效缩短了用户决策周期,确保能在双方的“甜蜜期”内锁牢用户。


最后,是营销流量。

李想算得上车企老板里,最直面网友的一个,也是流量思维最强的一个。通过让用户成为发声的媒体,让媒体成为买车的用户,理想获得了庞大、高效、持续且低成本的流量。

而且,在理想L系销量不断攀升且进入了产品相对平淡的周期时,理想又通过每周花式发布销量榜单的行为,不断强化自己是新势力老大、高端新能源车老大的标签,李想本人也通过对创业与经营的思考分享,向用户传递理想的组织是多么高效、理想的理念是多么先进。

在残酷的商战中,牢牢掌控舆论主动权,这种思维贯穿于从李想本人到每一个理想汽车的一线销售。


而在通过增程式路线让企业达到千亿级营收,并且开始正向盈利后,理想也会进入到纯电动的赛道,会在超充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投入,在电能与智能两个领域建立竞争优势。这就意味着,理想在做好了拿分题之后,也必须要去攻克那些能够产生区分度的大题。当然,理想的优势在于已经有了足够的销量规模和品牌认知,并且也已经实现了正向的营收循环。

所以,理想对于每一款车型,都要求形成爆款,有足够的规模和市场份额。比如近三个月理想L9的月销量跌到了6,000辆附近,没有激光雷达的L9就已经出现在了工信部的申报中。比如接下来的纯电旗舰MEGA,理想也宣称要卖到50万元以上车型的销量冠军。


那么理想接下来就将会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它能否在大车市场,同时卖好增程式和纯电动?这件目前几无品牌能够做好的事情,理想会如何去实现?这将是理想汽车在30-50万元SUV市场做到销量王之后,更加值得关注的话题。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B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