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福》我的命题

 老程杂记 2022-07-22 发布于安徽

教材篇目,原文略。

【题目】

  1.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4分)

  2. 小说中四次描绘鲁镇的飞雪,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3. 小说用了倒叙手法,试分析其作用。(6分)

  4. 小说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为什么?(6分)

【答案】

1.①(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叙述,真实亲切,“我”对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情感不同,利于揭示主题。

②(人物角度)“我”是当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尚未找到出路,有软弱的一面。

③(情节角度)“我”是线索人物,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见闻和叙述展开的,“我”见证着故事的发展过程。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角度明确1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分。)

2.

第一次
营造悲凉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渲染。
第二次
祥林嫂死后,“我”听到雪花似乎瑟瑟有声,实际上是衬托“我”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第三次
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说明柳妈讲的故事给祥林嫂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为下文捐门槛”赎罪“埋了伏笔。
第四次结尾写团团飞舞的雪花笼罩了全市镇,借雪势之大,象征封建势力的猖狂,为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表达不平,暗示主题。

(评分标准:每点1分,只要是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个角度分析,意思对就可以得满分。)

3.①(阅读感受)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开头,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引人入胜,同时定下全文悲剧的基调。

②(情感铺垫)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祝福”喜庆的活动气氛中悲惨地死去,在感情上容易引发人们的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贫富差距的不满。

③(主题理解)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非但不同情,反而骂她是“谬种”,揭示了不同阶层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评分标准:每点2分,角度明确,贴着文本分析意思对即可。如果从对比、社会人心的冷漠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4.①(情节角度)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的关系,祝福是小说的线索。

②(艺术手法)把“凶人的顽愚的欢呼”与“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

③(揭示主题)“祝福”是典型的社会环境,既反映了群体的愚昧,也反衬了祥林嫂个人的凄惨,突出了主题的批判性的深刻性。

(评分标准:每点2分,指出了答题方向或角度得1分,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再得1分。)

【引申】如果用“祥林嫂”作为小说的标题,合适吗?答“合适”或“不合适”都可以,只要理由恰当,分析合理都可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思考,组织一下答案表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