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眩晕

 無争禅子 2023-06-28 发布于广东

PART

陈枫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劳损引起其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50岁以上眩晕患者中,约50%为颈性眩晕。随着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该病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颈性眩晕发病率为3.8%~17.6%,且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视物模糊等,使很多患者饱受困扰。

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治疗方法各具特色。在此基础上,陈枫提出眩晕病位在脑,病机为本虚标实,其根本以正虚为主。“上实下虚,故足不任地”故治疗以头针调畅局部经络之气血,以下肢穴位补益不足。

颈性眩晕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颈椎的创伤、退变、炎症、机械性因素等功能性、器质性改变,可以导致颈性眩晕的发生。这些原因可以造成颈椎的失稳,对颈部的软组织,骨关节,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造成刺激和压迫,进而引起椎动脉的扭曲,最终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而发病。临床上西医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高风险、高成本,药物治疗疗效不显,陈枫的针灸治疗方法,为治疗该病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尤显重要。

选穴用方

陈枫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颅底七穴”的概念及组方,“颅底七穴”组方为哑门、双侧风池、完骨、天柱,共7个穴位。针刺头部穴位,以调畅局部经络之气血;同时配合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下肢穴位,以补肝肾之亏。

哑门
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后发际正中线直上0.5寸。
【功效】调阳熄风,利咽开音,醒神开窍。
风池
平风府穴,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功善疏风解表,平肝熄风,清利头目。
完骨
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天柱
哑门穴(后发际正中线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功效】升清降浊,清头散风,通经活络。

完骨进针1寸,针尖向鼻尖;风池进针1.2寸,针尖向对侧目睛;天柱垂直进针1寸,捻转平补平泻,以120次/分钟的速度,捻转2分钟;由于哑门穴位置特殊,浅刺不易得气,影响治疗效果,深刺则易出现危险,因此需要严格控制针刺深度与角度。嘱患者头部不得前后俯仰,垂直进针,针尖略向下,进针1.5寸后,使用摇法,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予小幅度高频率的持续性刺激,以针感放射至巅顶为度;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穴位常规针刺。以上穴位操作后,均留针30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