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之教材典题整理

 一中大语文 2023-06-27 发布于福建

小说形象

必修上册

《百合花》/茹志娟

1.小说故事中出现百合花被子有什么用意?

①情节上,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衬托人物形象。百合花被子把文中主要人物新媳妇、通讯员关联在一起,突出新媳妇和通讯员百合花般的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③揭示作品主题。通过百合花被子,既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又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2.《百合花》中“我”的作用。

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是故事的一部分。从“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

③“我”为通讯员和新媳妇提供了活动环境,由“我”的所见所感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我”对通讯员先是“生起气来”,再是“发生了兴趣”,然后是“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

《哦,香雪》/铁凝

《哦,香雪》中多次写到“铅笔盒”,谈谈你的理解。

①小木盒是香雪的铅笔盒,它笨拙、陈旧;自动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现代文明的象征。

②作者借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表现山村少女对城市文明的向往。

③作者借助铅笔盒塑造了香雪这个人物形象,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追求表达了她自我认识的觉醒,包含了她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以及她对改变自己命运与家乡命运的憧憬。(人物与主题)

必修下册

《祝福》/鲁迅

1.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本文的“我”不是主人公,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2)作用:

①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②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③深化主题。"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2.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甚至左右了祥林嫂的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①刻画人物形象。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突出小说主题。同是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到“火”,有何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被林冲的轻轻一盖盖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②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林冲出门沽酒时“盖炭火”和沽酒回来时“探火种”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

③有利于渲染气氛、映衬人物。如草料场漫天大火,也燃起了林冲胸中熊熊怒火,他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痛快淋漓地斗杀了三个泼贼,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变形记》/卡夫卡

卡夫卡善用心理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异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而表达创作意图。请举出本文中的两例心理描写或细节描写加以分析说明。

①“闹钟正在矮柜上滴答作响……指针不慌不忙地往前走着,事实上已经过了六点半了……下一趟火车七点钟开,要赶这趟车”,这段关于时钟的描写,表现出主人公格里高尔内心的紧张焦急,可见其工作压力之大和工作责任心之强。

②“父亲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好像他要把格里高尔推回到他的房间里去似的……随即用手捂住眼晴哭了起来,以致他壮实的胸脯颤动不已。”这段文字写父亲看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反应,表现了父亲冷血无情、野蛮强横的形象。

《祝福》/鲁迅

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刻画人物外貌有什么作用?(6分)

(1)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这段己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三次:"我"在鲁家第二次看到祥林嫂样,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

(2)作用:通过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表现了人物的质朴和善良,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反映了祥林嫂一生不幸的遭遇。

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人与海》/海明威

1.基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理论进行分析,你认为圣地亚哥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圣地亚哥属于扁平人物。他勇敢、坚毅、果断、善良、乐观,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他是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形象,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2.“内心独白”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老人与海》中除了描写有关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还有大量的老人的内心独白,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面对挑战,老人先后说出“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你想得太多了,老家伙”“我杀了它是出于自卫,而且我干得很干净利落”“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等话语:

①便于读者揭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更好地解读人物的性格。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用语言毫无隐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从灵魂深处去理解人物的性格。

②让主人公形象更鲜明,更好地塑造出老人硬汉的性格。这些内心独白,真实地记录了圣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在海上漂泊的心态,真实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反映出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表现了圣地亚哥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抗争到底、决不屈服的精神。

③通过内心独白揭示出面对困难依旧优雅,精神上永远不被战胜的主题。

④内心独白具有深刻的哲理,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意义。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福斯特将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类,扁平人物性格简单、静止;圆形人物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你认为聂赫留多夫、玛丝洛娃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这种人物类型有何价值或意义?

