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矿流氓(上)

 立志德美 2023-06-26 发布于上海

前言:在五月和六月陪读的维斯科金融公司股东大会问答里,连续四次遇到芒格讲述19世纪50年代后期(大约1858年前后),四个爱尔兰流氓控制了人类有史以来储量最大的银矿的故事,以及从这个故事里衍生出的有趣思考。

索性辛苦星光动手,把四份帖的留言一起整理出来。由于精彩留言太多,虽然大力精简后依然比较长,本来分为四篇比较合适。

但考虑到天天晚上推文骚扰大家,实在不合适。索性分为上下两篇(单篇约7500字),你可以从中间插入的分割线那里截断,自行按照四篇文章阅读图片

今天的两段芒神原话,来自维斯科金融公司1999年度股大会问答,分别是2023年5月13日和5月15日的小圈子Morning帖。
图片

银矿流氓(上)

查理·芒格:思考我们遵从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

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加州有四个流氓控制了一个大矿,那是全球有史以来储量最大的银矿。当时加州的旧金山市有个矿业交易所,监管状态非常糟糕,充斥着道德败坏的投机活动。

流氓控制的矿业公司,每个月都会给股东派发股息。他们通过增加开采量或提高股息额,操纵公司股价大幅上升,同时疯狂抛售公司的股票。

然后再把矿井注满水,汇报不利的开采情况甚至矿难,然后股价就会大幅下跌,他们再把股票买回来。

所以,他们通过两种方式赚钱,采矿赚钱+掏其他股东的腰包。这就像手上掌握着两个大阀门,想开哪边开哪边。

差不多在相同的时间段,洛克菲勒和范德比尔特正处于他们事业的早期阶段。那时他们粗暴的行为标准,对竞争对手而言可能像魔鬼,但是他们对待合伙人和股东方面却非常小心谨慎。

举例来说,在洛克菲勒主要的公司里面,管理人员是不拿薪水的,或者只是拿着名义上的薪水。基本上,他们认为自己从股东身上赚钱,而不是和股东一起赚钱,有损他们的尊严。

所以,在同一时期,在如何处理和股东的关系方面,社会上也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道德理念。

我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秩序标准是:市场应该有较高的道德标准。而且,如果人们遵循这些标准,最终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就像洛克菲勒的公司,如果你仔细追踪它的表现,你会发现它的管理方式一直非常值得尊敬。他们为股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假如洛克菲勒家族自始至终没有卖出过标准石油公司股票,以及从中拆分出来的公司的任何一股股票,今天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规模还要庞大得多。

伯克希尔对待股东的方式,就是竭力模仿洛克菲勒,而不是那群流氓,我认为这非常重要。

唐朝:鼓捣摸你,朋友们早上好~.~

1848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西部淘金。这里芒格说的就是19世纪50年代后期,加州发现的地球上有史以来储量最大的银矿的故事。

这个银矿的实际控制人,不仅通过开矿赚钱,同时还通过操纵银矿的股票涨跌来赚另外一种钱。

这让我想起马克·吐温在银矿投机上的巨亏,以及他那句名言:『地下一个洞加上地上一个骗子,就是一个矿。』巧了,时间也大致对得上,不知道马克·吐温是否就是在这个史上最大的银矿概念里赔光的,哈哈。

在同一时期,后来被列为美国史上富豪榜榜首的约翰·洛克菲勒,刚刚开始创业。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家境贫寒,1859年刚刚与一位朋友一起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起初做农产品贸易,后转向炼油。

正如芒格在上面所说,洛克菲勒对于自己对股东的信托责任要求标准特别高(明天还会摘录另一段有关洛克菲勒信托责任的动人故事),他们拒绝赚股东的钱,致力于帮助股东利益最大化。

差不多同时,一个控制着地球上最大的银矿,有两种方式赚钱,简直是『既要又要』;另一个刚刚开始创业,自断一肢拒绝赚股东的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前者未来应该更有钱才对。

然而,洛克菲勒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10亿美元的富翁,洛克菲勒家族也成为美国最大的财团之一。

旗下标准石油,埃克森-美孚石油,雪佛龙,大通曼哈顿银行(目前的摩根大通银行的一部分),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占据第五大道至第七大道的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大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等,要么是洛克菲勒家族产业,要么是洛克菲勒捐建。

这一切,展示着芒格说的一个道理『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秩序标准是:市场应该有较高的道德标准。而且,如果人们遵循这些标准,最终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换成我以前的表述就是:做好人,做好事,高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能够心里踏实,而且能够赚到更多的世俗财富(名和利),这才是一个世界该有的样子。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或多或少地让我们内心有些分裂。一方面本能地知道更多财富是自己所向往的,但另一方面,又始终在潜意识里觉着赚钱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试图将自己的行为和赚钱这个目的撇清关系(或想办法给它附加一个『高尚目的』的遮掩),似乎赚钱只是因为要吃饭要活下去,才不得不委屈自己弯腰屈就的事情。在吃饭和活下去需求之外去赚钱,都不太光彩。

