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种咳嗽论治——2

 健康家园818385 2023-06-26 发布于河南

 治咳嗽辨证要点

风寒咳嗽(咽喉痒为主)

临床表现:咳嗽,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喷嚏。咽喉痒,口不渴,四肢酸痛,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疏风宣肺止咳
处方:止嗽散(陈皮9,甘草3,桔梗6,炙百部6,紫菀9,荆芥6,白前6)加防风、苏叶、生姜。

若风寒咳嗽较重,恶寒明显,咳痰稀白而多,咳呕或喘。用下方:
处方一:小青龙汤(干姜6,五味子9,麻黄6,细辛3,半夏9,桂枝6,芍药9)治之。
处方二:麻桂各半汤(麻黄6,杏仁9,桂枝6,石膏15,芍药10,大枣10,生 姜10,炙   

甘草10)治之。
若临床呕清水,胸脘作闷者。应疏风散寒,燥湿祛痰
处方:止嗽散,加,石菖蒲、白蔻化湿浊,茯苓,半夏以渗湿降逆祛痰

处方:金沸草散:荆芥穗120,旋复花90,半夏30,赤芍60,麻黄、细辛、炙甘草30克。加白芍10克,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如果兼喘者合三拗汤。咳痰不爽者加桔梗9克,口微渇者加黄芩9克。体虚者,加党参15克屡效。(江尔逊经验

处方三:麻黄汤麻黄9,桂枝9,杏仁6,炙甘草6)。

麻黄汤为治疗寒咳名方,但近代医家认为发汗峻剂,不敢用,实乃憾事。名医恽铁樵用麻黄

经验:“用麻黄汤之标准,除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更须注意两点,第一是无汗,

第二是口中和。如其有汗,麻黄禁用药,如其口喝,舌干,唇绛,桂枝也为禁药。只要是真

确无汗,口中和,麻黄汤是唯一无二的妙法,可以药到病除。

风热咳嗽 (咽干为主)
临床表现:咳嗽,伴见恶寒发热,鼻塞喷嚏,脉浮等表证。喉中痒而干,或头胀痛咽痛,口喝,痰黄稠,或干咳无痰,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止咳
处方一:桑菊饮(病轻者)。(苇根20,薄荷4,杏仁12,甘草6,桔梗6,连翘12,菊花6,桑叶9)。
处方二:止嗽散。加,连翘,芦根,薄荷、枇杷叶(咳嗽严重者)
另外,若风为阳邪,到发高热不退,热盛伤津,又烦躁,口臭气粗,为火郁肺急,津液干枯,咳痰难出,防发斑疹。苔干而黄,严重者苔带黑色,脉也洪大
治则:辛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处方:白虎汤(石膏30,知母12,甘草10,粳米30)。
若咳嗽甚痰多,胸闷汗出,头痛而重,口虽干而不思饮,为风热挟湿蕴热,邪在上焦,肺失清肃,舌苔腻带黄,脉濡数
治则:疏风清热,祛湿宣肺
处方:桑菊饮。加,牛蒡子,薏米仁,茯苓
3、风湿咳嗽
临床表现:
头痛而重,发热恶风寒,微汗,短气,骨节烦痛,小便不利,体微肿,咳嗽吐白涎痰,或白泡沫痰。舌苔白润,脉浮弦而缓
治则:当从汗解而风湿
处方:羌活除湿汤《医方集解》:羌活12、防风10、川芎9、升麻9、苍术12)。
4、风燥咳嗽
临床表现:
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喷嚏,甚者咽痛音哑,痰稀,或痰黏或痰中带血,或咳嗽无痰。苔薄少,质红,脉浮数
治则:疏风润燥止咳
处方一:桑杏汤桑菊饮桑杏汤{口诀:桑杏母子吃沙梨}。桑叶15,杏仁9,沙参15,浙贝母9,淡豆豉9,栀子12,梨皮30)。
处方二:止嗽散加,麦冬,知母,贝母
5、寒挟热咳嗽
即外寒内热之证。为肺热内壅,外感寒邪,肺气发泄不畅,上壅而咳嗽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痰稠而难咳出,口渴咽痛,有时咳而声嗄,甚则气逆而喘。舌苔白腻带黄,脉浮紧数

