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重点

 悟疗田振有 2023-06-28 发布于甘肃

绪论

1.《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伤寒论》是东汉末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后经晋·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到了宋代复经林亿等加以校正,全书分为十卷,共三百九十七条,除重复和佚方外,计一百一十二方

   一、《伤寒论》的学术地位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他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伤寒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既实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启万事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因此《伤寒论》是继承发扬中医学遗产的必读书籍。

    二、六经辨证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历史上对于六经实质的认识歧义颇多,其原因固然有多种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混淆了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的概念。因此,我们要全面地掌握六经辨证,就需要明确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的概念。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属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2.伤寒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其三,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扬光大;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古《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综合前人理论,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而来。

4.《伤寒论》的基本治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伤寒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证,均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其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然后按照病因、病性、病位的阴阳属性确定其相应的治法,提出了一系列论治的方法与规律。

二是祛邪扶正,分清主次。一般而言,三阳病属表,属热,属实,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为主。但疾病是复杂的,治则也须据病情而定,何时祛邪,何时扶正,或以祛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必以病情虚实状况为依据。

三是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六经病证,不论采取扶正,还是祛邪,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皆以协调阴阳,以平为期为准则。

四是明确目标,分清缓急。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一般情况重在治本,此是论治之大法,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急则治标,此是灵活之变法。先表后里为常法,而先里后表为变法,表里兼治为权宜之法。

五是正治反治,依证而行。大多数情况下,表象与本质相符,故多用正治法;但若有疾病表象与本质不一致,如真寒假热证,即当用反治法。

 5.六经提纲证:

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太阳病

 1.简述太阳的生理功能。

太阳的生理功能概括为:①阳气较多,正气旺盛;②职司卫外,统摄营卫;③六经藩篱,受邪首当;④参与气化,主司排水;⑤内应少阴,表里互通。

2.简述太阳病的转归。

太阳病的转归概括为:①痊愈;②传经;③变证

3.简述太阳病的治则治法。

太阳病的治则是解表祛邪。具体治法包括:伤寒伤寒者,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风热者,辛凉解表;太阳中风者,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表郁轻证,小发其汗。太阳病兼证的治疗原则是在主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太阳病变证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太阳病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太阳病的辨证要点是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太阳病的病机是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5.太阳伤寒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太阳伤寒证的辨证要点是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其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6.太阳温病的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

太阳温病的的辨证要点是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微恶寒),脉浮数。其病机是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7.试述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桂枝汤证的主证是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病机是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药用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8.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哪些证候?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者;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者;③有太阳伤寒见证,经攻下或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而麻黄汤峻汗者;④营卫不和之自汗证,患者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9.煎服桂枝汤有哪些注意事项?

桂枝汤的煎服法有:①浓煎1次,分3次温服;②一服汗出病解,止后服,不必尽剂;③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④若汪汗出者,可服至二三剂

10.试述桂枝汤的调护法。

桂枝汤的调护法有:①药后啜热粥,益胃气经助药力发汗;②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③微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④病重,昼夜服药,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⑤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

11.桂枝汤的禁忌证有哪些?为什么?

桂枝汤的禁忌证有:①伤寒表实证(见原文第16条),避病重药轻;②湿热内蕴、阳热内盛、脓毒内伏者(见原文第17、19条),因桂枝汤辛甘温,辛温能助热,甘能助湿,以热治热,徒生变证;③若其人气不上冲者(见原文第15条),太阳表邪内陷,变证已成,则无解表可言。

12.桂枝汤证有哪些兼证?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桂枝汤证的兼证包括六种: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具体分述如下: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以太阳中风证兼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为辨证要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以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为辨证要点;桂枝加附子汤证为阳虚漏汗兼表证未解,以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为表证未解兼胸阳不振,以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为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为表证未解兼胸阳损伤,以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为辨证要点;桂枝新加汤证为表证未解兼气营不足,以身疼痛,汗后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或伴恶风寒,发热,汗出为辨证要点。

13.栀子豉汤证及其类证有几种证型,各自的辨证要点、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栀子豉汤证分三大类为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各自的辨证要点为栀子豉汤证因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故其辨证要点为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病机为热郁胸隔。治法是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药物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

栀子厚朴汤证,重在邪热与气滞,其辨证要点为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病机为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治法是清热除烦,宽中消满。药物梔子十四个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栀子干姜汤的辨证要点为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等。病机为胸膈有热,中焦有寒。治法是清上热,温中寒。方用栀子干姜汤。药物梔子十四个。

14.太阳病汗法有:峻汗的麻黄汤证、缓汗的桂枝汤证、小发汗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微发汗的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15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