所以,但凡说到高标准做好人,很多朋友会直觉反应为鸡汤,认为是一种自我安慰的途径:做好人,『虽然』我们吃亏了,『虽然』我们没有赚到钱,或没有获得事业进步,但我们内心舒适了,轻松了,问心无愧了。

我不喜欢这样的理解。

我一直将其理解为,也希望向我所能影响的朋友展示的是:做好人,高标准要求自己,『不仅』可以问心无愧,『而且』是通向发大财、过上理想生活的捷径——后一点尤其重要。

巴芒二老的一生,除了给我们传播了投资赚钱的方式方法以外,还树立了一种高标准做好人(甚至有些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犯傻)一样能够发大财的可信范本。

在我看来,这种范本的示范价值,丝毫不低于那些赚钱方式的教学价值。

图片

2023年5月15日

图片

读书卷:看了今天的贴,莫名的感动。洛克菲勒家族至今人们都还熟悉,而那四个人只有一个轻蔑的代号了。

Z—X:通过今天的帖子,能够让人清晰的感受到,好人才能够一生富一次,一直富。而那些通过自认为聪明的手段能够富很多次的人,就跟市场中的投机者一样,最大的可能是:凭运气赚的钱,再凭实力亏回去。

邓聪:想真正成为富人,就不能挣一次性的钱,要思考如何赚长期可以累积的钱,这就需要我们成为好人、做出更多对别人有价值的好事。当我们能够提供更多的价值、且还是个好人的时候,谁会不喜欢呢?

所有人都会觉得我们是厉害且靠谱的,我们的行为是被认可的,我们能和每个合作过的人都建立起温暖、踏实、靠谱的关系。

他们会主动为我们传播好口碑、转介新朋友。这样,我们做的事情就变成一个长坡厚雪,自己就变成一个小雪球,自然而然就慢慢滚的越来越大了。

:我们老听到为富不仁的故事,好像富人的钱要么靠赚黑心钱,要么靠投机倒把。这个媒体要负主要责任。

不及格小啰啰末将:主流新闻报道如能有书房的这个价值取向:『因为选择正向的道德标准并且付诸于行动,他/她虽然出生贫寒,如今却成为了富有的人,社会认同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这个社会就又向文明跨进了一步。

书房价值观务实,客观,正能量。现在看到富人,心里油然而生的,是认为应该是为社会为他人,做了些什么。哦我要学习他们,让自己也成为富人...

伯涵:回想我们小时候看的很多故事,比如说阿凡提和巴依老爷,刻画的形象总是穷人机智善良,富人愚蠢自私。很长一段时间,真的觉得贫穷似乎比富裕更光荣。

巴菲特和芒格则不同,他们是大大方方地谈钱,比如巴菲特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百万富翁。事实上,『仓廪实而知礼节』,现实生活中,富人的机会成本更高,反而道德水准也是更高的。

白鹿青崖:随着在唐书房时间待的越久,越感觉堂堂正正赚钱,体体面面生活是这个世界本该有的样子,但是现实世界让这种事情反而成为一种奢望,一种稀缺。

管不了别人,但是我能够(或者说尽全力)管好自己,让自己尽可能体面的做事,体面的赚钱(内心坦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也是我这个阶段的人生追求。谢谢唐老师的不断输出,不断影响!

冰冻273k: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有关『道德要求和赚钱不冲突』的说法,只在唐书房里听到。真是颠覆三观啊,而且这样人生路一下就通了,心态也释然了。

做好人,不求回报,这样的准绳虽不会变。但是,老唐讲的更深入,站在道德立场,无偿帮助了别人,未来别人就会在可左可右的时候帮下自己,并且这种未来的帮助可像复利一样累积。

站在财富立场,免费的付出,最后会带来隐藏的机会,就像经济商誉,摸不着但能增加企业利润。二者能有机的结合,没有道德绑架,没有金钱负罪感,利己利他,人生无忧。

屁屁侦探:做好人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是通向发大财,过上理想生活的捷径,可能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反直觉,但是从社会价值的分配来讲是绝对合理的。

好像是吴军说的吧,你只要尽自己所能,做到对这个城市贡献度排名前百分之十,那你的收入绝对不会差。其实用大白话讲就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通过利他实现利己的。

糖换鸡毛:如果真的能够统计,我觉得好人有好报还是占绝大多数的。只是好人好报,坏人恶报,不够吸引眼球。

少数的案例好人吃亏,坏人逍遥法外,更容易引起关注,制造情绪,给人产生错觉。

做好人,做好事,能获得更多,世界应该本来就是这样的。

常思阁:从唐师这里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课就是,要正视金钱的作用,也要正视自己对金钱的渴望和喜爱(其实用老唐的话来说应该把『金钱』替换为『财富』)。

