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很多名家非常重视舌象在判断附子应用中的价值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3-06-29 发布于江苏

8.很多名家非常重视舌象在判断附子应用中的价值,其中包括郑钦安先生。

如四川范中林先生最注重舌象,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的使用指征,为其一大特色。

李可先生曾对笔者谈到:对于阳虚病症,舌象拿准了,放

【第四章]

附子用法综述

胆用附子,绝对没问题。

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舌,则舌带糙米色,或如猪腰,或如淡墨,或白苔而润,或无苔而燥,或舌短不能伸。此证口淡而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饮热汤,反映了少阴阳虚不能化生津液,治疗当用四逆汤扶阳以胜阴。"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李统华亦强调根据舌象辨别真假寒热,"因为舌最能反映病性之寒热,据舌以甄别寒热,则爽而不谬。凡舌质淡白,舌体胖润有齿痕,舌面湿润或津液欲滴,患者反有某些热性症状时,多为真寒假热证。若苔黄或黄腻,但舌面反而多津,且有真寒症状者,不可误认为湿热。"他

并解释说:"可将舌质喻为土地,舌苔喻为禾苗,比如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地如沼泽(舌面多津),禾苗淹没,则苗也黄(舌苔黄);若久雨转晴,阳光普照,则禾可复苏(黄苔可退),若视此苗为干旱所致,复灌以寒水,则禾必溺死。"由此,他得出结论:"判断寒热不取决于舌苔之黄、白,而取决于舌质之红、淡,津液之多、寡。"


内蒙古高德元先生则提出,舌色深浅是附子用量大小的依据。他说:"附子可治一切寒证,不论大寒证、小寒证、虚寒证、实寒证,皆可用之。具体运用时要遵守的两条标准:第一,一切寒证;第二,客观依据是舌色。"

凡瘀血而致舌色为淡紫、紫色、暗紫、深紫等,皆是运用附子客观指征。舌色深浅是用量大小的关键。舌色深用量大,色浅用量小。

浅是用量大小的关键。舌色深用量大,色浅用量小。若为红舌断不可用。用量在9~90g之间。超过15g即应先煎1小时。生姜、干姜、甘草有解毒作用,用量至15g左右。案

(第四章]

附子用法综述

例:某女,35岁,尿频尿急年余,情绪紧张时加重,舌淡紫,判为肾阳虚,用真武汤加鹿角霜30g,附子45g,生姜15g,余为常规量,1剂好转,3剂后如常(《中医杂志》1992年5期)。

9.黄煌教授提出临床难以辨认附子证时,考察一下病人体质是有价值的。据此,作者从神色形态及平素感觉5个方面入手,归纳了判断阴寒体质与阳热体质的纲领:

阴寒体质:

神一﹣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色面色晦暗或暗黄,无光泽。形﹣﹣形体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肿。态﹣喜静厌动,容易疲倦,但欲寐。平素感觉﹣﹣畏寒喜温,四肢发凉,或腰以下凉冷。大便偏溏,小便清长。口和或喜热饮。

阳热体质:神﹣亢奋、易烦躁,焦虑,失眠多梦。色﹣﹣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唇红。形﹣﹣偏瘦,体格较强健。态﹣﹣亢奋、好动。平素感觉口干口苦,喜凉恶热,喜冷饮。皮肤常有疮疗。便干,小便短赤。

比较一下,这与郑钦安先生的"阴阳辨诀"基本上是一致

的。

10.恽铁樵先生对伤寒论有许多独特见解,尤对少阴寒化证运用附子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认为少阴寒化证急用附子的关键在于掌握辨证要点和时机,对附子的应用提出了三条辨证依据。

辨脉:以"脉硬有汗"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是心肾阳虚,寒邪偏盛,通常以"脉微细"或"脉沉而微细"为主要脉象。

而"脉硬"是指脉紧,与太阳病寒邪在表,脉紧无汗相反,脉紧有汗,多伴有恶寒、蜷卧、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等症。仲景云:"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因此"脉硬有逆。

辨舌:以"舌色干枯"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津液不伤,表现为"口中和"。舌色干枯如荔枝壳,色紫棕如劫津状,是肾阳虚衰,津不上承所致。正如《伤寒本旨》所云:"(舌)干燥者,阳虚不能化津上润也。"而非阳证热盛,津液受劫而致舌色干绛,故可用附子温阳化津。

辨汗:以"肌肤津润"为特征,少阴寒化证,肌肤津润汗出,是阴盛阳衰,虚阳外越之象。若大汗淋漓,发润肤凉是阳气将脱之危候,不易挽回。只有在汗出津润而头发不湿的情况下,急下附子回阳固脱,方有生机。

恽氏认为少阴证,附子固然可以挽回,然限于脉不乱、面不肿、气不急、汗不润发之际。四症见其一者,即属难治,有其二则预后不良。他将亡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腕背与手背先冷,此为亡阳之征兆;第二、手腕肤凉,全手皆凉,此为亡阳之证,用附子最有效;第三、四肢逆冷,冷过肘膝,此为亡阳危候,急进附子,犹可转机;第四,体温外散,肌肤冷,涣汗出,此时阳气已绝,再用附子难以挽回。笔者认为,这些经验十分宝贵。

以上各家各有见地,综合一下,笔者觉得还是从神色、形态、口嗜、二便、舌脉等方面归纳更有条理,其中,舌象、脉诊的辨证价值尤其重要。

(第四章]

附子周法综述

第三节剂量和煎法

一、剂量

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考仲景附子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二枚,最多则用三枚。按一枚20~25g计算,也不过80g左右。

火神派诸家用附子多为大剂量,吴佩衡、范中林、李可、卢铸之、卢崇汉等一般都在30g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至500g,笔者上面作过介绍。四川王渭川先生认为:"熟附片必用至60g方有疗效。"

云南楚雄州中医院王慕尼先生介绍:"目前云南习用附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