①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②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③心阳虚惊狂证:惊狂,卧起不安者。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按神,兼以涤痰。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④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⑤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16. 结胸四证是指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和三物白散证。

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胁脘腹,结深热重,其证以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为特点,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大陷胸丸证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其临床表现除具有结胸证的基本特征外,尚见“项亦强,如柔痉状”,治以大陷胸丸,泻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小陷胸汤证为痰热结于心下,结浅热轻,以“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为证候特征,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三物白散证为寒痰水饮结聚胸脘,其证除有胸脘硬满疼痛的结胸证主证外,尤以但见寒象而无热证为特点,治以三物白散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17.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有何异同?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同属脾胃不和,升降失调节器,寒热错尽可能的病证。三者均有心下痞满,心烦呕逆,腹中雷鸣,下利之黄症。治疗都以平调寒热,和胃消痞为治法。但半夏泻心汤证重点有于胃气上逆,故呕逆为其辨下关键,治疗当以和中降逆消痞。生姜泻心汤证,重点在胃虚食滞,水饮内盛,故以干噫食臭为辨证要点,治疗当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证,偏重脾虚肠寒,故以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为主证,治疗重在温中健脾以止利。

18.简述太阳伤寒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太阳伤寒证的证候为头痛、发热、恶寒、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药用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19.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表现?

小青龙汤证出现或渴是停饮太甚影响气化,津液不能上承。不渴为水饮内停本象,未影响气化。服汤已渴是指停饮之证,服小青龙汤后,温化之余,上焦津液一时不足,故见口渴,随之停饮得化,气机畅通,水津四布,口渴必除。

20.简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大青龙汤证的主证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是:寒束肌表,内有郁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 姜、大枣、石膏。

21.简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干呕,咳喘、痰涎清稀量多。或然证见:或 渴、或 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病机:风寒束表,内停寒饮。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22.简述葛根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葛根汤证的主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病机是: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治法为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用葛根汤,药用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23.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主证、病机是什么?

主证为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热、身痒。病机为表郁日久,邪轻证轻

24.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主证、病机是什么?

主证为恶寒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或伴汗出、身痒。病机为表郁日久,证微邪微。

25.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主证、病机是什么?

主证为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病机为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26.何谓奔豚?

所谓奔豚即证候名。豚即猪。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27.何谓结?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

28.结胸证的证候特点与病机是什么?

结胸证的证候特点是,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其病机为无形之寒热与有形的痰水相结。

29.简述结胸证与痞证的成因。

结胸证的成因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邪热入里,与体内素有痰水实邪相结于胸膈所成。痞证的成因是“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损伤脾胃,升降失常,气机滞塞,阻于心下而成。

30.简述结胸证的证候类型。

结胸证根据其寒热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两大类,而热实结胸证则根据邪结范围的大小,邪结部位的高低之异,又分为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和小陷胸汤证三种证型

31.简述结胸证的治则治法。

结胸证的治则是攻下破结。具体治法包括:大陷胸汤证,泻热逐水破结;大陷胸丸证,泻热逐水,破结缓下;小陷胸汤证,清热涤痰开结;三物白散证,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32.热实结胸的典型证候是什么?

热实结胸而典型证候是,“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即所谓“结胸三证”。

33.热实结胸病证涉及阳明腑实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热实结胸病证涉及阳明腑实的证候特征是,“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34.痞证的成因是什么?

痞证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太阳病误治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也不能排除由于饮食所伤,或情志等因素,故伤寒、杂病都能发生此证。

35.痞证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痞的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

36.痞证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或脾胃损伤,寒热错杂于中焦,升降失常

37.热痞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热痞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上浮。

38.水痞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水痞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满,烦渴,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苔白,脉浮或浮数。

39.水痞证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水痞证的病理特点是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气机闭塞。

  阳明病

1.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那些?

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他经传来,如太阳病或少阳病失治,误治,伤津耗液,病邪化燥成实或三阴病寒化证阳复太过而来;二是阳明本经自病,燥热中生而成。

2.简述阳明病的病理特点。

病入阳明多表现为邪热盛正气实,邪正相争激烈,主要有两大病理表现:一为无形邪热充斥于阳明经,二为邪热与肠中糟粕结聚成燥屎,腑气失于通降。

3.阳明病的传变和预后主要是什么?

阳明病经正确治疗,大多能痊愈。但亦可由正邪激烈相争,转为正邪分争而传入少阳病,或正气尤其是阳气衰退,病邪寒化而传入三阴病,其中尤以太阴病关系密切,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4.何为阳明病外证?其病机是什么?

