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在学习上摆烂后才明白:父母有种行为,在破坏娃的“内驱力”

 事奴 2023-06-26 发布于河南

有段时间,表姐天天跟我吐槽,说自从外甥上初中后,不但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而且现在只要自己一提学习,立刻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原地炸锅。

我问表姐说:“你怎么提的学习”?

表姐说:“还能怎么提,不就是让他好好写作业呗”。

我说:“你是不是只要在家里看见孩子,就问他作业写完了没”?

表姐给我发了个若有所思的表情包,随后说道:“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大家有没有发现,同为家长,问孩子作业写完没有,几乎是大家经常会脱口而出的问题。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出发点如果是让孩子好好学习的话,这句话到底能不能提升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呢?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01.孩子在学习上摆烂后才明白:父母有种行为,在破坏娃的“内驱力”

心理学教授赵玉平在节目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普通的一天晚上,一个孩子的妈妈在家里打扫家务,这时在卧室学习的孩子,准备去客厅接水,结果妈妈随口问道:“作业写完了吗”?

没想到看似很“关心”的一句话,却引来的孩子的暴跳如雷,当场炸锅吼道:“问问问,每天都知道这么问,再问我就不写了,能不能不管我……”

儿子突如其来的情绪失控,也让妈妈愣在了原地,她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单纯的问候,会引来孩子这么大的反应。

而在后来的日子里,孩子也“言出必行”,明显在学习上显得懈怠了很多,而妈妈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就算想出言询问,但也担心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后来,在赵玉平教授知道事情后,带着疑问和这个孩子进行了沟通,才发现问题究竟出现在了哪里。

原来,自从这个孩子上初三之后,父母就对他的学习分外操心,但是又不得章法,只能每天问作业。

当妈妈问:“你作业写完了吗”?

如果孩子回答:“写完了”。

那么妈妈就会说:“写完了再去刷几套卷子,时间可不等你,现在要争分夺秒,你这态度,能对得起我跟你爸在外面辛苦赚钱吗”?

当孩子要是回答:“没写完”。

那更会换回来新一轮的狂风骤雨:“没写完,还不知道去写作业,就知道看电视、玩手机,在沙发上发什么呆,一天供你吃穿,供你上学,你就是这么回报我跟你爸的”

大家发现没有,无论孩子怎样回答,都会换来妈妈的抱怨和不满。

对此,赵玉平教授直言说:不要带着控诉和指责去关心孩子,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而那些一句又一句的“作业写完了吗”,其实对孩子来说,并非是关心,而是督促、指责、抱怨和批评。

02.被催促去学习,正在一步一步摧毁孩子的内驱力

在心理学上,将人的行为动机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内在动机,另一个是外在动机。

所谓外在动机,很好理解,就是父母的催促、环境的竞争,以及来自周围朋友亲戚的期待等等。

而内在动机,在自我决定理论上被解释为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分别是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在这三点当中,自主感是促进内驱力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

因为当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由自己决定和掌控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自觉的去进行某种行为,而内驱力才会被更好的激发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父母一遍一遍催促学习的时候,会越来越抗拒学习的原因所在。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说的那样:外驱力,虽然同样可以激发一个人,但是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煎熬。

因为外驱力的延续性比较差,当孩子感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半途而废的方式放弃正在坚持的行为。

比如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有一个同事,她特别喜欢钢琴,但是自己小时候的家庭条件不允许,所以自从有了女儿后,她就让自己的女儿学习钢琴,但她女儿却对吉他有兴趣,为了让女儿学习钢琴,她采用了激将法,她说:“女孩子要是会弹钢琴,那多有气质啊,你看你们班很多女同学都在学习钢琴,你不学,到时候多没面子的。”

在父母的激将法的驱动下,孩子去学了钢琴,但是因为缺乏兴趣,没学一段时间,就出现了焦虑的心理问题,甚至都不想去学校了。

所以说,当孩子对某件事情缺乏主动性的时候,那么带给他们的一定是逐渐不能承担的心理负担。

03.问题来了,那么父母如何去“盯”孩子的学习呢?

因为表姐家跟我吐槽的缘故,我跟她进行过一次交流,总结出来一些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应该做到“一减二放三引导”。

①一减:减少指责和催促,多给与正面反馈

作为父母,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当中,比如明明是关心孩子,到最后就变成了一种“指责”。

就比如说,你作业写完了吗?结果只要听到自己不满意的答案,就立刻从关心切换到指责,从而点燃孩子的反抗情绪。

既然这样没用,为什么不试试换一种说法呢。

就比如可以把“作业写完了吗”换成“儿子,等你作业写完了,我们一起去外面玩吧”。

比如可以把“你现在不学习,你想干嘛”可以换成“学习要讲究劳逸结合,妈妈相信你能安排好娱乐和学习”。

当我们换成这种方式之后,紧接着要多给孩子一些正面反馈,去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内驱力。

比如说,“你现在作业写的很快,准确率也很高,看来你现在的学习能力越来越棒了”。

比如说:“这次你的语文成绩进步可真大,看到你每天起来那么早去晨读,真的是太努力了,我也要向你一样,努力工作”。

通过这些正面反馈,来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满足感,以及父母的认同感,那么他们就会越来越具备自我驱动性。

②二放:学会放手,不要当监工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上,总喜欢当一个监工,看看娃是不是偷懒了?写错了?或者开小差了?

其实大家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被老板这样盯着,是不是也觉得后背发凉、心里烦躁?

所以说,我们可以不做监工,而是当孩子学习路上的“特别顾问”。

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恰当的学习计划,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在孩子遇到学习问题时,再伸出援手。

这样的“特别顾问”,是不是更能让孩子感觉到放松和满意呢?学习自然也就不用家长操心了。

③三引导:以身作则,不要拖孩子后腿

知名主持人董卿说过一句话:你想让孩子变成怎样的人,你就得先成为怎样的人。

就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上的才女武亦姝一样,她之所以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正是因为她的父母跟她一起学习,关掉手机,读历史、读诗词,这才有了她后来的成就。

所以说,当我们想让孩子主动去学习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要放下手里的手机,热爱学习,给孩子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父母的身上,学习到自律、坚持和努力,那么他们一定不会太差劲。

其实,好的教育,父母一定是从自己身上做起,那些优质的榜样示范,能让孩子获益一生。

所以,与其不厌其烦的去盯着孩子的学习,不如从现在开始,和孩子一起并肩前行,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一起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