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QA-CPP案例解读-1

 留在家里 2023-06-27 发布于浙江

Image

在这之前,我们先看一下ICH Q8中的表述:

Image

从研发试验或者生产制造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和知识,提供了对工艺的科学的理解,并支持定义设计空间、质量标准以及生产过程控制。

ICH Q8有一系列的定义,比如QTPP-Quality Target Product Profile,CQA-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CPP-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等,基本的一个逻辑顺序为:

Image

画框的部分提示我们,需要将原料药的属性以及工艺参数,与CQA建立链接,并执行风险评估,并确定设计空间,制订控制策略。

以某需要包衣的产品生产过程为例,大致的设备流程图包括:

Image

共有API的研磨混合,造粒(湿颗粒),混合,压片和包衣五个工序,在这个过程中,PPT提供了一张表格,共识别出了五个关键质量属性,外观,含量,含量均匀度,杂质以及溶出度,并将不同工序对CQA的潜在影响,按高、中、低三个级别进行了定性的分析,结果如下:

Image

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这些高、中、低影响的分类,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划圈部分表示这个案例分析重点关注的质量属性---溶出度,以及纵向看,重点关注湿法造粒环节对溶出度的影响,质量标准的要求是在45分钟内,能够达到80%以上的溶出。

IPO的方法表示输入-处理的过程-输出,提供了这样的一张参考的示意图:

Image

进而对相关的影响参数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的结论:

Image

加水的量,加水的速率以及混合的时间,会影响Bulk颗粒的密度,从而对溶出产生影响。

转化成FMEA的表格,则变成了如下的这个样式:

Image

因而可以继续根据识别出的CQA和CPP,设计研发试验,去摸索和优化相应的工艺参数。

从生产工艺流程,到CQA与工序的矩阵,到IPO表格直至最后的FMEA评估表,对于工艺的分析和理解如果能够做到这个程度,我相信也能够经受得起挑战了。

Image

明天,会继续进行DoE的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