阳明病的外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其病机是里热亢盛,充斥内外,迫津外出。

5.阳明热证: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

6.三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证的主要辨证要点是: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或伴大便不通。病机是: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调胃承气汤用大黄配大剂芒硝有攻下软坚润燥的效应,起通便以泻热的作用。甘草甘缓和中,既可缓硝黄峻下之力,又可护胃和中,使燥热去而不伤中州正气。服法有二:一为顿服,泻下之力较大,适用于阳明实证。二为少少温服,泻热之力较小,用于阳复太过致胃热讝语者。

小承气汤用大黄配厚朴、枳实,具有攻下导滞作用,但不用芒硝,且枳、朴量较小,故功效小于大承气汤。其适应证候是阳明实证较轻者,见发热微烦,大便硬,或阳明实证兼里虚或兼表证,或燥屎证尚未确诊者,可用小承气汤治疗或试探治疗。

大承气汤证的辨证要点是:潮热,讝语,腹胀满痛,大便秘结,脉实。病机是阳明热实,燥屎内结。大承气汤大黄配芒硝攻下通便,枳实配厚朴导滞通结,两者相合而成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峻剂。大承气汤先煮厚朴、枳实,去滓,再下大黄,稍煮去滓,最后下芒硝,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7.湿热发黄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湿热发黄的辨证要点是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剂而还,小便不利而尿色深黄,口渴,腹微满。治疗湿热发黄的主要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8.寒湿发黄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寒湿发黄的辨证要点是身黄(目黄、身黄),黄色晦暗,无汗,小便不利而色黄,腹满时减,脉迟或迟弱。

9.属润下、导下法的方剂有哪些?

属润下、导下法的方剂有麻子仁丸、蜜煎、土瓜根、大猪胆汁等。

10.如何区别谵语与郑声?

谵语与郑声均是意识不清而胡言乱语,或梦中说胡话,但有虚实之分。谵语多由邪热亢盛,扰乱心神所致,表现为声高气粗,胡言乱语,多属实证。郑声多由精气虚衰,心神无主所致,表现为声低息微,语言重复,属虚证。

    少阳病

1.试简述少阳生理的功能特点。

(1) 阳气始生,正气较弱:(2) 疏利气机,通调水道:(3) 三阳离合,少阳为枢。

2.简述少阳胆经与三焦经的生理关系。

胆与三焦经脉相联,功能相关,胆腑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利,水火气机得以升降自如。

3.简述少阳病的几种转归。

1)       痊愈:正治得法,病因表解里和而愈。

2)       传经:失治、误治,内传它经。。

3)       变证:误治伤正,邪气乘陷,以致变化多端而无定势。

4.列柴胡桂枝汤证中太阳表证和少阳半表半里证各自部分的主要症状。

太阳表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舌苔薄白、脉浮;少阳半表半里证——微呕、胸胁心下微满、脉弦等症

5.简述柴胡桂枝汤的组方治法特点。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主要适应症为少阳兼表寒的证候。其组方特点是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用半量,合剂而成。故治法上有太少表里双解而予以轻剂的特点。

6.试述小柴胡汤证的因机及其主症机制。

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基本因机/病理是:邪犯少阳,胆热内郁,以致枢机不利,脾胃失和。即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邪正交争,互有胜负,则现寒去热来,寒热交替,休作有时;少阳之经,侧循胸胁,邪犯少阳,阻滞其经脉,经气不利,则见胸胁苦满;肝胆表里互用,胆气郁滞,疏泄失职,情志不达,则神情默默而寡言;胆为中正之官,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则心烦;胆气内郁,木失疏土,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喜呕。

7.小柴胡汤的配伍意义如何?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方中柴胡气质轻清,味苦微寒,可疏利少阳气机;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以清泄少阳胆热。柴芩合用,外透内泄,可以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郁热。半夏、生姜调和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使中土健旺,不受木邪之害。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作用,故为和解之良方。

8.小柴胡汤如何进行加减化裁?

根据少阳病势动荡于表里寒热虚实之间,病机变化多端的特点,治疗当以小柴胡汤随其病机之变化加减化裁,辨证用药。如胸中烦而不呕,是邪气扰心,胃气尚和,可去甘壅之人参以免留邪;不呕去半夏、加瓜蒌以清心除烦;如渴是邪热伤津,可去温燥之半夏,加重人参用量以益气生津,并伍用天花粉清热生津;如腹中痛是土被木乘,脾络失和,可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于土中泻木,和络缓急以止痛;如胁下痞硬,是邪气郁遏少阳较甚,可去大枣甘能壅满,加牡蛎软坚散结,消滞除痞;如心下悸,小便不利,是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以水饮得冷则停,得淡则利,可去苦寒之黄芩,加淡渗之茯苓;如不渴,外有微热,是太阳表邪未除,无里热伤津之象,可去人参壅补,加桂枝以解外;如咳者,属寒饮犯肺,可去人参、大枣甘温壅气,生姜辛温之品,加干姜温中化饮,加五味子敛肺止咳。