 治则:外散寒邪,内清肺热,则咳自平
处方:麻杏石甘汤治疗。
6、寒湿咳嗽
先受于寒,再伤于湿
临床表现:头重身重,恶寒,胸脘作闷,气滞不舒,食少面黄,精神不振,咳嗽痰多,痰清稀易咳出,偶自觉上乏易清水,满口津液,舌淡红,苔多白润而腻,脉多弦滑而细
治则:祛寒除湿。
处方:麻黄加术汤麻黄9,桂枝6,杏仁9,炙甘草6。加,白术15)。
7、湿热咳嗽
此乃热夹湿上蒸,湿热壅阻,肺失清肃,气逆咳嗽
临床表现:头面烘热,身重疼痛,发热恶寒,痰多稠粘,微带黄色,胸闷不舒,烦渴溺赤。苔白腻中带黄,脉濡数。
治则:宣肺散气,清热化湿。
处方:白虎汤,加,苍术,茯苓
苍术苦温以化湿。茯苓甘淡以祛湿利窍,色白入肺,泻肺热而下通膀胱为治咳嗽之要药。再加杏仁宣肺畅肺气,止咳平喘。合白虎汤通清利湿热,宣肺利气,湿去热清,肺气不壅,咳嗽自愈
8、燥热咳嗽
 临床表现:起初头痛,恶寒,身热等表证,乃风邪化燥与热相并,而成燥热伤肺之证。津液被灼,肺气不利。所以,喉痒干咳而无痰,或痰稀粘,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兼喉痈,心烦口渴,咳重时伴胸痈,重症者舌尖舌边红赤,苔干黄。脉浮而数

治则: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沙参麦冬饮治之(沙参12、麦冬20、霜桑叶15、玉竹10、扁豆15、花粉12)。

若干咳久之不愈,舌红绛少津,形体消瘦,渴欲饮冷。用培土生金之清燥救肺汤治之(口诀:阿妈老人,批卖桑杏膏。阿胶10,胡麻仁9,甘草3,人参10,蜜炙枇杷叶9,麦冬9,桑叶9,杏仁9,石膏15)。

9、伤暑咳嗽

夏季,在烈日下,暑热之邪初伤于肌表,随即犯肺,然五脏为肺最高,暑热下迫,先伤于上,且暑中有火,肺又属金,火又能克金。故,暑邪伤人,开始干咳无痰,有吐少量稠浊之痰,头晕,头重,身重汗出,便燥,小便不利,舌苔红燥而滑。脉濡滑而数

治则:清暑利湿。

处方:六一散治之(滑石、甘草)。

若伴心慌心跳,烦燥甚者,加,辰砂以清肺热。若兼小便黄浊而不利,再加,车前子,木通,以清利之。若咳嗽加重,高热,烦渴,伤津,汗多,舌质鲜红,苔干黄,脉洪大而微芤。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若吐黄痰,加贝母。若咳嗽特别严重,发热烦燥,胸闷胁痛,大渴饮冷,舌质红绛,苔黄而干燥,脉洪大浮数而虚滑,再加花粉,麦冬以疏泄肺气,养阴清热而止咳。若临床出现吐血气喘之类,应清热凉血以保肺,用地榆散治之(地榆、黄连、赤芍、青皮)。

10、伤湿咳嗽

临床表现:痰多而吐涎沫,偶吐清痰,头晕重如裹蒙,身体痛重,胸膈痞满,口淡或腻,面黄不渴,小便不利,干呕,微肿,满口津液。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有浮有沉。

   湿邪弥漫,本无形质,宜用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用意为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为治湿咳之借鉴。

    辛药:蒄仁、杏仁、半夏、厚朴、藿香。

    淡药:苡米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

另外,若伤湿于表,大多面色微黄,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发热无汗,身重而痛,口不渴,小便清长,咳嗽吐痰,满口津液。苔白润,脉浮细而滑。

治则:宣肺祛湿。

处方:麻杏石甘汤治之。(此方为治寒包热及热咳之名方)。

另外,伤于里湿而咳嗽者。

临床表现:肌肉隐黄,头眩,涎痰或泡沫痰特多,脘中不畅,有时呕吐清水,身体倦怠,小便不利,口中津液多,渴不欲水。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此为膀胱气机不利,湿邪反上于清道而咳,应以利水为主。

