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荣民俗风情礼仪交往

 晋南道 2023-07-01 发布于山西

万荣民俗风情礼仪交往



第一节  婚嫁 

AUTUMN


古来本县婚姻为父母包办,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程序共六礼,一日纳彩,后叫求亲;二日问名,后叫系臂;三曰纳吉,后叫定娉;四曰纳布,亦叫纳征;五曰请期,后叫催妆六日迎亲,即完婚。
现在演变为:一见面,二看窝,三订婚,四要话,五验礼,六完婚等六节。重要的是后四节,媒人和双方进行磋商,交换礼物,实质性的活动有三、四、五节。如男女双方已届婚期,可将三节一起办,叫做“一绳捆”。见面,也叫相亲。男方老人领孩子和女方见面,送给女方见面礼6~10元钱或一件衣物,如女方不同意,则拒收礼物;如男方相中,后又反悔,女方可不退礼物,表示女儿不能白相。看窝:由媒人领女方父母及女儿来男家看住处、房产、公婆等。男方设宴招待,原来只有三五人,现在则两三桌,原来只赠衣服一件,现在至少一身,并带日用化妆品。如女方此时不同意,则不吃饭,算婚姻告吹。
订婚:也叫订话,即双方达成不成文的协定。此日由媒人领女儿和其父母至亲来男家,男家设宴五六桌招待,并给女方衣服四五身,女方亦要回敬礼物。
要话:荣河一带叫提壶。由媒人提上男方的酒壶,带上礼物到女方家,请丈人、丈母娘喝酒,然后女儿及其父母、亲朋七八桌,亦有十几桌人,带上女方的礼物,到男家做客。此时席面要讲究。初时为“蒸碗”,即九碗一盘端,现在则摆单碗。
此阶段礼物最重,除六七身衣服、鞋袜及零星化妆品、半份礼外,还要棉花心30~60元,粘亲花(即棉花)八斤八两,意为把双方粘到一块。棉花中要放石头、石榴、苹果,象征爱情实在,生子、结果。
此时还要行家礼,即女儿给男方家长及亲朋行礼,所受礼者均要礼物答谢,答谢礼物的薄厚不得超过男方家长。
验礼:也叫送东西,或转东西。男方把媒人所议之礼,包括财礼、裙钱(即为女方祖母和外祖母的寿裙,每件作价20元),以及衣服全部携带送女方。除六七身衣服外,还有毛衣、自行车等,现在大都要彩电、洗衣机、电扇之类。
完婚:即结婚。此前男方要向女方下迎娶帖,谓之“日子帖”。帖子内容一般书写迎娶日期和歉敬之词。帖连下三次。首次,女方退回,曰时间短,准备不及;二次,挑剔衣服质量;三次,则受之。这有两种说法:一说,如果第一次受帖,恐人家笑话姑娘有毛病,急于出嫁,或父母为“异地人”,不懂礼;二说,一些贪财者借此多索财礼。现在多数一次受帖。
女方受帖后,男方才能给亲朋发请柬、订鼓乐。
婚日:婚日前夕,男家要把馄饨大馍、肉、葱、藕、面等食物放入食箩内,让伴郎送到女家,叫作“送头面”。并请厨师,问帮忙人,备酒席。是日,张灯结彩,大门、席口、洞房以及庭院各门贴喜联。所有受帖之男方亲朋,都得衣冠楚楚,按疏亲各备礼物,届时登门祝贺。

亲朋到家,先拜主(男方祖先神位),日恭喜或道真。陪客即还礼,寒暄行礼时,以前男作揖,跪拜,给神行三叩首。女行裣衽,跪拜。现在多行鞠躬礼,也有地方仍如以前,或新旧混合。