9.列述小柴胡汤证的辨证论治要点。

1)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2)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3)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用小柴胡汤。

10.试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与柴胡桂枝汤证的证治区别

两证虽然均为少阳病之兼证。但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少阳兼水饮内结,并见水饮证之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治宜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桂枝汤证为少阳兼表证,并见表证之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治宜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11.试根据表里寒热虚实,比较各类柴胡汤证的病机治法之同异与偏兼。

柴胡汤类证包括大、小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上述诸证,病皆涉及少阳病机,故皆以柴胡为君,疏利枢机。其中,小柴胡汤证为纯粹的半表半里证,寒热虚实相兼,故治法则于和解之中,温清攻补并施;柴胡桂枝汤证为邪犯少阳,偏表较多,故治宜和解少阳之中,偏重解表;大柴胡汤证为邪犯少阳,兼里较甚,热实为主,故治宜和解少阳之中,兼泄里实;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邪犯少阳,兼里较甚,寒饮偏盛,故治宜和解少阳之中,兼以温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邪犯少阳,弥漫表里三焦,故治宜和解少阳之中,兼以分消内外,宣降上下。另外,柴胡加芒硝汤证,雷同大柴胡汤证,但里实未甚,而正伤已显,故治宜和解少阳之中,兼以小补轻泄。

      第四章太阴病

1.试述太阴病的成因、主要脉证、病机、治法、方药。

成因:一是寒湿之邪直犯中焦,或忧思伤脾,或内伤生冷,使中阳不足,运化失职;二是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脾阳不足而自病;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所致。

主要脉症: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邪犯太阴,脾阳受损,气化失职,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则寒湿停聚,脾胃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祛寒。

方药:轻证用理中丸,重证则用四逆汤。

2.太阴虚寒与阳明中寒证如何区别?

太阴虚寒为邪犯太阴,脾阳受损,寒湿停滞所致,症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阳明中寒多由平素胃阳不足,复感寒邪,或因中焦阳虚,寒从内生,致胃中虚冷所致,症见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溅然汗出,大便初硬后溏等。

3.太阴病下利的特点是什么?

太阴病自利的病机为脾阳虚而清气不升,特点是自利不渴。可兼见腹满痛等症。

4.太阴病发黄的特点是什么?

太阴病发黄的特点是黄色晦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主要是因为寒湿内停,影响肝胆疏泄所致。

5.太阴中风与太阳伤寒证均见四肢疼痛(烦疼),应如何鉴别?

太阴脾阳虚衰,虽感受风邪,却无力抗邪于外,故不发热,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脾阳与风邪相争,故四肢烦疼;太阳伤寒为风寒外束,正邪交争,故除身疼痛外还见发热恶寒等症。

6.太阴病“食不下”的病机是什么?

太阴病乃中阳不足,寒湿内停之证,脾胃互为表里,功能相辅相成,若脾阳亏虚,运化失职,必然影响胃之受纳,故见“食不下”。

7.试述太阴病发黄的病机、主要脉症、治则、主方。

太阴为湿土之脏,感受外邪之后,寒湿相合,郁滞于中焦,阻遏肝胆之疏泄,致胆汁外溢而发黄。主要脉证:身目小便俱黄,色晦暗,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缓等。治宜温中散寒除湿退黄,方可用茵陈术附汤等。  

8.太阴病发黄与阳明病发黄如何鉴别?

阳明发黄多属湿热遏于中焦,症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见汗出不畅,或但头汗出,发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黄赤不利,舌苔黄腻,脉多滑数;太阴发黄为寒湿壅滞所致,症见黄色晦暗,身无热或身冷汗出,口不渴,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   

9.阳明病腹胀满与太阴病腹满有何区别?   

 ①二者病机虚实不同:阳明腹满属实,为阳明燥热与胃肠糟粕相搏结而成实;太阴病腹胀满属虚,为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寒湿内停,胃肠气机壅滞而成腹满。其满痛不减,或减不足言,伴大便秘结,下之则大便可通,腹满疼痛即减,余症也随之减轻或消除。②二者具体症状有异:阳明腹满当伴发热,汗出,口渴,舌苔黄焦起刺,脉滑数;太阴腹胀满当见畏寒,倦怠,乏力,大便初硬后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其腹满疼痛可与吐利并见,且时痛时减,复如故。吐利而腹满不减,反而日增,则余症也随之加剧。

第五章 少阴病

1.何谓少阴病?其病位涉及哪此经脉和脏腑?