(1)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是圆形人物,他们的性格随着故事情节展开都在变化发展。

①聂赫留朵夫,一个贵族青年,曾放荡荒淫过,当他发现那个堕落的女子是以前自己曾经玩弄过的清纯姑娘时,他内心深处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内心深处的人性促使他觉醒。当真正站在玛丝洛娃面前,他说话吞吞吐吐,折射出他想要赎罪又害怕赎罪的矛盾心理,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由“您”变为“你”,他的灵魂复活也从犹豫变得坚定,这些都符合圆形人物的性格变化。

②玛丝洛娃从最初的清纯女子,沦落风尘后变得麻木、粗鄙,多次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精神渐渐复苏,再现了下层人民的纯洁、自尊与善良,玛丝洛娃的性格变化足见她是圆形人物。

(2)意义:圆形人物的复杂多变使小说更加真实,也使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假如聂赫留朵夫的性格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他就没有“复活”这一说法;假如玛丝洛娃不是圆形人物,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爱或者简单的恨上,而不是复杂纠结的,那么,这种扁平的人物形象就会让读者感到厌烦、单调,感到不真实。

选择性必修中册

《荷花淀》/孙犁

《荷花淀》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她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水生嫂:

①勤劳善良:她编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组长,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养育孩子,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型妇女。

②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出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

③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

(2)白洋淀妇女: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自已。但国难当头时,她们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们也能做到。小说结尾形象地写出了她们希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和作用。

《小二黑结婚》/赵树理

1.《小二黑结婚》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试结合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①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用言行展现自己的性格。如小二黑、小芹被抓走后,二诸葛忧心仲忡之际,三仙姑又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的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三仙姑的撒泼无赖及二诸葛老婆的气愤和并不示弱的性格。一场冲突,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②运用典型化的细节刻画人物。如对二诸葛,只用了“恩典恩典”“命相不对”“不宜栽种”几个细节,就把他那种迷信、迂腐、怯懦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而对三仙姑,则通过“米烂了”的细节和她精心打扮等情节,表现了她装神弄鬼、轻浮放浪的特征。

③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如二诸葛开口“罗睺星照运”,闭口“命相不对”,说岁数先讲属相等,这些话本身就带有“职业特点”。同在区长面前,二诸葛说“请区长恩典恩典”,三仙姑则说“区长老爷,你可要给我做主”,不同的语言表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2.《小二黑结婚》是怎样在情节发展中刻画三仙姑这个人物形象的?

①作者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比如在刻画三仙姑“自私”这一特点时,没有直接评价,而是放在女儿被抓、一夜未归,三仙姑却起得很迟、梳妆打扮,并不关心女儿这个情节中来展现。

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示性格。比如在刻画三仙姑“老来俏”这一特点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放在区上的人们围观、议论三仙姑这一情节中来展现。

3.《小二黑结婚》主要塑造了哪三类人物形象?他们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

①以二诸葛和三仙姑为代表的落后农民形象。二诸葛封建愚昧,但性格厚道,软弱胆小。三仙姑好逸恶劳、作风不正,极其自私。

②以小二黑和小芹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形象。他们是农村中新一代农民的典型。他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他们对包办婚烟敢于斗争,充满自信。

③以金旺和兴旺兄弟为代表的农村封建残余势力的形象。他们身为村干部,却横行霸道、祸害乡里。

4.试结合文本分析二诸葛、三仙姑同中有异的性格,并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同点:两人都具有封建思想,都反对儿女自由恋爱,想以家长身份主宰儿女婚姻:两人都迷信阴阳八卦、黄道黑道,规矩颜多。

不同点:

①二诸葛是虔诚的迷信者,迷信成了他认识生活、对待生活的唯一标尺;三仙姑则是虚假的迷信者,迷信成了她欺骗别人、害人利已的手段。

②二诸葛既是一个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一个善良、厚道的父亲;三仙姑则是一个无情的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

原因:二诸葛和三仙姑都长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导致了他们落后、愚昧、迷信又自私的性格特点。

《党费》/王愿坚

王愿坚说:“我们的革命先烈和前辈,不但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并且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女共产党员黄新进行具体分析。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在敌人的严密控制和封锁之下,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十分焦心;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时,又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渴望重新加入战斗。她不顾自身生活的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给她安家的两块银洋省下来作为党费,托“我”转交给党组织,以期对党组织“有点用处”;被“我”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以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危难之际,她多次嘱托“我”把咸菜交给党组织,即使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她仍记挂着要缴党费。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总是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的精神。她洒脱干练,斗争经验丰富。她在担任地下党联络员的职务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做得也很到位。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的精神。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就张罗着给“我”拿吃的,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因为她认为“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和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