喜欢钱爱钱是正常的,合理的,这不妨碍我们做个君子。『君子坦荡荡』,我们如果爱财,合理地表达出来,不用藏着掖着。但同时我们体面做事,犹如那句广泛流传的俗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图片

2023年5月15日

图片
图片

查理·芒格:约翰·洛克菲勒和他所有的合伙人平起平坐,大家共同作决策。这听起来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很像,不过他们有好几个普通合伙人,而我们只有两个。

有时候,有些洛克菲勒很看好的决策,其他合伙人不愿意冒险。此时,洛克菲勒会说:

『我将全部用我自己的钱来做』(毕竟,当时的洛克菲勒已经非常有钱了),『我还是会做这件事,我来承担所有的风险。两年之后如果这件事做成了,你们可以按照我投入的成本将我的股份买走并且将这项业务接管』。

这样的话,他的许多合伙人会说,『既然你愿意承担那么大的风险,算我一份吧,我也参与。赔了就赔了,我承受得起』当然,他们当时也已经非常富裕了。

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不适合用高尚去评价,但对洛克菲勒而言却十分体面——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种体面的行为方式。

洛克菲勒并没有想『如何利用已有地位,在企业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他想的是,『我应该如何利用已有地位,推动企业整体去获得更大的利益?』。

唐朝:芒格谈到了洛克菲勒在企业中已经占据主要地位时,是如何对待合伙人的。

在《巴芒演义》208页有个一模一样的例子,是威力家居的比尔·蔡尔德用自己的钱承担风险,等运营正常后,按投入成本卖给公司的例子(连资金利息也拒收)。

这种作法在大部分人眼里,可能就是属于近于犯傻,自己大大滴『吃亏』了。

然而,事情就那么奇怪,你去看,但凡能有这样习惯的人,你想从中找出未来发展不好的人,可能还挺费劲的。

这种作法会不会『吃亏』呢?

比如,上面案例里,洛克菲勒一腔付出,然后合伙人就偷偷乐,收下利益,然后句号。洛克菲勒担了风险,但毫无所得?当然会有,生活中什么样的人都有。

但这种时候,洛克菲勒也不是毫无所得。他只是付出少许代价(相比其未来简直可以忽略,直接划为≈0),就识别出来哪些人是值得在未来道路上继续付出,携手前行的。哪些人不值得信任和交往。

仅心中有这个账本,知道自己的后背可以托付给哪些人,未来所绕过的潜在坑,所节约的时间和精力,就已经爆赚了。

记得在早期做企业管理的时候,我也和现在网络码字差不多,属于典型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生怕下属学不会。

我当初的老板,就曾经这样问过我:『你傻啊,你啥都掏心掏肺的教,你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我说(大意,原话可能没有这么规整):『第一,我的这些东西也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我对自己未来继续学习的能力有信心;

第二,这也是甄别某人未来是否值得继续交往的一种手段。热心肠不等于烂好人,哪些人值得继续付出,哪些人会就此打住,我心里大体还是有一杆不太精准的秤,只不过没有必要讲出来罢了;

第三,无论是否继续下去,这些人受益于我,未来站在我的对立面的概率总会小一些,也算是一种助力』。

其实现在回头想,这种模式和上面谈到的洛克菲勒及蔡尔德的做事方式,内在逻辑是一样的。都是着眼长期,对未来乐观,认为自己未来要做的饼和要分的饼,都会比现在手上的大得多。

这种思维模式下,『吃亏是福』这句话就不再是心灵鸡汤和自我安慰,而是真的『福』。

因为它让我只需要支付当下很小的代价,就避开了未来几十年里人生及商业旅途中,应该避开的人和潜在的坑,这不就是大福吗?

不说高尚的道德和口号,从纯自私的利益角度衡量,也是超划算的。而那些因为占到一点小便宜而窃喜的人,他们只是不知道他和什么擦肩而过了。

对于一个超有能力,超有干劲,对合伙人特别具备信托责任的,特别值得信任的未来地球首富(当然,这说的是洛克菲勒,不是某胖胖。如果是,多好啊!嘿嘿),仅因为这次收到一点小便宜,就悄悄地、无人知晓地与他未来的发展绝缘了,他的牺牲还不够大吗?

这么想,是不是人就很容易生活的更真诚、更坦荡、更平和以及更愉快、更少患得患失了?