少阴病是以心肾虚衰、水火不交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其病位主要涉及手、足少阴二经和心、肾两脏。

2.少阴病分为哪两大证型?其治则与代表方剂分别是什么?

少阴病主要分为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两大证型。寒化证治宜回阳救逆,以四逆汤类方为代表方剂;少阴热化证治宜育阴清热,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剂。

3.少阴病阴盛阳亡的脉证是什么?

少阴病阴盛阳亡的脉证是“脉阴阳俱紧,反汗出”。

4.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少阴病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

5.少阴寒化证主要有哪些证型?其病机、治法为何?

少阴寒化证是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寒化证大致可分为七种不同证型。一是四逆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宜回阳救逆。二是通脉四逆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宜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三是白通汤证,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治宜破阴回阳,通达上下。四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其病机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治宜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五是附子汤证,其病机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治宜温阳化湿,镇痛祛寒。六是真武汤证,其病机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治宜温阳化气行水。七是桃花汤证,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治宜温涩固脱。

6.何谓戴阳?

所谓“戴阳”是指阴盛于下,逼迫虚阳浮越于上,其表现为,于阴寒之中见有面赤。

7.何谓少阴三急下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8.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均为回阳救逆之剂,它们的作用和主治的测重各是什么?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功能为回阳救逆,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证;通脉四逆汤药同四逆汤,而重用姜附,功能为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证;白通汤由葱白、附子、干姜组成,功能为破阴回阳,通达上下,主治阴寒内盛,格阳于上之证;白通加猪胆汁汤由葱白、附子、干姜、猪胆汁、人尿组成,功能为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主治阳脱阴竭,寒热格拒之证。

9.真武汤与附子汤药物组成仅一味药之差,其证治有何不同?

真武汤的药物组成为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附子汤的药物组成是附子、白术、茯苓、人参、芍药。两方的主治之证均为肾阳虚衰,水邪或寒湿停滞为患,两方中均有的药物为附子、白术、茯苓、芍药,此为二者之同。但真武汤证以少阴阳气不足,在里之水邪泛滥为主,症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为主,治疗重在温阳化气行水,所以用生姜配附子温阳宣散水邪。附子汤证以少阴阳气不足,在外之寒湿留着于筋脉骨节肌肉,症以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为主,治疗重在温阳化湿,镇痛祛寒,所以用人参配附子,且附子用量倍于真武汤,其目的为温补元阳以扶正祛邪。

10.猪苓汤证和真武汤证在病机、证治方面有何异同?

二方证均有火热扰心,心神不宁之心烦。黄连阿胶汤证系少阴热化证,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但无水结,证候除心烦不眠外,尚有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脉证,治以滋阴泻火,交通心肾,药用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猪苓汤证属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之证,既有肾阴虚,心火亢,又有水结,证候除有心烦不眠外,尚有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呕渴等水邪浸渍肺胃大肠的症状,治当清热育阴利水,药用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11.黄连阿胶汤证与猪苓汤证均有心烦不眠,如何鉴别此二证?

二方证均有火热扰心,心神不宁之心烦。黄连阿胶汤证系少阴热化证,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但无水结,证候除心烦不眠外,尚有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脉证,治以滋阴泻火,交通心肾,药用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猪苓汤证属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之证,既有肾阴虚,心火亢,又有水结,证候除有心烦不眠外,尚有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呕渴等水邪浸渍肺胃大肠的症状,治当清热育阴利水,药用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12.试述四逆散证的病机、主症、治法和方药。

四逆散证是由于肝胃气滞,阳郁致厥。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肢,故可出现手足轻微厥冷,升降失常,影响于心则悸。影响水道的通调,则小便不利。肝胃气滞则出现腹痛,泄利下重。正如原文第318条所言:“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治宜疏肝和胃,透达郁阳,方用四逆散。方中柴胡主升,疏肝解郁以透达阳气;枳实主降,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芍药、甘草制肝和脾而益阴缓急。

13.简述少阴咽痛的表现及辨证论治。

少阴咽痛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虚热咽痛,症见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等。此为少阴阴虚,虚火循经上扰昕致,治宜滋阴润燥,和中止痛,猪肤汤主之;二是少阴客'热口因痛,症见咽痛,咽部红肿疼痛,初病宜清热解毒,缓急止痛,治宜甘草汤。服之不效,为肺窍不利,气道不宣,宜加桔梗宜肺豁痰,利咽止痛;三是痰热阻闭咽痛,症见咽痛,局部溃烂、声音嘶哑,为邪热与痰浊郁闭咽喉所致,治宜涤痰消肿,敛疮止痛,方用苦酒汤;四是客寒咽痛,症见咽痛,恶寒,气逆,欲呕,痰涎多等。此为寒客少阴,痰湿阻络,阳郁不伸所致,治宜涤痰开结,散寒止痛,方用半夏散和汤治之。

14.试述少阴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主症。

《伤寒论》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其症吐利,手足逆冷,酷似四逆汤证,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辨证关键是烦躁欲死,其病机是标志着阴邪虽然充盛,而阳气尚能与阴邪剧争,而不是阴盛阳亡。治疗宜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

第六章厥阴病

1.厥阴病的预后及转归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厥阴病的预后及转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厥阴邪微正复,可有向愈之机;厥阴阳复,可转少阳;厥阴阳复太过,可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若阳亡阴竭者,则预后不良。

2.蛔厥证的主证是什么?

