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的意义之承上启下

 熙越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我在上篇文章里说赵老的《温病论》是温病书中的TOP1,且没有之一。这是我对赵老温病学贡献的赞叹,发自肺腑,真实不虚。在这之后的几天里,我细细寻思,赵老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何如此重要。

我们知道有清一代,温病学才真正形成一大门学科。距离仲景的伤寒论已约一千五百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也先后出现过适用于温病的理论和方药,但都未能自成体系,甚至大体上依附的还是东汉的著作。

现在很多人可能会说,仅学伤寒够用了呀,里面也有治疗温病的方药。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缺乏了最基本的历史观。先不论只学伤寒够不够,现在的你只学伤寒,和过去的医者们只学伤寒,是一样的么?

过去的人,大多没有高质量的师承,如李东垣之遇张元素、朱丹溪之遇罗知悌,属于凤毛麟角。而现在,有大量的伤寒相关书籍,科班非科班的各类讲课,还有学校和老师的指导。

还有最痛的点。历史上很长时间里,伤寒这本书的存在,只见闻于历史书中。即便到了后来,此书大体重现,另有纸张和印刷技术的徐徐跟进,能够有条件读到完整伤寒的人,还是极少数,这其中,读得懂读得透的,还剩下几人?

当历史发展到了清代,感谢各种技术的发展,过去一两千年的中医名作,其可得性已大大提高。完整深入学习的人多了,其中读得懂学得好的人,自然也多了。柯韵柏、尤在泾、徐灵胎、唐容川、陈修园…凡是至今享誉盛名的清代医者,几乎都解读过伤寒。

人才,是孕育和滋养温病学蓬勃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但也正是因为温病学发展自这样的背景,因而清时之医者,其著作的较大篇幅和着力点,仍在于“拨乱反正”。

若是你读过清代温病学家的医论或医案,不免也会觉得辛酸。如今作为大多数医者的常识(可能仍有混淆的少数),在清时,至少在清的中前期,仍是茫然无知的。

当时很多医者不分寒热表里,径用麻桂等辛温发表,造成的误治难以计数,这在清代各家的医案里,屡屡可见,令人扼腕。

因而,清代温病学家们不得不费劲思辨的笔力,来缕清并明确伤寒和温病的概念及治法。

写到这里,不得不表示对有清一代(前后)所有温病学家们的致敬。正是有了他们的奋力,我们才不需要在常识上再费无谓的功夫。人们的思想终于能够容纳一个新的概念:温病。

以及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叶天士就温热提出卫气营血之纲;薛生白善治湿温,著有《湿热病篇》;吴鞠通在叶天士等人基础上,以三焦为大纲,再辨卫气营血;作为最后出现的王孟英,则整合诸多前辈的理法方药,一生身体力行地在各大瘟疫中冲锋陷阵拯救生灵。

他们的书,都是学习温病,绝对不可或缺的。只是古书有一个共通的特点,言简意赅,以及,意在言外。

除了文言的习惯、书写印刷等技术的局限等原因,他们书写时,心目中的假想读者,与今人写书时面对的读者,并不完全吻合。有些他们认为不必交代清楚的,恰是今人无法领会到的。

另外,古人理法、方药、医案,也大多分列。理法方药一般写其常,医案才能更多体现医者之变通。诸多分析巧思调整应对等,散落或隐藏于医案的各个细节之处。也只有两者结合,才是一个医家,思想、学养、水平的完整体现。

再加上如今我们的国学基础尤为薄弱,读懂读透古人的书,真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所以赵老的存在,首先是前人的顶级解语者。

他将前人温病学中,明的暗的显的隐的,都用当代大白话一一解释传达给我们。对于其中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的,更是再三强调,力求分明。他一生温病学最突出的“传译”乃至“升华”的贡献主要在于:

一、针对温病各阶段,严格而精准的辩证和用药,不早用,不过用,不错用。

二、时时注意气机通畅,不得滞邪碍邪困邪,致病深入。

三、任何阶段都须不忘同时“透热转气”,引邪由深出浅而透达。

四、神昏是郁热扰心,在卫气营血各阶段都可能出现,不得见神昏就上营血药或三宝等,仍须分清阶段再针对用药。

以上几点,其实是同一宗旨的不同体现,即“畅气透邪”。

赵老不但明示了正确的治法,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误治的救逆。在古人的基础上学好赵老,治疗外感,胜率和速度必定极高,而且不会浪费药材。

至于先赵老再古人,还是先古人再赵老,这个随各人的因缘和喜好。我自己是往返古今、古今互参,结合一起看。

最后的话题,也是我们大家今后可能需要致力的方向之一。

赵老,仍不是温病发展的顶点或终点。鉴于时代和所受教育的关系,赵老仍沿袭叶天士的说法,寒从皮毛入,热从口鼻入。

外感,无非是人之外与人之内的互相作用所产生的。

我们人体无时无刻不处于一个细菌病毒弥漫的自然环境里。有的感冒是病毒性,有的感冒是细菌性,也有发热感冒的查验指标既不符合病毒性也不符合细菌性。但无论是哪种,都是人体和外界的“交流”所致。

人体有利因素弱了,外界不利因素强了,在某个条件下,就会发生外感症状。外界的寒热也都只是条件因素之一。

即便XG,在去年12月本市猖狂流行时,症状还是各有差异。

有人特别怕冷,有人根本没经历过怕冷的阶段;有人口渴,有人不渴;有人出汗,有人不出汗;有人咳嗽,有人呕吐,有人腹泻,有人便秘;有人高热,有人低烧;有人两天转阴,有人十几天;有人后遗诸多不适,有人毫无后遗……

当然更有同一个人,整个过程中,前后症状不一。比如,从怕冷到身热难耐;从胃口好到不想吃;从不口渴到口渴;从不出汗到出汗;从咽痛到咳嗽;从咳嗽到咽痛……

只是一个病毒,仍是集合了“感冒”症状之万象。因为仅是外界,除了病毒这个致病因子,还有其他诸如环境(户内&户外)、医药、饮食等的影响。

再从自身条件来看,人体素来的体质、当下的身体状况,乃至情绪休息等,也都直接造成我们身体产生不同的症状反应,并影响疾病的传变转归。

综上,可以说,外感的治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症状体现,须有不同的针对性治疗。我们的方药手段,应无所拘泥灵活应对,快速有效不留后患,是最高的宗旨。

然而,不仅是赵老,我们的中医教材和书籍,仍沿袭着清时的理论。那么,伤寒和温病是否能够贯通,从理论到临床,还有待于后人完成这个伟大的整合,使外感的中医治疗真正趋近巅峰。

最后,感恩赵老如神一般的存在,感恩“相遇相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