新娘旧时坐花轿,轿有门、窗,皆用轿围,门帘护之,八人轮流换抬(名谓八抬轿)。新娘进轿后,怀抱亲朋一小男孩,谓之“住轿”。花轿顶插一枝石榴花,如途中遇别家花轿,则互换花枝。
花轿进村,鼓乐鸣奏,沿巷放炮。至男家门首,新娘下轿,又放鞭炮,燃干草(谷秆)绕新娘一圈,意即驱邪。伴娘扶新娘踩花毡,村姑撒五谷,口中唱道:“一撒天门开,二撒地门开,三撒新人下轿来,四撒天雨顺,五撒地生金,六撒五谷堆满囤”,直至新娘步入洞房。
50年代初期,淘汰了花轿,男女双方均骑马,忌骑骡子,因骡子不生驹。稍后,逐渐以自行车代马。早晨,新郎和伴郎推上装饰桃枝,红绸,彩花的崭新自行车(另给新娘备一辆),由鼓乐、彩旗、宫灯、担鸡酒为前导,到女方家迎亲,男方到女家食三道饭,行家礼,然后女儿冠戴”、“上马”。新郎在前,新娘在后,万泉一带,新娘兄长尾随新娘,谓之“帮马”。荣河一带则聘请村内德高望重之人“提匣”为女方全权代表和男方议事。
男女双方各选择一同龄或年龄不差上下的已婚青年为伴郎、伴娘。伴郎、伴娘一般选择父母、子女皆全者,谓之“全人”。通常都选择自己的好友。
现在,皇甫、汉薛、城关、荣河、万泉部分村,对女方来宾待一顿饭。所以先举行典礼,礼毕即就餐、送客。大部分地方仍待两顿饭,早饭后举行婚礼,礼毕又重置一席或数席,偏待女方主要客人。然后所有来客就餐下午饭。餐中,男女双方家长要逐桌添饭和敬酒。有分先后敬酒者,男家先敬,女家后敬,亦有双方亲家同时敬酒者。尔后,新郎、新娘由陪客引导,逐桌行鞠躬礼,谓之拜席,意谓感谢众人为其婚礼操劳之意。
送客时,跑堂要协助女方和双方亲朋套车马,推送自行车,抬家具,客人要喊“跑堂的,厨子师傅、笼馍的,打搅了”之语,对方则回敬:“照顾不周,慢待了"。
嫁奁:俗叫“嫁妆”,旧时简朴,多是女家用男家送来的彩礼置之,现在由男方购置,提前送到女家,女家连同自家陪嫁的衣物,装满柜箱挂锁加封条,请帮忙人于婚日送入男家。送时,须鼓乐送出村。
解放后,嫁妆件数略有增加,样式曾有改变。50年代兴四沿齐桌,60年代兴箱柜。现在风尚日奢,讲究大立柜、小衣柜、厨柜、写字台、高低柜和组合家具。
食箩:长形分节食盒,分4层,有底有盖,供婚葬重亲用之,结婚上系红稠、丧葬系白布。婚日,女家之食箩谓“送饭食箩”。上层置新娘鞋袜,梳妆用品;二层放新娘临时穿戴衣服;三层是女家为男家备的礼物。凡男家长幼、每人必有一件。长者一般为枕头;平辈为男袜子、女套袖、毛巾;幼者为手帕,儿童玩具之类。各地不尽同,最低层盛小麦、馄饨。
近年来,还增抬一个不带顶食箩,谓之“花食箩”,盛暖水瓶、台灯、收音机、茶具、马蹄表、刷牙用具,花瓶及插花、收录机等。
添箱:一些乡村,如男家有兄弟,在弟之婚期、兄之岳父家须为女儿,女婿添置衣物,有添衣服的,亦有添缝纫机、柜子的。
送女:婚日,女方亲朋皆携带礼物,集中女家,然后又到男家,谓之送女。近年来,姑娘常请同伴参加自己的婚礼,叫“女送女”。
行家礼:新女婿登门,饭毕须行家礼。家礼者,即女婿为女方长辈亲朋行叩头礼,平辈行鞠躬礼。先家族而后外戚。凡受礼之人,必须给女婿以现金或衣物酬答。有爱取笑的妇女。多是新娘的同伙,常在行完长辈礼之后,指东划西,让女婿多行几个礼,谓之“套礼”“套头”。
三道饭:新女婿要吃“三道饭”,即馄饨、煮角、面条,爱打趣逗笑的妇女,把包过量花椒面和盐颗的锟钝盛入女婿碗中。女婿食之口涩辣滑,但不能吐出,非常尴尬,于是引起周围人开心的欢笑。有些俏皮的伴郎将此饭悄悄放置女家之土地神龛内,人们发现后亦不见怪。
闹洞房:俗叫淘媳妇。原意一为喜庆取乐,二为沟通夫妇感情。多是青年人。亦有中年人,叫做“十天里头没老小”。是夜,参加者让新媳妇成“本事”,大轰大闹。更深夜半,新郎新妇如瞌睡,他们则以颜色涂其脸。有的则藏新娘鞋袜,翌日以红鸡蛋索换。
有些地方所成“本事”鄙俗粗鲁,下流不堪入目,家长尽管不满,亦不能干涉。夜深后,还得给他们准备饭菜。如淘气的人少,谓之人情不好;如没人,则是“空房”,迷信说那会有邪物入室,不吉利。于是,家长只好“暗中请人”解放后,提倡文明,此风逐渐敛迹。进入90年代。多为请新郎新娘唱歌、唱戏、跳舞、猜谜等。
吃邀食:婚后,亲朋厚友,家族自家,请新娘吃饭,一为款待,二为“认门”,俗叫“吃邀食”。
招亲:女家缺男,即以女招婿。旧时多是贫家孩子招出。招婿常常受到家庭的干涉和歧视,如要改名换姓,断绝和原家庭的亲属关系和经济关系,不准进家庙祠堂和上祖坟等等。
现在招婿不管贫富,采取男女双方自愿,男到女家,亦有改名换姓的,亦有不改名换姓的。还有独生子者,一子顶两门,双方老人共同奉养,财产共同继承,打破了宗法观念,体现了男女真正平等。
第二节  丧葬