一是手足逆冷,但周身不冷;二是有吐蛔病史;三是病者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四是可伴有呕吐、腹痛等证。 

3.白头翁汤主治何种下利?其脉证、病机、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白头翁汤主治厥阴热利。其临床表现有下利便脓血,血色鲜艳,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伴见渴欲饮水,舌红苔黄等热象。病机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司。治法是清热燥湿,凉肝止利。方用白头翁汤。药有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4.三阳病的呕吐头痛如何与厥阴病的呕吐头痛鉴别?

阳病头痛呕吐,当伴发热恶寒,脉浮等;阳明病的头痛呕吐多伴大便秘结、心烦、尿赤、舌红苔黄燥等;少阳病头痛呕吐应伴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等。厥阴病的头痛呕吐的特点是或干呕或吐涎沫,头痛在巅顶。

5.实热下利与厥阴热利如何区分?

实热下利与厥阴热利均属热利,前者属阳明燥热结滞,热结旁流,下清稀臭秽之粪水,必然伴有谵语,腹满而胀痛,以及舌苔黄燥等阳明热盛之象,治疗当通因通用,用小承气汤泻下里实;而厥阴热利则属于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多便下脓血,

6.何谓脏厥、蛔厥,两者如何鉴别?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蛔厥指因为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二者皆有手足厥冷,故当鉴别。病“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为脏厥的辨证要点。脏厥属阳衰阴盛之寒证,病至七八天之久,阳气愈虚而寒邪愈甚,不仅病人四肢厥冷,而且周身肌肤皆冷,加之病人躁扰无片刻安宁之时,是真阳将绝,脏气大衰的表现,其病情险恶,预后不良。其治当以大剂扶阳抑阴,可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亦可配合灸法,温经散寒回阳。蛔厥证具有时静时烦,时作时止,并与进食相关的特征,而且发病时虽有手足厥冷,但周身肌肤不冷。同时常有蛔虫吐出的病史,可伴有呕吐、腹痛等证。当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乌梅丸治疗。

7.试论当归四逆汤证与通脉四逆汤证的区别。

当归四逆汤证证属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故手足厥冷,脉细如丝,若有若无,可伴见眩晕、肢节少腹疼痛等证,病势较缓。通脉四逆汤证为阳衰阴盛,虚阳外越所致,故脉象微弱无力,若隐若现,且伴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表现,病情危重。

8.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出现几次?各出现什么证候?为什么同用吴茱萸汤治疗?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有三条。一为阳明虚寒“食谷欲呕”(243), 以其“得汤反剧者属上焦”,辨阳明呕吐有虚寒、热实之不同。一为少阴阳虚阴盛,寒浊犯胃“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一为厥阴病肝寒犯胃所致“干呕吐涎沫,头痛”(378)。三条虽述证不尽相同,但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一致,故可异病同治,均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浊。

9.比较白头翁汤证与桃花汤证区别。

白头翁汤证与少阴病桃花汤证,皆可见有下利便脓血,但病机确有寒热之异、虚实之分。桃花汤证下利则滑泄失禁,脓血颜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属脾肾阳虚,下焦不固,治宜温中祛寒,涩肠固脱。白头翁汤证则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脓血颜色鲜艳,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治宜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10.试述除中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为何?

除中指胃气垂绝之时,本当不能食,而反突然求食,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其病因病机为疾病后期疾病恶化,或由误治所致,中阳虚衰,受纳腐熟无权,衰败之胃气与欲绝之正气作最后挣扎而出现的假象。其临床表现为在疾病的后期,真脏之气将竭之时,病人突然能食,或神昏骤然转清,这都是一种假象,都是疾病迅速恶化的表现。但在阴盛阳衰之时,出现能食的情况,则有两种可能:一为阳复阴退,胃阳恢复之能食;一为胃气垂绝,除中危候之能食。判断可用喂食索饼的方法,若食后不发热或仅有微热,表示胃气尚在,病可向愈,若食后突然发热,而后热又突然消失,则为将绝之胃阳暴露于外,此即为除中。

11.《伤寒论》中厥逆证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病机、临床表现如何?应如何治疗?

