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3000节课,我找到了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

 阿白9jcs73pgjt 2023-06-27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无论是新课标的推行,还是核心素养的提出,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深度学习发生。

而深度学习发生有个大前提:课堂教学发生变革。只有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所改变。

我观察了全国各地3000 个课堂、5000 多个孩子完整的学习历程,发现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它需要一些基本的促发条件。作为教师,该如何解码深度学习,帮助孩子应用并迁移知识,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图片
打开学生学习的“黑匣子”

回到起点: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研都是教的逻辑,而非学的逻辑。教研活动时,我们都坐在教室的最后,拿着小本本一直在记老师的教学过程,但是学生到底是怎么学习的,我们其实并不清楚。

所以,深度学习首先必须从回到教育的中心,回到课堂的起点开始,聚焦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俯下身去,观察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探寻每位学生学习的奥秘。

我们可以选择一节课重点观察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所有关于这名学生学习的信息和证据,按照事件顺序记录这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既包括所表现出来的外显信息,如语言、表情、动作,与他人的互动,对老师问题的反应,在书上或者笔记上写下的字等;也包括对学生内部语言、思考方式与内容等内在要素的推理与分析。这些记录最后形成学生学习的完整证据链。

持续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特征、需求与困境

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持续观察,才能得到更立体丰满和全貌性的课堂观察认知。基于此,我把对焦点学生观察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

1

  课前

找学生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学生视角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科学习方式、学习准备状态等。

2

  课中

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互动、思考问题方式等,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其中的关键事件,并对关键事件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展现出一些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引发观察者强烈的反思和共鸣,这些事件就是“关键事件”。通过这些关键事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思考。

3

  课后

对学生进行访谈,确认学生的掌握程度,理解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学习的困境与需求;做课后的研讨与交流,流程大体为:观察描述-自我反思-协同改进。


教师转型:成为学习的专家

我们一边观察,一边分析出学生的关键事件,过程中自然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学习需求和学习的独特性。然后对个案进行研究,再次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并进一步改进,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推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困难?难点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设计学习任务,才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该构建怎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才感兴趣,从而激发其好奇心,让他们走向高阶思维,产出高品质的学习成果?……要回应这些难题,就要求老师不只是教的专家,而且要变成学的专家。

所谓学的专家,首先,老师能够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学习,做到目中有“生”,对学生的学情敏感,会根据学生的学情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直至形成稳定的教育哲学。其次,教师之间也要互相学习,公开彼此的课堂,互相做观察员,进行共同的反思和研讨,形成教师的学习共同体。

图片


图片
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

我观察了几千个课堂,深刻感受到学习的发生都很难,何况是真实的学习。学习为什么没有发生?因为学生没有获得新知,没有参与,缺乏体验,无情绪波动。

那么深度学习有哪些表现?我认为应该涉及四个方面:

先慢后快的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

深度学习不仅“深”在系统结构中,也“深”在教学规律中。学习素养的养成是先慢后快的过程,慢速养成对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自主学习的经验积累.....这些素养都需要慢速养成,才能有中后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习素养才会加速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在该慢下来的时候要慢下来。如果过快,跟不上的学生很快就放弃学习了。我们不妨去初中看一看,有多少学生趴在桌上?这就是教学进度看起来快,但由于学生的素养没有形成,实际上教学越往后会越慢,越教不动。

如果我们能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那么孩子才会后劲十足。为什么孩子在初中、高中或者是小学的高段,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前期素养基础牢靠,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又能和其他人进行合作探究。而且,这样的孩子将会是一个有主见,有想法、有方法,敢于创造的人。

体会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个快乐和勤勉的过程,但只有体会到快乐,学生才会勤勉。真正投入的学生,他在课堂当中会有问题,经常会发出“哇”的惊叹声。

深度学习是发现“惊喜 ”的自主探索,是与他人“拥抱”的美好社会关系,是被某件事情长时间吸引的持续坚韧,是总结失败、再次攀登的自我超越。

全身心投入的问题解决与协同创造过程

更重要的是,深度学习是全身心投入的问题解决与协同创造过程。从个体上讲,深度学习是一种难以形成的能力,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全面地转化。深度学习不是对知识细枝末节或细碎知识的拼凑,而是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掌握和理解,它能用高阶思维去解决真实性问题。