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精神。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如何保护革命同志,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栖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的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小说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一、梳理概括小说情节

1.根据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根据场面来梳理:不同场景下按照活动地点概括情节

3.根据线索来梳理:某人、某物、某事、某种感情

【高考真题】

【2021高考乙卷《秦琼卖马》/谈歌】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②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第二问: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2018全国卷Ⅲ《微纪元》/刘慈欣】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参考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教材典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促织》/蒲松龄】《促织》的故事来源于《明小史》里的一个故事: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谴使取之江南。虫价贵至数十余。枫桥一舷长以郡督谴觅,入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虫跃出,为鸡啄食。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

可以说上面的这个小故事基本上奠定了《促织》的前半部分的情节,但是其情节的曲折性还是和《促织》不能相比的。这个小故事只有“得虫到失虫”的一次情节突转,而《促织》却有三次情节上的转折,请尝试概括这三次情节上的转折。

【参考答案】整个情节有三个比较大的转折:一是从“觅虫”这个低点开始转好,二是从“得虫”这个高点开始转坏,三是从“失虫”这个最低点又开始转好。

【解析】

从第一段朝廷“征虫”,然后到第二段造成成名“薄产累尽”、“忧闷欲死”,“觅虫”又不得而“惟思自尽”,从“征虫”到“觅虫”,成名的命运是一路下跌的,然后到第三段,“卜虫”给了成名一点命运的转机,然后一直向上走到第四段“得虫”,成名命运达到了一个高值,然后乐极悲生,到第五段“失虫”,且儿子投井,成名的命运瞬间由高点跌落到最低谷,然后到第六段儿子复苏“心稍慰",接着儿子"化虫",使得成名复得一虫,从第五段的最低谷到第六段结尾,成名命运又开始往上走,到“斗虫”大胜,到最后“献虫”受赏,成名命运达到了最高点。正可谓是“一波三折”,使得整个情节跌宕生姿。

【必修下第六单元《祝福》/鲁迅】追寻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轨迹,请结合全文分析造成她悲剧的原因。

【参考答案】(1)祥林嫂一生的轨迹如下:逃走——打工——被绑走——改嫁——丧夫失子——再打工——遭唾弃——惨死。

(2)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压迫。样林嫂是穷苦的,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是低下的,在那个社会里她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房屋,没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工钱竟然被她婆婆领走了。如果她有充足的物质生活财富,她的命运可能会是另一番天地,而像祥林嫂这样经济地位的人在旧社会有千百万,那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必须砸碎。

第二,样林嫂所处的那个社会是冷漠的、落后的、愚昧的,祥林嫂没有得到来自那个社会的心灵救助。那个社会缺少人间温情,充满着封建礼教下的冷漠。

第三,封建思想的毒害,导致祥林嫂自身思想的局限,封建观念和习俗将她禁锢起来。

二、小说情节结构

(一)单线结构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将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如《故乡》中关于闰土的一段。(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使行文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内容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的时间。)

(二)复线结构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多数短篇小说只有一条线索,部分有两条线索,在分析“双线”时,要注意理清“明线”和“暗线”。

1.明线与暗线:

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明线: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

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

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 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 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 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 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 夏 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 不 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 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

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 代人类的劳动过程。他们砍竹、接竹、制造狩猎工具,再用弹丸去追捕猎物。

三、小说情节手法

(一)小说线索

★线索类型

1.人物线索“我”: 串联故事,映衬主要人物

必修下第六单元鲁迅的《祝福》的文章线索: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2.事物线索:便于组织材料,串联故事

选必中第二单元王愿坚的《党费》这篇小说主要线索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全篇结构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3.时空线索:结构清晰,顺序条理,利于叙事

示例:时间为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都德《最后一课》以时间为线索(上学途中—上课前—上课中—散学)

以空间为线索:必修下第六单元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人物活动场所为线索(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某句话、某种情感: 便于凸显情感,彰显主题

