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关系的三重境界 | 师说

 尔雅图书馆 2023-06-28 发布于山西

图片

《道德经》第十七章记载:“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几句本来说的是统治者的四个境界。意思是最高明的统治者,老百姓知道有这个人,但他不扰民,一切都自然而然;其次的统治者,老百姓都乐于亲近他,赞美他;再下一层的统治者,老百姓都畏惧他,害怕他;最不成功的统治者,老百姓都轻视他,埋怨甚至羞辱他。

老子虽然谈的是统治者,但我认为这对教师如何发展师生关系也有重要启示。

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呢?在我这些年的教师生涯中,从前辈、同行身上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了师生关系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权威管理。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对学生进行管理,认为“我是对的,且我是有权力的,所以你要按照我的意愿来做,不然你就是错的。”压制的常见方式有简单粗暴的批评、写检讨、上报领导,甚至给处分、停课反省。学生在这样的管理措施下,出于害怕而屈服。

第二重是说服教育。教师通过一些道理、事例,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认为“我是对的,且我懂得比你多,所以你最好听我的,不然你就会出错。”这是当下使用最多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想要通过说理来说服和影响学生,学生一般会听话并接受,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认可。

第三重是平等对话。教师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一方,用同理心去看待学生,认为“我有我的观点,你也可以有你的想法,我愿意和你一起探索一条最适合当下的路。”教师与学生通过心平气和的对话、沟通、协商,最后达成彼此都能接受和认同的方案,学生往往会心服口服,并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认为,这是目前师生关系发展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

心理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人本主义思想认为,师生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师生要在平等沟通的层面上实现情感的自由流动。青少年学生因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他们接受一种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的支配。加上现在的孩子很重视话语权,对尊重和平等的需求很高。所以,只有建立了师生间良好的心理关系,他们才对教师有真正的尊重和认同。因此,如何通过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达到“平等对话”的第三重境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我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四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会洞察。2017年11月沅江发生过一个惨痛的案例:高三学生罗某杰因班主任要求他留校写作业,情急之下一刀刺死班主任。事后该生说当时觉得老师太严厉了,既为出校时间被挤占感到憋屈,更为通知家长的做法感到愤怒,以至于激动到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先不说罗某杰恶性事件的重大问题,班主任正是想用教师的权力让孩子服从他,而不幸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该教师可能缺少了对学生情绪的敏锐觉察力。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一般来说,我们看见的外在行为表现都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蕴藏的情绪、感受、期待、生命的渴望等,才是真容。在我们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尤其是发生冲突时,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外在行为上,而要透过行为去觉察到孩子的情绪、感受以及背后的需求,再采取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教育。教师只有保持着这样敏锐的洞察,才能够清楚地看到眼前的学生是一个成长过程中碰到问题的生命,而不是把学生看作制造问题的人。

会共情。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通过共情,我们可以快速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在教育中有的老师特别负责任,经常苦口婆心得给学生讲大道理,但是学生未必会领情。教师虽然是在为他好,但孩子可能会想,“这只是你的总结,我有我的选择。”

如何共情呢?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先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再给予相应的反馈。比如:两个男生经常会有言语或行为的冲撞,有一次在发生冲突时,其中一个男生哭了。教师常见的回应有:“是不是你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为啥他不招别人就招你?或“你应该想想怎么做,哭解决不了问题。以上两种回应是质疑批判、讲道理、否定感受,而共情回应是“你是不是感觉到很委屈?”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后,再与他探索行为改变的方法。

哈佛大学亚瑟.乔拉米卡利博士说过,情感上的被理解绝对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所以共情式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只有真正与孩子建立了情感联接,才能为后面的工作做好准备。

会沟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曾提出过一个公式: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文字内容+38%的语调语速+55%的身体语言。可见,说什么不重要,如何说才决定了沟通的效果。

教育中常听到一些教师使用这样的语言:“作业写成这样怎么考大学啊?”“谁教你这样做的?”“你长脑子了吗?”……教师本想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但是带着这样的情绪去表达问题的时候,听者的关注点已经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说话人的态度。沟通是双向的,而教师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指责,是个人的情绪发泄。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脾气很急,刚好积压了很多负性情绪的青春期孩子,这样的沟通方式极有可能会让他不理智地进行反击,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我们可以使用“三明治沟通法”,先肯定对方,做好铺垫;再次陈述问题事实,客观分析,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在谈话结束后给对方适当的鼓励和安慰。比如,与一个动手打人的学生沟通,教师可以说“你是个很特别的孩子,相当有主见,一旦认定目标就会不屈不挠,努力抗争。这是你的个性。但个性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会促使你达到目的,也会导致一些问题。你和同学发生争执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不会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懂得沟通协商,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善……相信通过你不断地练习,会越来越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我们还可以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方法。非暴力沟通,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暴力沟通而提出来的一种沟通方式。它关注的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首先,要留意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要能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去描述它;然后,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了解是哪些需要导致了这些感受;最后,要根据这些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

会把控。心理边界,也被称作“个人边界”,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心理空间不受侵犯,又不侵犯他人的个人心理空间。

一个拥有稳定的心理边界的人,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不会轻易被外部反馈所破坏。在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有的孩子对老师的善意是拒绝的甚至是攻击的。这些孩子的攻击往往会引发我们失望、愤怒的情绪,如果教师这时候把个人的尊严、教师的体面这样一些感受掺杂到对孩子行为的解读中,可能会激发更强烈的负面感受。此时,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错误行为可能源自他过去一些心理创伤的应激反应,源自对外部世界的恶意投射。我们要把控好自己的心理边界,把学生和自己的情绪区别开来。理性看待学生当下的行为表现,做到既不受学生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给予学生处理自己情绪的时间,这就是边界稳定的表现。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是建立在教师过硬的专业能力、丰富的管理经验、灵活变通的教育方法、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等方面,而内心对教师真正的亲近是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情绪的理解、人格的尊重、成长的信任以及生命的抱持等。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具有能力和智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接近理想中的育人境界。

《师说》栏目征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