从情感上来讲,深度学习是一个完全投入的状态,在学习过程当中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能持续下去。

从人际上讲,孩子天生非常自信,能自己独立进行思考,同时也能和伙伴形成良好的关系,能倾听其他人,并且会从其他人的身上进行有效地学习。

如果学生达成这三点,那深度学习也就产生了;如果学生只做到了某一方面,其他两个方面也会慢慢地形成。所以深度学习的未来指向的将是一个自主创造。

图片

深度学习螺旋桨模型

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

我们了解了深度学习的“长相”,大概就能得出深度学习在课堂发生的条件了。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它们也是深度学习贯通的机制:




处于身心安全的环境中,愉悦、舒适



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求助,经常受到鼓励,与他人形成团队



发现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内容,产生思考和探索的冲动



产生一些有效的成果:产生创造的成就感



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开思考和探索活动



成果被看见,被鼓舞,得到引领,向更深处探索



图片

深度学习的课堂生态如何建构?


温暖润泽的共同体文化

从班级角度上讲,要建立一个共同体的关系,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走向深度学习。

首先建立温暖而润泽的倾听关系,这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环境建设。在平等、温暖、润泽的基础上,孩子才可以进行挑战性学习。

教师可以营造和建立班级良好的倾听关系,学生之间温暖亲切,互相关怀,小组无领导成员,学生间的情感连接要大于他们的学习基础分配,也就是说学生之间的情感越丰厚、亲密,学习就会越投入。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学段互学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2人的伙伴关系模式,也不要强弱搭配,那样学困生永远无法脱困,学优生会越来越好。在高学段互学关系比较稳定的前提下,面对挑战性问题,可以采用4人一个小组的模式,4人的关系既可以变成2人,也可以变成3人,还可以变成4人,这样组合适应性比较强。

但是4人以上的学习小组不建议大家尝试,因为4人以上的学习小组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合作技能,同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课堂当中往往很难实现。

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要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权和话语权,对困难学生要给与优先权,从而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哪怕遇到学习困难,也会克服困难,持续学习下去。千万不要进行分层设计,那样实际上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损害。

高品质的学习设计

学生形成了基本的学习素养,无论到哪个学段还是学哪一门学科,学习都能拥有良好的学习动力,这不仅需要教师进行高品质的学习任务设计,还需要教师每一节课都有问题和任务的导向,引导学生走进学习中,并且带着一种探索的愉悦之感,持续地进行学习。

基础性问题:层次比较低,结构比较单一,只有一种明确的答案,多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核心挑战性问题:体现学科核心要求,难度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有多种可能方案,多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

任务最好可以让学生一起去挑战,而且要超越低级思维,走向高级思维。以问题解决挑战性问题为目标,进行逆向设计,让学生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思考是有用的。

如同爬山一样,大家目标是爬向山顶,那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思维的路径,然后最终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下一同爬上山顶,这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图片
顺向思维设计思路示意图
图片

基于挑战性问题的逆向设计原理


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教学设计要突破知识点,以核心概念,甚至是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进而和学生一同进行学习的设计和创造。在这里,学生和教师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支持学生学习,相信每一位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构建协同学习、温暖润泽的学习空间,在课堂当中给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机会,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

而构建学习共同体,也需要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只有教师拥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为我们的教学、课堂带来变革,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我希望作为一名研究者,和教师一起形成研究共同体的关系,为我们的课堂变革真正找到了一条出路。

图片


学习共同体学校建设


深度学习不只是对教学课堂的改变,还是对学校教育生态的整体性重构,需要学生、教师、校长、社区、专业支持机构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定义为:“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师作为教育的专家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家长与市民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

根据他的“学习共同体”结构模型所示,“学习共同体”的内核是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交响”,外层是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共同研究,成为专家,最外层是家长和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三者一起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最终保障每一个儿童公平而有质量的学习,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解放学生的学习力,发现学生的潜能,这是深度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愿景。将学习共同体建设作为系统,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权,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图片

责编 黄耀庭
美编 张天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