示例:鲁迅的《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明线,依照时间顺序,根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剖析“在故乡”遇见的人和事。在理清这条明线的同时,还必须突出讲好一条被忽视的抒情线索──这是一条暗线,但又是主线。这篇小说的暗线见故乡—悲凉、在故乡—悲哀、离故乡—悲悯。

(二)小说视角与人称

★视角

1.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客观真实,利于叙事

★人称

1.第一人称:叙事亲切,给人以真实感,便于抒情。比如:《祝福》

2.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交流

【人称转换】以安勇《烟囱里的兄弟》为例:下面的文段以第三人称来描写麻雀,但在结尾“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艰难的城市里来安家呢”转换为第二人称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迅速跑出屋门,站在楼下的马路上,抬头看着从厨房伸出的那截烟囱。我惊喜地发现,在烟囱的缝隙间挨挨挤挤地伸出三个小脑袋,小脑袋上全都长着稚嫩的黄嘴丫。我知道这三个小兄弟现在还不会飞行,每天只能躲在家里,等着爸爸妈妈叼回食物来喂他们。它们的父母此时一定正飞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焦急地寻找着食物。城市里没有虫子,更不可能有打谷场,它们要到哪里去给孩子们找东西吃呢?若在农村,寻找食物就不会是个难题了,凭着他们敏捷的身手,即使是从鸡鸭的嘴边也可以轻易地夺得食物喂饱孩子们。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艰难的城市里来安家呢?

【参考答案】作者在前面用第三人称对麻雀在城市中寻找食物的艰难状况作了客观的描述,然后转用第二人称发出了这一充满担忧之情的反问,强烈地表达了我对三只小麻雀生存艰难状况的担忧之情。参考答案:用第二人称,拉近“我”(包括读者)和小麻雀的距离,既与“麻雀是我的兄弟”的文意切合,又表现了“我”对小麻雀的关怀和担忧的情感。

3.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写自由灵活

提示:高中阶段所学小说大多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比如《百合花》《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复活》《老人与海》等

(三)小说情节安排方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

(四)小说情节技巧

1.伏笔(草蛇灰线):为下文的描写叙事做准备,凸显因果关系。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①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②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③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如《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在书中都有伏笔。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词。第一首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里就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她的死因是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

又如必修下第六单元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走三二里便有市井’”。写老军絮叨之态,闲带出葫芦,当时看是为了买酒,实则是为了引出山神庙。“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看时只道天寒手冷,实则是为后来杀人时可立即使枪埋下伏笔。

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铺垫:为下面叙事蓄势,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铺垫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一般来说,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大多是背景式铺垫。

如选必下第二单元沈从文的《边城》第一章关于茶峒小溪的描写——“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由小溪写到渡船,再写到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

又如《边城》第二章关于茶峒码头、河街、吊脚楼等的描写——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比如必修下第六单元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前面林冲买刀寻敌的情节正面衬托最后雪夜报仇的情节,突出表现了林冲性格中快意恩仇的特点,使人物性格的发展更具合理性。

又如《边城》中第四章翠翠偶遇傩送,情窦初开的情节正面陪衬第十四章翠翠梦游在傩送的歌声里,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前后贯通,扣人心弦。

再如2020年全国卷2葛亮的《书匠》:7T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属于衬托式铺垫】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草场交接”和“出门沽酒”等情节在铺垫的方向上与最后“雪夜杀敌”的结局就是相反的,不断表现林冲性格中的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就越能凸显他忍无可忍、奋起杀敌的反抗精神。

再比如必修下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前面用了极为丰富的笔墨铺陈叙述别里科夫性格孤僻、逃避现实、因循守旧、恐惧变革的形象特征,后面突然出现别里科夫差点结婚的情节,使整个故事氛围由压抑沉重突变为滑稽搞笑,又是漫画事件,又是自行车事件,又是吵架事件,故事情节陡然紧张又戛然结束。