图片

2023年5月16日

图片

星光《BEYOND》:今天老唐让我们理解了,自己先『吃亏』,让别人占便宜,久而久之,能自动避开一些人和潜在的坑,最终聚在一起的都是经过验证三观一致的伙伴。

这样去理解,『吃亏是福』这句话就不再是心灵鸡汤和自我安慰,而是真的『福』。

波波:李嘉诚曾经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么拿6分就行了。

貌似是自己吃亏,但长远来看,因为让利对方更多,一传十,十传百,建立良好的口碑,找李嘉诚合作的人越来越多。机会越多,财富越多,结果就是三个6远远大于一个8。

伯涵:哇!今天唐师的分享,实在是太让我有共鸣啦!我也想谈谈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

1.要对自己有信心。教会别人,不会饿死自己,背后遵循的逻辑不是『你不好,我好』,而是『你好了,我会更好』,自己的成长也是动态的。

2.要对别人有价值。对别人有价值,才有自己的价值。别人维护你,就等于维护他自己的时候,你身边就会有很多人推着你往上走。

3.要有更大的格局。如果把自己的知识『敝帚自珍』,最后的结果也只是『孤芳自赏』。而且,世界这么大,你不愿意分享,总有人愿意分享,这样相对于把更多的机会拱手让于他人。

4.要有更长的视距。如果只是盯着『一锤子买卖』,就会产生『能赚多少赚多少』的心态;如果放眼望去,薄利就会多销,少拿就有更多机会。

5.最宝贵的是交情。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如果对别人斤斤计较或不思回报,实际上会加速别人离开自己。珍惜生命中的贵人,实际上也给了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

天道有常,爱人者,人恒爱之。

bp:投资要获得成功,跟这个贴里做人的原则是一样的:着眼于长期,不计较眼前得失。做人与投资交相辉映,的确很有趣。

小勇:原来对吃亏是福理解很片面,只觉得精神高尚,但很难做到。今天读过老唐的解读,心中畅快了很多,觉得这样才更有符合人性,更持久。

冰冻273k:吃亏是福的深度理解,我只在老唐这看到过,全网独此一家。

不仅仅是背后理念诠释的不一样,而是将道德准绳和财富累积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大框条条说了一堆,而是人生路上可实际操作的方法。

人生也如生意,芒格说从来没有和烂人做过一笔好生意,扩展一下,与烂人在一起也不会有美好的人生。

与好人在一起,与优秀的人在一起,怎么去识别和排除所谓的『烂人』,今天的摸你贴就是教程。吃亏不是真正的吃亏,只是辨别他们的成本。

曾经的大海:确实独此一家,别样洞天。冒昧的觉得,重要性优于核心五篇。

传统文化里的『吃亏是福』是以自己为中心,勤勤恳恳,希望幸运降临。而老唐的『吃亏是福』是以日拱一卒为根基,以长期视角为视野,观自己,观他人,观世界。

守候ing:以前一直不认可老一辈的『吃亏是福』的说法,总觉得这是吃亏后的阿Q精神,今天才算是真正认可『吃亏是福』这句话了。

吃亏可以让你最大限度的识别出你身边的人,哪些人是可以托付的,哪些人是可以远离的,等到最后身边都是值得托付的人之后,福报也就来了。

姚队:真心换真心,即便没换来真心也用很低的成本识别出未了Toxic people(有毒人群),然后远离。

人生路上,就是不断用这种舒服安逸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朋友以及潜在的合伙人,直到永远。

钟小亮:我记得一句俗语说过'不要把任何人当成是傻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你以为老实人总在'吃亏',但是这只不过他们体面做事的一个结果,看似在吃亏,实则在筛选价值观相同的同路人。

不是一路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这些'吃亏'可以看做是筛选的成本。是一路的人,后面会走的更远,建立起来更加互信的友谊,甚至可以把蛋糕越做越大,这些'吃亏'可以看做是种下的种子。

邓聪:越是对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未来会越来越好,越愿意当前吃点『小亏』,去识别出未来志同道合、值得信任的人。这会让自己活的越来越舒服、从容。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彩色的。

相反,那些盯住当下『小利』,无论如何都要确保自己不吃亏的人,暴露的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悲观。

他不相信自己未来会越来越厉害、越来越有钱,甚至可能觉得现在就是自己人生的巅峰了,既然都到了巅峰,那还不趁机捞一把,或者至少要保证自己不能吃亏。对这样的人来说,世界是灰色的。

蜗牛与黄鹂鸟:老唐今天从底层逻辑上讲清楚了什么叫『吃亏是福』。

厚道做人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条,可是有很多事,让我对吃亏是福产生了动摇,有时候面对周围一个比一个精明且爱占便宜的人,觉得自己真的太傻了,慢慢的就变得不再那么热心。

今天听老唐一席话,醍醐灌顶,我们吃的亏没有白吃,变成了一项人性测试费,或者叫做甄别费用,借助一项项测试挑选,我们会发现哪些人要远离,哪些人可以近交,哪些人可以托付。

另外,这些人占了便宜,在未来可左可右又不影响他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会更倾向于做对我们略微有利的事情。

感谢老唐点拨!

图片

2023年5月16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