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现实指导意义

 我的春夏秋冬 2023-06-28 发布于四川
   本  期  导  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对中医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中医临床治疗亦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价值。自《内经》已降,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立论,但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故本文对其本义进行了探析,以指导人们健康养生。


《素问ᆞ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揭示了人只有顺从自然四季的变动,与天地相应,才能保持阴阳平衡,不罹患病。否则就会本末倒置,逆罚根本,违反生命规律,这也体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原则。

图片


自《内经》已降,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立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展开争鸣。如隋代杨上善、唐代王冰、明代高士宗、马莳、张景岳以及清代张志聪等医家均有论述,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1]。

梳理历代医家的注解结合其对临床具体治则,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首先是以王冰为代表,其在《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认为以制为养。春夏阳盛应食寒凉之品以抑制盛阳;秋冬阴盛,故食温热之品抑其盛阴。

图片


而另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以清代张志聪为代表,其在《素问集注》提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两种观点直接产生出两种不同的应对原则,留给学术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2]。到底谁对谁非?要想弄清本义,我们应从人体与自然阴阳间的关系入手,结合临床实践综合分析,才能够理解其主旨所在。

图片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古人得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是类同于自然宇宙的小宇宙。自然界中,当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金收降于土下的水中,经水气的封藏,阳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而成木气。木气再升而成火气。这就是天地自然之气的生长收藏的循环路径。而人体之气与自然相通相应,处在同步阴阳消长循环中。所以,春夏季人体之阳气必然会应季节的变化而盛出于外;秋冬之际,阳气潜入于内,则会出现阴虚于内的状态。人体阴阳之气随着四季的变化会产生虚、实的趋向性。

图片


依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王冰是立足于“实”,认为:“春夏多用凉寒以平衡阳盛;秋冬多食温热,以养其阴”的论断。而张志聪则立足于“虚”,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论点。两者表面看来是均有道理。但是从生命动态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王冰的观点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解释,属于静态观点,脱离经文原意。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的阴阳双方是互根互用的。但就阴阳关系而论,《内经》认为起主导作用的是阳气。《素问ᆞ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后世著名医家郑寿全继承此观点,其在《医理真传》中说:“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而彭子益医家在《圆运动古中医学》云:“地面上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全行降入土下的水中……此阳热降入水中,水即将他封藏不泄。”按天人相应的观点,“人身肾水之气,……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坚固也”。

因此,《内经》及后世医家多尊崇“阳主而阴从”的论点。由此我们再来分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春夏,阳气生发于外必然会出现体内阳气不足的寒凉趋向性。《伤寒论ᆞ辨脉法》亦言:“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秋冬之时,阳气内收于体内,则相应的出现阴虚于内的状态。故“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的现象。说明张仲景对此持相同的观点。所以,夏季阳在表,胃中易寒;冬季阳在里,胃中易热。民间亦有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方法就是据此而来。

综上所述,“春夏养阳”应该理解为,春夏阳盛于外,自然环境温度炎热,人们自然的本能会选用寒凉等食物或其他措施。但若不能够正确把握阴阳的内在关系,则易出现贪凉伤阳的做法,戕害人体生生不息之阳气。而秋冬温度寒冷,人们自然会采用各种避寒的措施,但若过分的追求暖热,将居地变为“盛夏”或吃得过于辛热,整日大汗淋淋,则会破坏人体封藏之性造成伤阴的后果。因此,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要我们春夏季扶持人体阳气( 养阳)、秋冬季培补人体阴气(养阴),如此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廖厚泽[3]用 “麻黄、细辛、附子”为主药,作为夏日养生常备之方剂;运用“六分散”加减法时,对应夏季宜加干姜,冬天宜加芒硝,且疗效卓著,从临床上佐证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实意。

图片


图片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现代科技设备普及,人们在享受这些时却往往忽略了人的自然属性,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用空调将炎热的夏季营造成秋凉的状态,而秋冬也可变为炎热“夏季”,将一年四季变成了一季,甚至将冬夏颠倒,违反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形成所谓的“空调综合征”[4]。

饮食上,冬令大量服用温热之性的牛羊肉或参芪虫草以进补,结果是伤阴耗气;夏季则是雪糕每天不离,冰镇啤酒日日豪饮,使“虚者愈虚,实者愈实”,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因此,正确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更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月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诸说辨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5):44-45.
[2]吴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J].河南中医,2004,24(9):16.
[3]赵阳,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辨析兼探中医适时养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408-409.
[4]潘若静.空调致病的防治─空调综合征56例临床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5,1:2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