3.照应:结构谨严,前后相合,情节完整

【教材典题】

【必修上第一单元《百合花》/茹志娟】《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此处使用了伏笔与照应,前两次写通讯员肩上的破洞,读者一般不会介意。到第三次写破洞,会引起读者的“警觉”:破洞的描写并非闲笔,一是靠它表现了通讯员的献身精神。通讯员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连衣服上的破洞还没有来得及补上,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二是靠它节省了许多繁冗的叙述。一个被弹片炸伤的血肉模糊之躯,又混杂在众多的伤病员中,如何辨认?破洞的伏笔在前,简要的照应在后,辨认烈士遗体的笔墨又已节省在前文的铺垫中。第四次描写破洞,这一细节的反复照应,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明知小通讯员已经牺牲,新媳妇还坚持缝补他肩上的破洞,而且针脚依然是细细的、密密的。小说人物这一异乎寻常的举止,显示了小说作者玲珑剔透的匠心。如果说前几次伏笔是箭搭弦上,引而不发,那么,这最后一次照应则是箭中靶心——表现了军民之间亲如家人的深厚感情;如果说前几次伏笔是草蛇灰线,若断若连,那么,这最后一次照应则是挈领振衣——展示了贯串全篇的通讯员献身精神的红线。

4.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例如必修下第六单元施耐庵的《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一怀疑不无道理;这一疑问形成了悬念:敌人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他们究竟设下了什么圈套要林冲钻?布下了什么陷阱让林冲跳?看罢后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敌人派林冲看管草料场,是想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侥幸逃出,也难逃死罪。其用心之险恶、歹毒,令人发指! 

这一悬念的设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5.突转、意外:使情节陡转,出乎读者意料,突破阅读预期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转变”。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波澜起伏,耐人寻味,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欧·亨利的很多作品都以突转结局,比如《刎颈之交》(点蓝字最后一篇即是)《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等。

6.误会: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如选必下第二单元沈从文的《边城》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才使我们从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独特的感受。

7.巧合: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关联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发配到沧州,他救过的李小二恰巧就到了沧州安家;沧州城那么多饭店,陆虞侯偏巧就到了李小二的饭店和差拨密谋;林冲被发配到草料场,大雪偏巧就压倒了草料场的茅屋;林冲到山神庙避雪,陆虞侯等人偏巧也来歇脚。

8.抑扬:避免平铺直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1)欲扬先抑:如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中写老田,先是极写其疲沓、懒散、迟钝,然后在关键时刻显示其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英雄本色和沉着、坚毅的性格。先抑后扬,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欲抑先扬:如必修下第六单元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处处表现的不可救药。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毫无人情味的人物,居然与漂亮、热情、充满青春气息的姑娘华连卡恋爱了。作者把别里科夫高高“扬”了起来。就在纷纷传言别里科夫将要结婚的时候,由于谈话言语不合,被华连卡的弟弟一推,他乒乒乓乓滚下楼梯。在华连卡哈哈大笑声中,别里科夫一病不起,终于死去。至此,作者又重重地把别里科夫从高空摔到地上,达到了“抑”的目的。

(3)以扬写抑和以抑写扬法:如茅盾的《有志者》,写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想趁假期写一部作品,嫌爱人、孩子干扰,独身搬入环境幽静的古庙,模仿巴尔扎克喝了大量咖啡,试验了西方众多文豪的各种写作习惯,假期过半,咖啡喝完,钱袋用空仍未能写出作品,却喟然长叹“难道社会就这样不宝贵一个意志坚强的天才”,表面褒扬,实则贬抑,抑以扬出,富有喜剧色彩。

9.托物言志、象征: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丰富文章的内涵,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如《一颗小桃树》《紫藤萝瀑布》。

【高考真题】

【2021浙江卷《麦子》/红柯】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参考答案】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悦。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10.衬托、渲染、烘托                  

11.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12.延迟: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拖延读者到达故事结尾的时间。

为达到“延迟”的效果,常常使用重复(反复)、心理对照、延缓、重复叙事等手法,目的都在于尽量拉开读者与故事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结局的时间。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例如“刘备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等,这些故事都没有让主人公直接到达情节发展的终点,而是通过“三顾”“三打”“七擒七纵”来推动故事前进并且延缓故事的节奏。需要注意的是,“三顾”“三打”“七擒七纵”并不是造成小说情节曲折的动因,而是呈现小说曲折情节的一种方式。

