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宰相谢安带货也疯狂,帮朋友几天就卖了五万把扇子,他用了什么办法成了史上带货第一人?

 能静居看历史 2023-06-27 发布于山东

炎炎夏日在过去没有电器的时候,人们如何去消暑纳凉的呢?一般来说,这样的时候扇子就成了消夏的主角。古人有一句话叫做“以扇逐暑。”,就是靠着扇子作为避暑的宝贝,也因此扇子在中国的历史起码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扇子除了历史悠久之外,其中还有许多非常潇洒有趣的故事,尤其是东晋宰相谢安,为朋友疯狂卖扇子筹路费,几天就卖了五万多把,堪称最早的带货顶流大佬,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们不妨先盘一盘扇子的前世今生。

扇子造价低廉,用途简易,加之可以成为自己的一件随身物件,因此,扇子一直深度伴随着古人的生活。

历史上曾有一种用细竹篾编制的扇子称为便面或障面。这样的扇子不仅可以摇出清风,还可以用于遮面遮容,因此成了古代美女或者文士的必备的消夏神器之一。南北朝的时候著名的文人庾信,写过一首诗叫做“分杯帐里,却扇床前”的话,从此之后,扇子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汉成帝的宠姬,还写过一首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有趣的是在这之后扇子竟然成为女子被丈夫遗弃的一个比喻,仿佛有用的时候拿来消遣,无用了便抛在一边。

因此扇子的使用功能似乎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寓意内涵,更为形象而生动。那么扇子是如何使用呢?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奇怪,按理说不就是摇动着纳凉吗?

其实这里面也很多的技巧。扇风谁都会,可如何扇风在过去是有讲究的?俗话说:文人扇胸,武人扇肚,农民扇背,和尚扇领口,轿夫扇裤裆,青士扇袖筒。可见扇子对于身份不同的人来说,功能是不一定的,这似乎与身份、品味所决定的。之所以这样,除了考虑到要在各自职业特点和穿着打扮的界定下,实现进风量的最大化,还要顾及自己的体面。那些文人最讲面子,哪怕要热死也只是把一把小扇子扶在胸前,轻轻的扇风,慢慢的摇,就像诸葛孔明那样的从容与淡定。而那些“青士”则擅长书画,挥毫泼墨之余,用扇子扇一下袖筒,这样就能达到了“两袖清风身欲飘”的效果。

在古代,家家几乎都有扇子,而最普遍的就要数蒲扇了,这是一种植物,形状有点像芭蕉,因此也有“芭蕉扇”的称呼。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找牛魔王老婆铁扇公主就是要借芭蕉扇,最终死缠烂打好歹借了出来,扇灭火焰山,解除了一地的苦恼和扫却了西去的道路的障碍。

除了小说,在历史中也有关于蒲扇的记载。《晋书》中讲了谢安宰相的故事。谢安本来便是风流人物,因为具有超世之才,所以隐居在东山不肯出来做官,后来百姓哭求“谢公不出,奈天下苍生何”后才勉强出来做了宰相,并成功打赢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由此还出现了一连串的如“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可见这个人生活中似乎确实是潇洒和相当有能力并且知进知退的士大夫。

谢安画像

这里面的故事是谢安的一位老友拜访他,辞行时,谢安不忘细心问他盘缠够不够,同乡不好意思直说自己没钱了,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谢安的帮助,想了想就来了个转弯说:“如今我身上只有五万把蒲葵扇”,谢安听了微微一笑,自然心领神会。于是谢安就拿了一把蒲扇开始给他做广告,只要出门会客,都会拿着蒲扇在朋友面前摇来摇去,因此在这位名人效应的带动下,许多人都开始跟风去买这位人的蒲扇,转眼五万只蒲葵扇全部卖完,堪称史上第一次最成功的“带货”。

此外,夏天摇扇子还能起到锻炼手腕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当时的东晋道士葛洪在他的笔记中还写下“长安巧工丁缓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尺,相连续,一人之运,则满堂寒战。”想必这个招牌动作的速度带来的风俗相当巨大,以至于让整个屋子的人都发起寒战来。

中国古代的文人和女子最爱扇子,这样的主题也非常多,那些扇子几乎遍布了艺术或者历史的角落,成了古人独特的风度。

扇子虽然能够表达一种身份和风度,还能在某个环境中成为自己对外展示态度或者意见的方式。《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西晋大将军王敦每次回程见武城候的时候,都会用扇子遮一下脸,等到了南渡之后再见时却不再这样做了。王敦还感叹说?“不知是我长进了,还是伯仁退步了。”这说明随着王敦地位的改变再见到这位曾经显赫的人物后不再羞涩,显然是一种自信的进步表现。

《步辇图》

除了之些人物外,扇子也会在宫廷中流转,只不过扇子更为精致、高贵或者扇子更大罢了。在唐代还有一种叫做“仪仗扇”的东西,这个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可以看到,这种扇子除了能够显示身份独特外,还能起到遮挡刺眼的阳光和风尘,尤其在户外时颇为雅观,只不过拿着这些仪仗扇的人很是辛苦,遇到大风就要被吹的前仰后合,不知那时皇帝是否会体谅的叫他们收了扇子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