《伤寒论》中厥逆证有寒厥、热厥、痰厥、蛔厥、脏厥、水厥、血虚寒凝厥、气厥、冷结膀胱关元厥九种类型。热厥的病机为热邪深伏,阳气内郁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可见有在手足厥冷的同时伴有身体发热,发热在先,厥冷在后,而且热邪越重,四肢厥冷则愈甚,热邪越浅,四肢厥冷也就越轻;治疗应当包括泻热、清热,无形热郁之轻证可自愈,重证则用白虎汤清热,有形热结当用承气汤泻热;因为此热厥属阳热内郁,故禁用辛温发汗。寒厥的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临床表现为阴寒内盛的四肢厥冷疼痛的同时伴有全身恶寒、下利、腹中挛急,以及由于格阳于外、卫外不固而致的发热、汗出;治疗应当急救回阳,方用四逆汤。痰厥的病机为痰食有形之邪阻遏胸中阳气,不能充达四肢;可见有四肢厥冷、脉忽然变紧、心下满而烦、知饥而不能食等表现;治疗当用瓜蒂散壅吐胸中实邪,使阳气得通而愈。蛔厥的病机为因为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而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证候表现一是有吐蛔史,二是手足逆冷,但周身不冷,三是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四是伴有呕吐、腹痛;治疗当用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乌梅丸。脏厥的病机为阳衰阴盛、真阳将绝,在厥冷的同时有病人周身肌肤皆冷、躁扰片刻不宁的表现,治疗当扶阳抑阴,用通脉四逆汤之类。水厥的病机为胃中停水,阳气被遏,阴阳之气不能顺接于手足,临床可见四肢逆冷、心下悸动,治疗当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使水饮得去,阳气得通,则厥逆可愈。虚寒凝厥的病机为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阴阳气不相顺接,可见手足厥寒与脉细欲绝并见,还可见有头晕、面色苍白等血虚之症状以及血虚寒凝的部位不同而出现的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疼腰痛、脘腹冷痛、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治疗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气厥的病机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不能透达四末,证候表现有手足不温或指头微寒,以及其他气机不畅的表现,治疗当用四逆散疏畅气机、透达郁阳。冷结膀胱关元厥的病机为阳虚寒凝,阴寒结于下焦,阳气不能透达,可见手足厥冷、小腹满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弱,治疗可用温阳祛寒的四逆汤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 

   霍乱病辨证论治

1.何谓霍乱,霍乱的病因与主要病机是什么?

霍乱是以突发性呕吐下利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病证。霍有急骤、卒然之意;乱,即撩乱、变乱。因霍乱病发病突然,顷刻之间吐泻交作,挥霍撩乱,故名霍乱。

霍乱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洁,冷热不调,或感受暑湿、寒湿疫疠之邪,伤及脾胃,使中焦升降失职,清浊相干,气机逆乱,阴阳乖隔所引起。

2.如何鉴别霍乱表证与伤寒吐利证?

384条论述了霍乱和伤寒吐利的脉证异同及二者的鉴别方法。霍乱吐利兼表证与伤寒表不解传入阴经者均可见身热恶寒和吐利,两者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两者区别有二:其一,伤寒表不解者,其脉必浮;而霍乱兼表证因吐利交作,气血津液大伤,故脉来微涩而无力。其二,伤寒病邪传阴经方见吐利,故其症出现稍迟,与霍乱先病吐利迥然有别。两者病机有异,治法亦自不同。

3.霍乱病愈后应如何调养?

391条云:“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吐利止,发汗后,脉象平和,此邪去正复之征,此时若尚有微烦不适,乃胃气新虚,不胜谷气的缘故,不需用药物治疗,只要注意饮食调护,节制饮食,即可痊愈。若病情较重,或小烦数日未愈者,亦可少用健脾和胃消食之药以促使早日康复。

4.霍乱病有偏表与偏里之不同,试述其主症、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剂。

386条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引水者,理中丸主之。”本条论述霍乱病表里寒热不同证候的辨治。霍乱兼表证而病偏于表者,症见吐利,脉浮发热,头痛身疼,小便不利,渴欲引水,此乃表邪内外相干,胃肠功能紊乱,清浊不分,浸渍肠胃。治宜五苓散疏散外邪,化气行水,此为分利兼表散法,后世亦称为急开支河。霍乱兼表证表邪已微而里虚寒为主者,其证候表现为吐利甚而寒多不渴,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缓弱。此乃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清气不升,浊气上逆。此虽有表里同病,但以里虚寒证为急,故治以理中汤(丸)温中散寒,健脾胜湿。

