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澍垚|浅析以“淡”为宗的董其昌书法

 攸州刀郎 2023-07-0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董其昌,晚明影响较大的书画家之一,精通诗文书画。本文从董其昌书法作品入手,从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角度上分析其书法特点,概括出抽象尚“淡”的董其昌书法审美思想。

董其昌推崇“淡雅”,不只把它当作是一种评价前人的标准,也不只将之视为一种傲然的境界,而是把“淡雅”的人生观融入书法的创作实践中。

一、用笔

在书家的手中,毛笔可以将线条以千万种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则是由构成书法艺术最基础的一部分——用笔造成的。

董其昌的用笔技巧可以称之为高超,他学书从唐书入手,后追溯而上取法魏晋,兼及吸收米芾等各家之长,几乎研习了他之前的所有名家,博采众长,融合变化。因此,对于笔法,董其昌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1. 提笔作书、忌信笔

董其昌十分看重书写者对于笔的控制能力。《画禅室随笔》中:“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学书三十年才参透书法要领,却依旧无法完全掌握,强调用笔之难,难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即主宰笔。他更直白的说道:“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又再申:“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若信笔,则波画皆无力,且不是人在作书,而是笔在作书。提笔,贯穿了整个作书的过程。

善于用笔的人,书法自然清劲;不善于用笔的人,无法避免浓浊不堪,尤其是缺乏力度、缺少内容的“信笔”,更是用笔最不可取之处。可以说,在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偃笔和拙滞之笔,他的书法作品总是令人感到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爽朗、透彻。

2. 用笔虚灵、含蓄

董其昌的笔法更多借鉴于米芾,在对米芾笔法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强调作书提笔,主宰笔的重要性,是为了达到他用笔“无一实笔”的目的。“无一实笔”便是出自董其昌评价米芾书法的言论。“实”、“虚”相对。实,满也。虚,空也,在道教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表现在董其昌书法作品中,又体现为其用笔的无迹可寻。董其昌舍“实”取“虚”,即表明了他用笔尚虚灵的态度。这种用笔取向讲究笔画灵活灵动和用笔的虚实相生,寓实于虚中,透露出用笔的虚灵飘渺。董其昌更是借用笔的虚和达到其取韵的理念。

董其昌含蓄雅致的用笔为其虚灵笔法的增色不少。他在书论中就提到作书时要将笔画的棱角、痕迹抹去。这在对董其昌书法作品的临摹中,可以清晰感觉到其用笔多藏锋,无论是起笔处,还是运笔过程中,都以不露锋为要。这也是源于董其昌为破信笔而主张悬腕、正锋的作用。提笔作书造成了正锋的结果,正锋行笔又产生了藏锋的效果,藏锋使得用笔显得含蓄,环环相扣,书法作品因此不激不励,中和柔韧。

图片

图1

行书《白羽扇赋》卷(局部)如图1。写于董其昌七十八岁高龄。整体干净畅快,运笔游刃有余,毫不拖沓,上下脉络映带清晰,气韵流畅。起笔又多藏锋,含蓄内敛。中锋行笔,线条丰满而不肥浊,逆锋下笔,线条瘦而不弱,用笔的精湛功力跃然纸上。

二、结字

董其昌主张结字布置可收可放,能疏能密,不取平整,求变化,反对布置等匀。他说:“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政,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然而董其昌的结字虽然追求变化,却又不是以奇崛狂怪、攲侧生媚的结体来夺人眼球,而是中和平正与攲侧,使之协调,奇中有正,正中出奇,自然端庄,和谐统一。结字体现出了一种中和的思想,又可以抽象理解为平淡。

三、用墨

在墨分五色的中国书法中,用墨过焦、过淡、过清都会显得毫无生机,过浓、过重则会臃肿、结滞。善于使用墨的人,能够于复杂的用墨技巧中,调和出符合自己心境的墨色,在参差错落中浮现生气。董其昌集书法、绘画于一身,当然深悟此理。关于用墨,董其昌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由此可见,董其昌重视用墨更甚于用笔。并且,其在用墨上的成就也远大于用笔。可以说,董其昌书法技法中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书法风格的当属他的墨法营造了。