处方:五苓散治之。(白术9,桂枝6,泽泻15,茯苓15,猪苓15)。

若发热,心烦,不眠,应加滑石、木通治之

11、伤燥咳嗽

燥而偏寒,为凉燥,燥而偏热,即温燥。其特点:津液干燥。治温燥咳嗽宜清润,用辛凉佐以苦甘药。治凉燥咳嗽宜温润,用药应苦温佐以辛甘。

凉燥临床表现:轻微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似外感风寒,大多唇燥咽干,干咳连声。或有两胁窜痛,皮肤干燥而痛,津液干枯。苔薄白。

治疗:发病开始用葱豉汤加味治之,以辛润利肺,润燥止咳。若时间长,咳重痰稠,咳痰难出,加,竹茹,桔梗以滋燥润肺,化痰止咳。

温燥临床表现:同凉燥相似。心烦,口渴,咽痛,干燥,纯是热重象征,干咳无痰,或痰稠而粘,不易咳出,气逆作喘,苔薄白,舌尖舌边红赤,脉洪数。

治疗:清燥救肺汤治之。

如果肺胃同燥,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口渴心烦,思饮冷茶水,干咳无痰,舌黄,应用麦门冬汤口诀:夏人麦草枣米。半夏5,人参9,麦冬18,甘草3,大枣10,粳米15)治之

最后,外感咳嗽中,惟燥咳缠绵难愈。应忌辛辣椒姜燥性食品,多吃瓜果和水分多的食品,对治疗有提高疗效之作用

二、内伤咳嗽特点:

患病时间长,6个月以上或好几年时间了,没有表证,若有表证出现为外感诱发咳嗽

1、痰湿咳嗽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闷,甚则气喘,背部怕冷,口淡不渴,遇冷便咳嗽加重,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滑。

治则:宜燥湿化痰止咳。

处方:二陈汤加,苏叶10,杏仁12克。治之。若寒饮比较重,要散寒化饮,用小青龙汤治之

2、痰热咳嗽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痰色黄而稠,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舌苔黄腻或黄滑,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

处方:小陷胸汤(黄连6,瓜蒌籽30半夏9)。

      痰热结于胸膈而出现胸部痞闷,按之则痛

3、肝火咳嗽

   又称肝火犯肺,肝火亢奋,影响肺金所致。

咳嗽而呛,咳则连续为特点,严重者咳血,痰中带血,胸肿胀痛,口苦烦热,面红目赤,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

处方:泻白散黛蛤散。(泻白散:桑白皮30、地骨皮30、生甘草15、粳米30克)

          (黛蛤散:青黛、海蛤壳各等份)

4、阴虚咳嗽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干,咽干,鼻干,兼伴手足心热,午后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润肺。

处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12,麦冬15,玉竹10,桑叶10,生甘草9,天花粉10,生扁豆15)。

若阴虚咳嗽伴有气虚表现者,用清燥救肺汤(桑叶9,石膏15,党参12,杏仁9,麦冬9,阿胶9,胡麻仁9,炙批杷叶9,甘草3克)。

论脏腑咳嗽治疗

1、心咳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循环,肺主气出纳,二者关系密切,若心血不足,火必旺,此乃心火刑金,伤肺致咳,此阴虚也。《内经》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喉痹。”《脉因证治》曰:“心咳,桂枝汤

临床表现:虚烦不眠,小便短赤而咽中干,肌肤枯槁憔悴,而神不大衰,喜食甘凉,清淡之味,心痛,动悸而咳嗽,咳嗽胶粘难出,咳嗽连续不已,舌尖鲜红,舌苔红润,脉现洪数或浮大。

治则:清心热,咳嗽自止。

处方:黄连解毒汤治之。(黄连、黄芩、黄柏各12,栀子9克)。

若热甚咳嗽加重,咽不利,加石斛、麦冬以清金降火,生津利喉,止咳嗽之效更明显。

2、肺咳

   麻黄汤治之。

《灵枢》曰:“形寒寒饮则伤肺。”