5.试述霍乱病之四逆汤证、四逆加人参汤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在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区别。

三者皆属霍乱病阳衰阴盛之证,故其证治大同而小异。异之所在:四逆汤为真阳虚极,亡阳脱液,但以亡阳为主,临床表现为既吐且利,下利清谷,大汗出,手足厥冷,发热  恶寒,小便清长,四肢拘急,脉微欲绝。治可先用四逆汤回阳救阴以摄阴,不效可再投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四逆加人参汤证证为阳亡液竭,其证以“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为特点。本证虽属亡阳脱液,且有无物可下而下利自止,但并无汗出、四肢逆冷、四肢拘急不解,虽见脉微而未欲绝,说明亡阳不至太重,且阴阳格拒之势未成,故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亦为阳亡液竭,但其病情较四逆加人参汤证更重,故见“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等症,治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6.试述理中汤的药物组成、配伍意义、主治病证及随证加减的方法。

理中汤方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方用人参、炙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四药合用,具有温运中阳,调理中焦的功效,故可主治太阴病虚寒下利和霍乱病兼表证,但以里虚寒证为急的病症。其方后随证加减的方法有八种:脐上悸动者,是肾虚水气上冲之象,方中去白术之壅补,加桂枝温肾平冲,通阳化气;吐多者,是胃寒饮停,胃气上逆,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温胃化饮,降逆止呕;下利严重者,是脾虚湿盛,故还需用白术健脾燥湿;心下悸者,是水气凌心,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渴欲饮水者,乃脾不散精,水津不布,宜重用白术健脾运水;腹中痛者,是中气虚弱,故重用人参益气补虚;里寒甚者,表现为腹中冷痛,重用干姜温中祛寒;腹满者,为寒凝气滞,故去白术壅塞,加附子辛温通阳,散寒除满。

    章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1.病后初愈,日暮微烦,为什么损谷则愈?

病后初愈,出现日暮微烦之象,是因为病后脾胃气弱,不慎饮食,或勉强进食导致饮食难化,积滞胃肠的缘故。盖人与天地之气相应,日暮乃傍晚时分,此时体内脾胃之虚阳,得不到天阳之气资助,消化能力因之减弱,食积而生热,上扰神明,故表现心中微烦。本证非宿食停滞,故不须药物治疗,只要节制饮食,即可自愈。

2.试述伤寒解后,更发热的三种证治机理?

伤寒初愈,大邪已去,正气未复,或因劳复、食复,或因余热未尽,或因体虚不胜风寒,复感外邪,又出现发热者,当平脉辨证,具体分析,而后采用适当治法。如病后体虚,余热未尽,致少阳枢机不利者,治宜小柴胡汤扶正达邪,疏利和解;如见脉浮者,病在表,可用汗法;若脉见沉实有力,发热便秘,里有积滞者,治以下法。瘥后发热与一般发热不同,因病后正虚,故在治疗时,当以祛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邪去正复为目的。本条除小柴胡汤外,汗、下二法之后均未出汤方,意在根据病情,量证轻重,随证施治。

3.牡蛎泽泻散证与真武汤证应如何鉴别?

牡蛎泽泻散证与真武汤证,在主证上均有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病机上都有水湿停聚。治法上都应利水消肿。不同的是:牡蛎泽泻散证主证突出腰以下肿,膝胫足跗皆肿,大腹肿满;病机为湿热壅滞,气化不行,水湿之邪凝聚于下,属实证;治法为逐水清热,软坚散结;药用牡蛎、泽泻、葶苈子、蜀漆、商陆根、海藻、瓜蒌根等逐水清热。真武汤证主证除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外,尚有水湿泛滥于全身之证,如咳、心下悸等;病机为阳虚水泛,属虚证;治疗以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等温阳利水。两者一虚一实,不可不鉴。

4.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如何鉴别?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三证,在主证上都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脉数等。病机上都有邪热内扰,耗伤津液。治法上都应清热生津。方药都用石膏、甘草、粳米。不同的是:白虎汤证,以高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为特点。病机以阳明里热亢盛为主,气津耗伤不重。治疗重点以清阳明独盛之热为主。用药以石膏配知母,清热养阴;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在白虎汤证的基础上出汗过多、口渴更重,或出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 脉洪大重按无力或芤脉。病机不仅阳明邪热亢盛,而且气阴耗伤亦重,故治法尚应加重益气阴之力,药用石膏配知母人参。竹叶石膏汤为热病后期,余热未尽,热邪较轻,以气阴虚为主,故见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舌红少苔,脉细数为特点。治疗以益气阴清余热为特点。药用石膏配竹叶、人参、半夏、麦冬、养阴清热,降逆止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