作用:①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②使情节产生波澜,跌宕起伏,曲折动人。③丰富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主题,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高考真题】

【2017年全国1卷《天嚣/》赵长天】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四、小说情节作用

【答题要点——四循环(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

(一)对情节的作用:(内容+结构+手法)

1.就开头而言:

⑴悬念式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阅读兴趣等。 ②引出下文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⑵写景式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情。

2.就中间而言: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就结尾而言:

①情节上前后照应,或解除悬念。 ②突出人物形象。 ③深化主旨。                    

补充知识:小说结尾的类型和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二)对人物的作用: ①表现人物……性格  ②丰富人物形象

(三)对主题的作用: ①凸显主题…… ②深化主题……

(四)对环境的作用

(五)给读者的感受:余味无穷,引人深思,让读者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空间等。

★小说某部分内容常见的作用有:

1.突出人物形象的性格或对比、衬托人物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起线索作用。

5.揭示主旨或深化主题。 

★突发事件的作用

1.什么是突发事件

小说中的“突发事件”,是突发的(偶然的),某种程度上是情节逻辑运行之外的,其发生进一步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促成情节转折(或改变运行方向)的事件。

典型的“突发事件”:祥林嫂第二任丈夫去世和阿毛被狼吃了;林冲草料场的房子被雪压塌;别里科夫要结婚和画像——骑车事件;促织暴毙等。

不是所有的偶然事件都可以称作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如祥林嫂被迫改嫁时撞破了头,虽然这一事件是突发的,但它没有导致情节发生任何变化,祥林嫂还是改嫁了。所以不能称作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反之,如果祥林嫂撞破头导致她改嫁不成,因此以后又发生了某事情(件),这样则可以说撞破头是“突发事件”。(原文本中的撞破头与后文鉴赏伤疤相应,可以说是为后文做铺垫)

所以,小说中的“突发事件”是在小说语境下的突发事件,不是广义的偶然事件。(所谓在小说语境下,指的就是和情节之间的关系)

2.突发事件的作用

(1)情节方面:①推动情节发展/促成情节转折 ②情节展开的基础《变形记》③使情节有波澜(起伏,曲折——特别是多个突发事件)

(2)主题方面:表现主题/揭示主题

(3)人物方面:刻画人物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

(4)读者方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高考真题】

【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赵长天】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教材典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祝福》/鲁迅】小说中,祥林嫂经历了第二任丈夫去世、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等事件,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促成情节的转折(推动情节发展)。②与后来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相照应(做铺垫),使其成为被鉴赏的对象,表现民众的麻木冷漠,自私;表现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祝福》/鲁迅】《祝福》中,柳妈提出捐门槛的事情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可以。因为该事件①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致使祥林嫂走向末路。 ②表现民众的愚昧迷信。③虽然后面捐了门槛,但仍不允许参与祭祀,表现对封建礼教的批判。④为后文与“我”相遇问“魂灵”的事做铺垫,我不能回答,表现对思想启蒙运动与启蒙者自身问题的思考的主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小说安排李小二店里来了东京人陆谦、富安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产生悬念,使情节有波澜。   ③如果联系林冲此处未与陆谦富安相见,而后来林冲明了烧草料场的阴谋,此为“逼”蓄势,亦有表现主题: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之作用。

【必修下第六单元《促织》/蒲松龄】《促织》中,作者为何要安排成名子扑死青麻头,导致促织暴毙的情节?

