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玉器的时代特征:(9)良渚文化玉器「五」

 芝润斋 2023-06-30 发布于江苏

在江浙平原出土的良渚玉器,如:反山、瑶山、汇观山等。

表面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常常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呈玻璃光。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磨痕,这种光泽与痕迹,是现代工具很难仿制的。

在余杭地区出土的玉器,大多都呈“鸡骨白”和青黄色。

实际上玉料最初都是湖水绿、深绿色、黄绿色、碧绿色。

因地质作用、物理变化、次生变化等“质变色变”现象,受沁千年以上才能形成。

有些考古发掘的玉器,套模板才能取出,特别是“鸡骨白”的玉器,出土时硬度非常低。

经过阴干才会恢复一些,经过长时间才会逐渐恢复。

经过盘玩,人的汗水和油脂会逐渐使玉器恢复莹润。

颜色也会有改变,主要是变微红(又称孩儿面)。

良渚玉器的钻孔工艺,主要采用了管钻和桯钻,前者主要用于打口经大的孔,如玉琮。

后者主要用于小型配饰的钻孔,如玉牌和锥形器上的钻孔,特征为“外大里小”。

由于工具带动“解玉砂”在钻孔过程中不断磨损,越深入,钻孔越困难。

所以良渚人采用了,双面对钻的方式来提高钻孔效率。

由于原始工具无法精确定位,在对接处会有明显的错台痕,也称“台阶痕”。

钻孔一般不打磨,这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代仿制的钻孔,多采用电动工具,因此孔壁内部经常可见连续、等距、高低一致、细密均匀的螺旋纹。

经常在孔的边缘有崩茬现象,并且孔内无“自然老化”的包浆。

而古人手动钻孔的螺旋纹,大多不连续、不等距、高低不一、深浅不一。

特别是用桯钻工具,多出现多个轴线相互交错的同心圆钻孔,对光观察,叠压效果明显,所谓“台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