用墨上,董其昌强调寻“淡趣”,主张淡墨作书,长于使用淡墨,厌恶浓墨。古人作书,多用浓墨。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其书论《八诀》中曰:“墨淡而伤神采”。董其昌一反其道,描述说:“用墨须使之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提倡用“淡墨”寻“淡趣”,反对秾肥,这是董其昌在用墨上的一大创新。

图片

图2

行书《方旸谷小传》(局部),与陈继儒行书《方旸谷像赞》合册,如图 2。此册是董其昌五十岁前后所书,用墨重则润淡,用墨轻则枯淡,秀润灵滋,恬淡生动,把淡墨发挥到了极致。

再如行书《杜甫醉歌行诗》(局部),如果说《方旸谷小传》用墨以恬淡为主,那么,这幅作品可以说是枯淡,枯而不燥,蕴含筋骨。通篇或一笔数字,或笔断意连,不粘不脱,如行云流水,潇脱风神。其中“殿、春,覆、阁、报、送、夜、漏、声” 等字,墨色枯淡,以笔线为重,依托线的形式进行,再辅以润泽的淡墨,别有风格。

用墨的清润淡雅,使得其书法风格显得秀雅清新,恬淡自然。略显随意的墨痕与他用笔的无迹可寻又相结合,率意作书。淡墨作书的主张,具体体现了其书法审美尚“淡”的思想。

四、章法

图片

图3

图片

图4

图片

图5

董其昌书法的章法特征观其书作便显而易见。疏朗有致的字距,空阔疏荡的行距,形成了强烈的黑白对比,稀疏匀称,清新灵活。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行书作品《白羽扇赋》、《方旸谷小传》和《杜甫醉歌行》,这种风格特点就十分明显。再如其楷书作品《书翰林院箴》,如图 3。此轴写于董其昌 80 岁左右。作为楷书,他有意避免工整,却使行距字间稀疏,显得疏宕秀朗。无论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形式是以横卷,还是竖轴,或是扇面、题跋,他都以“疏淡”的章法来表现。如图 4。董其昌跋《张旭古诗四帖》(局部),匀称的字距,空阔的行距,给人以优美典雅之感。

草书的书写自由率意,最能体现书家心性。《王维五言绝句》之一的《杂诗》是董其昌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如图 5。整件作品行间宽阔,上下承接自然,疏淡闲雅之致。仔细玩味,又会发现董其昌在单行的章法上也讲究精微。时而向左倾倒,时而向右偏侧,最终却又巧妙吻合,与其结字主张寓奇于正相辅相成。字距、行距虽宽绰,但有轴线的点缀,致使作品疏朗而不空泛。同时,他巧用枯淡之笔,在笔画、墨色和章法之间形成层次,使书法的外在形式和书写者的内在相统一。

董其昌这种独特章法的形成,可以说与他学习杨凝式不无关系。其章法的空灵、萧散、端庄、沉静正是源于杨凝式书法章法的闲适疏朗和恬静自然。他将略显空阔却不失气韵连贯的章法与结字的灵巧相结合,表现出结字的墨色与行距的空白,从而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的效果,形成一种虚灵淡远的意蕴。这种萧散沉静,怡淡闲雅的风格,大不同于当时人们的书法审美取向,使得其书在以徐渭之躁动、王铎之狂捐、张瑞图之犀利、祝允明之多变的书风潮流下别具一格。

小结

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四者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之间相互区别却又彼此依赖而生。用笔的虚灵含蓄所表现的无迹可寻,结字的聚散和谐所体现的中和,用墨的清润淡雅所表达的尚“淡”思想与章法的疏朗清新所营造的氛围,四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将这看似独立的个体组合在一起,相互融合,形成“惬意”“淡雅”的书法风格,更是让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脱离世俗,不食人间烟火的禅意。其技法的运用所流露出的淡雅的气质,俨然是董其昌的一种审美思想,完整再现了董其昌达到了心的萧散和大自然韵律和谐一致的气质精神。

参考文献:

[1] 包世臣著. 艺林名著丛刊[M].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2] [ 明] 董其昌著, 屠友祥校注. 画禅室随笔[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 清] 康有为著, 崔尔平校注. 广艺舟双楫注[M].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4] 黄惇. 中国书法史· 元明卷[M].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4.
[5] 吴耀明. 董其昌的生平和家世述论[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原文载于《才智》2017年01期
图片


关注学术 传播经典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