【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此处造成大悲与成名后来大喜对比,悲喜无常的荒诞性,引人深思,表现主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小说让别里科夫经历结婚事件、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发展。 ②表现别里科夫保守,胆小的性格(人物形象)。③批判(沙皇)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扭曲,奴化的主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变形记》/卡夫卡】谈谈小说把主人公变成大甲虫的情节安排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展开故事情节(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基础)。③表现异化主题。

小说环境

小说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社会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一般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小说阅读考查的角度主要有特点、手法和作用三个方面。

一、小说环境的特点

(一)自然环境概括方法

1.全面找出写时令、天气、地点、景物等的文字,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

2.分析自然景物的特点(寓意)。

①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寻找并分析概括环境特点,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尤其注意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

②关注文章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自然景物特点常用词语:宁静清幽、安适恬静、宁静祥和、生机勃勃、春机盎然、万物复苏、清新明丽、清新脱俗、轻松和谐、温馨和谐、绚丽多彩、宏伟壮丽、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凄凉、萧瑟、寒冷、凋零、稀疏、单调、萧条、丑陋、衰败、凝重、沉郁、压抑、凄美、恶劣、恐怖、阴森

(二)社会环境概括方法

1.找到体现社会环境的词句。社会环境描写文字不像自然环境描写文字那样集中,像“软环境”文字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阅读时要注意捕捉并整理相关信息。 

2.多角度思考社会环境特点:

“时”的角度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

“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人”的角度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事”的角度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因素,比如“商品经济大潮”“竞争激烈”等。

“物”的角度   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摆设等。

“俗”的角度   指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软”环境特征。

【高考真题】

【2018年江苏卷《小哥儿俩》/凌叔华】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②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解析:题干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要求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关注的是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作答时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小哥俩有学上,“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说明家有书房,经常看戏,尊重孩子,注重教育等。“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家里有厨子和后院,说明经济状况良好。“'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说明母亲有爱心,主仆关系融治。从文中小哥俩的言行看,小哥俩之间很友爱。

【2012江苏卷《邮差先生》/师陀】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从“地”的角度)在全文中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如“在空旷少人的街上”“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等语句,这里面涵盖了小城生活平静的特点。②(从“人”的角度)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等,这可以看出人物之间友善的社会关系,这也是小城生活的特点。③(从“事”的角度)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等,可以感知小城生活恬淡、节奏缓慢的特点。

二、小说环境描写手法

(1)从写景顺序角度:空间顺序(远近、高低、俯仰),时间顺序(古今、今昔),时空交错、先从大处着墨,再从小处落笔。

(2)从写景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等

(3)从不同感官角度: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可以直接运用不同的感觉对景物进行描写,可以几种感觉同时运用,也可以互相替换进行描写(也就是通感)。例如以视觉写听觉,以感觉写听觉……也可以说是绘形绘声绘色。

(4)从运用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5)从描写技巧角度

①点面结合:“面”指场景的整体,包括场景中所有的人,事,物;“点”指场景的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人或物。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②对比映衬:通过场景内的动,静,冷,热,急,缓,人与人的不同特质,或者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言行的比较,收到突出个性,彰显感情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手法

③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人物本身,不做精细描写,而是用简明的笔墨,勾画特征性的语言,动作,突出人物的个性。   

④细描:可以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以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或是对人物做精雕细刻,以鲜明地展示其形象,使整个场景为之生辉。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⑤动静结合(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以有声衬无声),

⑥虚实结合,

⑦正侧结合,

⑧色彩的渲染、衬托。

三、小说环境描写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推动情节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主题。

【高考真题】

【2021浙江卷《麦子》/红柯】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主题等作用。先看第二段环境的特点。“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房子矮小,说明他们的居住环境差;树都长不高,只能长那种生存能力强的榆树,说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的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这几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这里“风大”的特点,通过写树被风吹得“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还有写风声,“疼的满地打滚”“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通过描写树和风,更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头和老婆婆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够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而老头的话,“树抽打他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他们,他们只能哇哇乱叫”“谁让他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则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2019新课标Ⅱ卷《小步舞》/[法]莫泊桑】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19新课标Ⅲ卷《到梨花屯去》/何士光】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参考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象征暗示作用;揭示或者深化作品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等。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而“三只白鹤高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等处景物描写还烘托表现了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小说也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凌叔华】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先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首先看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的内容和特点,作者很高明地描写了一下院里的风光: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让二乖见小猫前的情绪稍稍缓和一下。而“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又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教材典题】

【必修下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