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我们老师知道,家长也知道的信息,这是家园沟通中的共识区,因为我们的信息完全对称。第二种,我们老师不知道,但是家长知道的信息,叫做我们老师的盲区。第三种,我们老师知道,但家长不知道的信息,叫做家长的盲区。第四种,我们老师不知道,家长也不知道的信息,这是我们与家长共同的盲区。我们与家长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年龄不同,立场也不同,在家园沟通中,如果我们与家长间的信息盲区特别多,双方就容易有冲突,有争吵,因为我们与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共识。那些我们老师知道、家长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们老师变得傲慢。那些家长知道、我们老师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们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家园沟通的意义,就是不断扩大我们幼儿教师与家长双方的信息流,让信息共识区慢慢变大,让信息盲区越来越小。下面这些语言模式,有利于让我们在与家长沟通交流过程中,信息共识区慢慢变大,信息盲区越来越小。你可以经常这样跟家长说:“我非常高兴能和你一起来帮助孩子的成长。以后我要多多向你学习,向你了解孩子生活与发展情况。我现在了解了孩子的一些信息,我给你汇报一下。你了解孩子的情况,也跟我讲讲。”如此,我们就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提供给了家长,然后也挖掘到了家长的信息。 听家长建议后说“是个思路”——这是一个很能激发家长与我们老师交流工作、情感、思绪有效方式,因为这样表达:不论家长说了什么,对我们老师而言,肯定是一个思路——哪怕我们老师不同意家长的看法,但只要不事关价值观和法律,大部分情况下,不带有对错判断和价值判断四个字——“是个思路”都是保持家园沟通交流开放性的一个有效方式。幼儿教师在听完家长建议后,还可以用“有启发”来做回应。不管我受到的是什么启发,一个正面启发,一个负面启发,一个经验,一个教训,都是有启发。这种反馈,也没有对家长的言论主张进行评判,对激发家长继续言说有积极作用。 ★★★★★★★★★★★★★★★★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发出过许多专业的声音。 ★★★★★★★★★★★★★★★★
★★★★★★★★★★★★★
精彩回放 ★★★★★★★★★★★★★★★★ 1.莫源秋教授12个完整系列专题讲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