《难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

3、肝咳

《内经》咳论:“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胠即是胁下。两胁为肝肺交接之处,故肝咳常有此状。《脉因证治》曰:“肝咳,小柴胡汤。胆呕苦汁,黄芩半夏汤

临床常有易怒,易恐,头眩,心悸,口苦,咽干,及寒热往来诸证状,脉则大都弦微沉涩,均为肝虚,或阳或阴不足,致气血凝滞瘀郁,故常咳唾引痛。

若证见腰胁胀痛,足膝时冷,咳嗽则夜间痰水更多,气逆而恶寒。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微细而弦。

治则:温肝利肺。

处方一:在治咳嗽的主方前提下,再用疏肝理气的四逆散,加青皮,枳売,香附。

处方二:小柴胡汤去参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桂枝治之。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胁下痛,则加青皮,芍药以平肝

4、胆咳

肝咳久久不愈,则移于胆。胆,肝之腑也,胆属相火,为大热证。《内经》咳论曰:“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即口苦,苔黄腻,小便短赤,心烦躁。

治则:清胆热,利咳。

处方一:龙胆泻肝汤(黄芩15,龙胆草10,栀子10,木通10,车前子9,当归12,生地15,泽泻15,柴胡12,甘草10)治之。

处方二:温胆汤加,黄芩治之。

处方三:小柴胡汤(生姜9,炙甘草6,大枣20,人参10,半夏9,柴胡12,黄芩9)加减治之

5、脾胃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咳嗽因脾脏受伤影响于肺而致者,则主治在脾脏健运,则咳嗽不治自愈。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内经》咳论曰:“胃咳之状,咳而呕。”

《脉因证治》曰:“脾咳,升麻汤。胃吐虫出,乌梅汤。”

临床表现:呕而胃虚不能食,积滞伤中而致咳嗽者,为停食不化,食积消而咳自止。

处方:平胃散加,鸡内金治之。

临床表现:胃寒发呕吐而咳嗽,胃吐清水,多属冷。温中而咳嗽自止。

处方:理中汤加,半夏,豆蒄,砂仁治之

6、肾咳

《内经》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咳涎而淡为脾。咳涎而味咸为肾。《脉因证治》曰:“麻黄附子细辛汤。膀胱遗溺,茯苓甘草汤

治则:温阳化饮。
处方一: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茯苓15,甘草3,五味子10干姜10,细辛4,)。(病

        轻者)。苓甘五味姜辛汤称为“止咳平喘堪神奇。

处方二: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4,附子10,细辛4)(病重者)。

7、大肠咳

《内经》咳论:“大肠咳状,咳而遗矢。”此类病人多见于老年人,久病体弱元气不固之人。

治则:固气止泻。

处方:在止咳嗽主方中加,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20,禹余粮20)或桃花汤(赤石脂30,干姜6,粳米24)

8、小肠咳

《内经》咳论曰:“小肠咳状,咳而矢气。”即上气咳嗽时下而矢气,人也虚弱乏力,呼吸气短,言语低微,或气虚下陷

治则:益气升提。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

9、膀胱咳

《内经》咳论曰:“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临床见于老年人,孕妇,产妇,为肾气不固或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另外,若一个人久病时,咳嗽伴有遗尿,是元气将脱之兆。

治则:补肾固气(夜尿多,小便量大,咳而遗尿)。

处方:春泽汤(人参10,茯苓15,泽泻12,猪苓15,白术15,桂枝9)病轻,小便不利。

10、三焦咳

《内经》咳论曰:“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欲。”为三焦气机滞塞所致,脾胃乃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致使腹满不欲食饮,为中焦脾胃动转不利。

治则:健脾胃,通中焦。

处方: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加,厚朴,神曲,山楂,炒麦芽。

      总之、风寒以咽部发痒四肢酸痛为主。

            风热以咽部发痛发干为主。

            燥热以咽部发干为主。

            久咳以咽干为之阴虚。

         有痰是风寒咳嗽,风热咳嗽或痰饮咳嗽。

         无痰是燥热和阴虚咳嗽。

         治外感咳嗽开始尽量不用寒凉药,不能用西医思维用消炎药这样只会加倍延长病情而增加病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