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加乌梅治上吐下秘案

 经方人生 2023-06-26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图片

收录200多则古代典型病案。

傅光廷令堂 年逾七旬,时微发热,躁扰呻吟,大扇扇之,或可稍安,口渴饮汤,辄呕稠痰。

医以发汗药治之,遂时热时汗,饮食药物,入口即吐,大便阻格。

又以攻下药治之,仅得一解,仍然秘塞,面浮腹胀,胸紧气促,心烦口苦,日夜不寐,身软难支。

有议下者,有议补者,其家惶惑无主,求正于余。

诊其脉,流利平和,余曰:用补者,因其年老已经汗下也;用攻者,因其腹胀便秘也。究属见病治病,不察其因,不辨其症。其因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是也;其症者,六淫、七情之属是也。

夫其初起之际,时微发热,已非外感热甚可知,身可受扇,其骨蒸内热又可预拟,兼之先病呕吐,后加汗下之劫剂,宜乎困倦神昏,口淡无味,而心烦口苦日夜不寐者,知其肝胆相火上升也。又病缠日久,表里俱伤,脉宜细数短涩,今流利平和,其先天之厚可知。

由是推之,其所以脉流利者,痰也;心烦口苦者,火也;胸紧呕吐者,痰也;腹胀便闭者,气也;发热受扇者,内热也;口渴饮汤者,痰逢冷则愈凝、遇汤则暂开也。

合观诸证,显系内因七情之病,必因素有思虑郁结之情。盖思虑则火起于内,郁结则痰聚于中,而五志厥阴之火,早已与痰饮结为一家。夫火动则阳亢,痰聚则阴涸,乃病势所自然。

今阳气结于上,所以呕吐不食;阴液衰于下,所以腹胀便秘。若误补,则阳愈亢;误攻,则阴愈涸。此定理也。

然则治之当何如?余思病既由于七情郁结,痰火内生,下秘上吐,九窍已属不和。《经》曰: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但胃属阳土,较治阴土不同,盖太阴脾土喜刚喜燥,阳明胃土宜柔宜和,故阳明无壅补之条,太阴有忌下之禁,此阴土阳土最紧疆界,世医不察者多。

斯疾阴枯阳结,呕吐、便秘、发热、不寐,凡此皆阳明不和之本症,法当清胃和中。但久病阳气亦惫,是清胃又忌苦寒滞腻,老年阴精已竭,故和中尤非香散可施。

惟有温胆汤可用,内加乌梅一味,取其和阴敛痰。一剂呕吐略止,稍能纳粥,大便亦通,腹胀顿减。再剂食已渐进,夜寐亦安。

后以生津济阴药洋参、麦冬、石斛、葳蕤之属频进而痊。《得心集医案》)

【点评】本案分析证因脉治犹如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读来赏心悦目,受益匪浅。盖诊病者,不能“见病治病,不察其因,不辨其症”,而应脉症合参,分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辨别“六淫、七情之属”。针对该年老患者之上吐下秘之“胃病”,点明清胃忌苦寒、和中非香散的临床用药难点,选用温胆汤加乌梅方以清胃理气,和阴敛痰,其后以洋参、麦冬、石斛、葳蕤之属以生津济阴而获效。其“太阴脾土喜刚喜燥,阳明胃土宜柔宜和”之用药经验,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细细品味。
图片

特别提示: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