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岁后,“服老”首先要“知己”

 老威小屋 2023-06-29 发布于北京

有句老话,叫做“上了年纪就要服老”,或者换个说法“不服老不行”。如果要“服”这个“老”,那首先要知道自己进入“老”的年纪后,是在一个什么状态。否则,服老,也成了个伪命题,或者是对暗中争强好胜的一种遮掩。

广义来说,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应该了解自己,之所以在五十岁后特别强调要“知己”,是因为在更年轻的年纪,如果真的对自己有误判、产生误行,还有来过的机会。而五十以后,人的绝大部分追求——无论是功业、财富等社会性的梦想,还是学问、健康、育儿等纯粹个人小宇宙的塑造,基本定型了。如果这个年纪了,还不能“知己”,若还拥有梦想,当然是可贵的,如果在行动上,还是一副愣头青的做派,“输天半子”的不甘心,那就有点奇怪了。

上面说到的几个方面,唯一可能被人抬杠的,可能是健康这个类别。可能有的人会说,从五十岁以后,才开始锻炼,后来把不大好的健康状态扭转了。因此,“老威你说五十岁健康也定型了,我不能苟同。

从五十岁后对健康进行改善,也只是改善,要说彻底的改头换面,脱胎换骨,变成大神,想必是不大现实的。那些四十多岁时看上去健康状况糟糕,五十多岁发愤图强,最后出类拔萃的例子,也有。但是再往前翻篇,往往在四十岁更早的时期,这些案例的主人公,通常也是“运动中人”,所以才会在五十以后给人一种咸鱼翻身般的观感——其实只是对青年时期的“复辟”。

总而言之一句话,五十以后,人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要什么。

一、自觉脱离年轻人的标准,自己跟自己比

老威牢固地守着一个理念:看自己的趋势。特别是在通过运动收获健康这个命题上,更是如此。

我写文章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训练心得做蓝本,我不爱好写些说教的文字,因为资格不够,也就不喜欢充大头。为了就健康话题对身边的亲友们有个交流的形式,故常常将自己并不出彩的案例当做解剖用的麻雀。另一方面,如果希望对亲友、对晚辈有所帮助,那最好的进行提示的形式,就是以身作则。

所以,不管表现差不差,经常用自己的运动案例。

这就让我有了一个时不时总结自己,对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比较的机会。所幸的是,我在进步。

过去有的人误以为老威是80后。他们是从老威的运动表现来这样错认的。我的运动表现,放在80后的频道里,是普通的表现。

不过说我是80后,我还是暗暗开心了一下:我的侄、甥辈们,都是80后,从情感上,沟通手法上,理念上,我跟他们的确心理距离很近。

平时在了解一些大众运动标准的时候,我基本不看我的年龄段之外的标准,只看自己的年龄段。

这样给自己的标准就会降低一点,用不着拿不切实际的尺度去丈量自己: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度量自己,也就是作践自己。

最近这段时间有些五十岁以上(但多数都比我小)的跑友在私下交流,无论他们的运动表现怎么样,我都说,“五十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跑步的年纪!”

二、拿同年龄段的镜子照照自己,会让自己更有自信

有些数字真的会激励自己。

虽然对于运动成绩几乎没有什么追求,但是一些标志性的指标,诸如VO2MAX、无氧阈值等等,保持在较好的水平,最起码说明是一种运动潜力,所以这类指标不管它是否转化为运动场上的成绩,指标本身还是一种“状态”的表示。

当这些数值,进入到自己所在年龄段比较高的区间时,毕竟还是说明是进步了——进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在任何年龄段,都该如此。

譬如,VO2MAX这个指标,在经历了“阳”后一段时间的运动低潮,从46重新回到50。在青年组,这个数值大概也过得去,但在老威所在的年龄组,则进入极佳区域了。

又譬如,更快的速度下,平均心率反而下降了,说明有氧能力和速度能力都得到了恢复,甚至提升。

再譬如,在专业平台上测试有氧基础稳固性,在5%的漂移率以内,说明有氧基础比较稳固,这不仅说明有了进步的基础,而且它实打实地说明心肺系统的能力在比较好的位置。

……

以上指标,有些是有年龄组的区别的,譬如同一个VO2MAX值,在不同年龄组会分别落在不同的等级,有的则是全年段公平的——譬如有氧基础测试的心率漂移程度。

直接体现到运动表现上,譬如,同年龄段的跑者,在10公里@A_PACE 6* A_HR140,当然既比A_PACE 7*A_HR140强,也比A_PACE6* A_HR150强,这个道理,所有跑者都懂。

