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有资产审出“资产管理仍较混乱”的三大问题

 上帝也有烦恼 2023-06-28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今日,国有资产“体检”资产管理仍较混乱三大问题

      

图片

     今日,(6月26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审计署受国务院委托,报告了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2022年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其中部分国有资产管理仍较混乱, 资产不实,管理不严,违规运营三大问题引人注意。

     多重委托授权,是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特色。而审计署审计是从委托代理关系分析。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产权理论上归全民所有,股东众多,股权分散,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层层委托授权,从而产生了一些治理问题。其一,由于所有者实质上缺位,导致了全体国民无法负责、而单一所有者因“搭便车效应”也不愿负责的窘境;其二,治理主体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健全,多重委托授权,容易滋生“弱所有者、强管理者”的内部人控制;其三,信息不对称,层层授权代理,信息传递链条过长,权责利不明确,容易引发受托人道德风险,公司治理成本高企。由此可见,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治理难度很大的企业。国有企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基于委托—代理制度下的国有企业可能存在委托风险和代理风险,国家审计可以对权力配置进行有效监督。审计署一年一度的国有资产“经济体检”,是了解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机会。

   今年结果如何?我们应当了解。

    (一)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情况。重点审计的33户央企账面资产总额29.3万亿元、负债总额17.96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7.08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1.3%。 发现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不实。33户央企收入多计671.73亿元同时少计195.85亿元,成本费用多计720.54亿元同时少计390.85亿元,利润多计362.48亿元同时少计201.21亿元。

    2.资产管理仍较混乱。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1)资产不实。30户央企因财务报表合并范围不完整或将非所属企业纳入合并范围等,造成资产多计503.18亿元同时少计1362.51亿元。

    2)管理不严。17 户央企的固定资产等闲置或利用率偏低,涉及428.29亿元; 5户央企未按期清理退出57家参股企业的低效无效投资,涉及46.81亿元; 24户央企实物资产管理混乱、违规出租出借资产资金等,涉及2566.58亿元。

   3违规运营。25户央企在股权收购、项目投资中因违规决策、管控不力造成亏损及风险334.08亿元,其中违规收购境外公司股权和矿产资源仍是主要“出血点”。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

     资产底数不实、管理不严。24家金融机构通过直接少计、虚假处置、移至账外等方式,未如实反映风险资产3746.29亿元。指出黑龙江1家国企通过虚构业务、編造资料等套取湿地保护专项资金1948万元设为“小金库”。

特别是行业性、系统性腐败突出,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是重灾区。指出一些国企负责人利用强势地位或国企光环,对外以国企名义承搅业务,私下却中饱私囊、个人侵占。

    审计署报告中举例指出,如某国企时任董事长赵某自2018年以来在投资建设一科技产业园项目中,先以该国企名义与地方政府洽谈,再利用职权,将项目实施主体最终确定为本人实际控制、与该国企名称相似但毫无关系的民企,并以低于市场价33%的价格获得住宅用地,少繳土地出让金16.15亿元;违反住宅用地仅限于产业园项目及员工生活配套的协议要求,将部分土地用于开发商品房,至2022年8月取得售房收入31亿元,大多转入本人实际控制的民企。

    要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着的问题。近些年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单位之间国有资产调动频繁,会对国有资产的产权、资产价值等方面的记录产生影响,容易混淆产权,计算资产价值出现错误,或者使一些国有资产投闲置散,浪费了国有资产的价值,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国有企业难以清算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数量,难以顺利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显然,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业务水平和管理待于进一步提高,监管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