如果年龄更轻的跑者,在配速*心率的这个模型中,比年长者更差,那自然更需要迎头赶上了。

三、时时了解自己的状态

1、不定期地通过“测试”了解自己

进入暑天以后,由于担心热,一般都以中低强度为主。昨天下了一场雨,清晨的温度比较低(也正因为此,今天日间万里无云,紫外线猛烈地炙烤着大地,以至于今天在户外完全是“烧烤”的体感),借着清晨还没有日出的机会,做了一场测试(很久没有做了)。

Polar对我而言,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它的Running Performance Test。

如果是“最大值”测试,比较严酷,不大适合一个人独自做,尤其不能在暑天做。但是它的Submax(次最大),要求达到设置的最大心率85%以上即可,这实际上是平时M跑时也经常会碰到的强度,做个测试很合适。

我眼下设置的176最大心率,是近一年来在实际做的“尽量接近力竭”的测验中真实、多次出现的。将它设成最大心率,可能有所保守,但也接近实情。

今日实际测试中,心率达到162(相当于个人设置最大心率的92%),很安全的区域。

我在测试完成(手表自动会结束)后,没有停表,而是在放松阶段后继续拉长成了一场10公里——在测试结束后不停步继续跑了40分钟,足以说明离“最大值”的那种力竭的要求,还差得远。

这个“次最大值”的测试结果,跟近期的体感很吻合:

同步记录的Garmin里,无氧阈值也更新了一下:心率值没变,速度值提高了。其含义是指:与前一次记录(5月初)相比,要达到同样的“疲劳快速积累”的效果,身体允许在同等心率下以更高的速度奔跑。上一次这个速度值是5:24。

简单地说,就是进步了一点点。

对照下图,测试是在下图差不多第二条竖线靠后一点结束的(出现的心率最大值延后一小段时间),大概20分钟附近,后面还跑了40多分钟,所以说,本次测试是“次最大”,远远不到“力竭”的地步,而心率也才达到最大心率的92%。

这个92%最大强度下得到的“此时此刻”的真实VO2MAX值为47,与近期在更为接近力竭情况下取得的50相比,大致也是94%左右的比例,两者非常吻合。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实际体会,到同样比较“力竭”时的测试,这个指标,Garmin和Polar都非常一致。而Polar在跑步表现测试中,还可以得到“本次当下”的值。同为“次最大”,也会因为每次测试时的力道不同,会有所变化的,因而这个测试所得到的,也是最能体现“本次”效果的。而Garmin得到一个值,在一段时间里相对稳定(会有微小的调整),可以看做是一个时期的水平。

但无论是代表本时期的50,还是单独测试时的达到92%心率强度时的47,这个指标值,在眼下这个区间,是我很满意的。在厂商各自的标准值里,也都是同年龄段的第一等级。

顺便提醒一句:最大摄氧量的检测,相当于考试,的确是在尽量达到最大强度的状态来进行的。但最大摄氧量的开发(提高),却要靠大量的低强度有氧跑的积累,在心肺、代谢、线粒体及毛细血管等组成的整个系统得到完善后,才会得到实现。换言之,初跑者若从开始就一味猛跑求快,不可能让这个指标得到进步的。不要把期末的“考试”和平常的“功课”混为一谈。

2、了解自己在不同的天气和季节下的变化

最近两周热天,热到了常常创纪录的地步。不过在晨跑中,似乎没有多大影响。

以刚刚过去的周度为例,全场平均心率,平均配速,似乎都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跟自己比

真实的、得到开发的VO2MAX达到50(每次训练或测试实际呈现的当然可能会波动);

无氧阈值在160心率附近,同时相匹配的速度在5分半以下(5:19);

高温季节全周平均心率139支持全周平均配速5:49;

最大有氧配速4:30左右;

……

这些近期积累下的最新数据,如果放在精英们的眼前,都是不值一提的,放在年轻人的组里,也不过是个“跑步爱好者”应该具有的标配。但是,我依然为自己感到高兴,不仅因为它们在我所在的年龄组里,让我感到一点自信,最主要的,这些数据,是近四年来重新践行健康计划,“重拾年轻时候的运动员心态(是心态,不是状态)”以来,用汗水凝结起来的一点点进步。

只有自己在确立了“服老”的心态,将通过各种“了解自己”的手段所获得的数据,放入自己适用的标准体系里来衡量,才让这些数据有一点亮光,同时也让自己为付出的努力终归有所收获,而感到欣慰。

当然,也有不少比我更年轻但运动指标(状态)比我还要差的人们,我想对他们说,只要你已经走在乐意改良自己的通道里,那都是应该为你点赞的。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