AUTUMN


本县丧葬程序颇多,环节繁琐,县东县西大同小异,一是:老人将死而未断气时,即为其洗脚、剃头、穿寿衣。死后用雨伞罩尸抬至主房,置于门板上,晾尸一日,请村人给亲友报丧。亲友来后即放入棺内,俗叫“入殓”。县东三日合棺,县西两日。合棺时子女和重要亲友必须在侧,男的要舅家人在,女的要娘家人在,如有在外工作子女,尽量等其回来。
合棺后请阴阳先生,选择墓地和发葬日期。县东要在家停柩七天,县西三天;年轻人和死于非命者不论县东县西,都要在一两天发葬。如死于外地,灵柩不能进家,老年人放置家庙或公共场所,年轻人放置村外窑洞。
发葬前数日,事主要聘请打墓人、厨师、跑堂人,并备酒菜酬劳上述人员。县西一带因发葬时间短,人亡后邻居和村人即主动前来帮忙、料理。
出殡前一日,要出讣告、外请、出纸幡、锣鼓冲灵,亦有的家庭开追悼会。讣告上写死者生卒年月,埋葬时间,地点及孝子(五服以内)姓名,一般写男不写女。外请是以吹鼓手为前导,孝子结队到村门口迎接已故先人灵魂回家。暖窑是由子侄和亲朋五姓人(如无五姓,至少亦得三姓)同到墓地为亡者打扫墓穴。去时拿三牲(鸡蛋、干肉、干鱼)香裱、笤帚。纸幡有些村中叫“岁数纸”,即按死者的享年用白麻纸或有光纸剪成条表,不能断头,连在一起。然后缚干高粱秆上,插在大门口,任村人任意摘拽。旧时妇女拿回家剪鞋样,传说能长寿。
凡亡者的直系和旁系血统的晚辈,皆为孝子。昔日,丧父曰孤子,丧母日哀子,父母双亡者称孤哀子。孝子分重孝和一般。重孝要披麻,腰缠新麻绳,手拉麻缠的高粱杆棍,谓之孝棍。男拉孝棍有根,女拉的无根。70年代,此俗已基本破除,男只穿白裤,白鞋,头缠孝布,妇女虽全身着白,但不载眼罩,不穿褶裙,有些地方年轻人只佩黑纱。
昔日富有之家,为炫耀声势,还为亡者“点主”。“点主”时要请四位礼宾和“主官”。“主官”要有学衔和官衔,一般举人方有资格。60年代推行追悼会。有些村由红白理事会主持,有些由事主家庭主持。
翌日中午迎巷,摆献。下午起灵。由村人轮流抬入墓地。灵柩人墓穴后,孝子填四角。填时孝子把怀揣的酵母或蒸馍分成四份,往墓穴各角扔一块,扔后边哭边填一锨土,自长而幼,先男后女。裴庄、光华一带,则由主孝一人按上、中、下填三锨。孝子填完后助葬人方填土拥冢。成冢后孝子向助葬人叩头致谢。然后烧纸扎、花圈于坟前,插孝棍于坟上,绕坟一周。
自埋葬之日下午始,孝子要向亡者送汤三天。第一天送到墓地,第二天关到半路,第三天送到村口。
1974年,王显公社青谷大队开始实行公棺埋葬,即全村只置一副棺板,埋人时把死尸放入下葬后又抬回,备下次另外亡人用。此既保持了传统,又可节省数百元棺板费。1976年,全县推广青谷的做法,在13个乡镇63个村实行。现在,只有通化镇东孝原村和西村乡刘和村坚持。
第三节  出生庆贺

AUTUMN


民间妇女怀孕叫做“有喜”,分娩后要在房内呆一个月,叫“坐月子”。生男叫“大喜”,生女叫“小喜”。
孩子生后,要给娘家妈报讯,一般由女婿本人去,生男拿一根带根的谷草,生女则拿一根无根谷草。娘家妈知道后就要来照顾女儿。现在只报讯,不带谷草。
第三日,婴儿之舅母要带大馍“厚旋”(大烙饼)来探望大馍由舅母用大红布包裹送交婆家主妇,再转交产妇。此日,要请接生婆和来看望的人吃面条,产妇亦要吃象征性的面条,谓之“展腰面”。其后,亲朋陆续看望,或拿鸡蛋、或拿红糖、烧饼。有的家为避免麻烦,约定一天时间,共同看望。
生孩子后,如属头胎或二胎,则将产妇结婚时所扎的“草娃娃”钉于大门旁,生男钉左,生女钉右。此一则告诉人们此家有产妇,二则告诉所生婴儿的性别。
村里有“好事人”,纠集团伙要在产妇家大门前燃鞭放炮,一则祝贺,二来要吃喜酒。产妇家长出门迎接,招待以茶、烟、糕点,商谈喝喜酒的事。如喝喜酒,则约定时间,由“好事者”在其门额插米字形草把、竹枝和写有祝福词语的小红旗,并给婴儿购买鞋袜、衣帽等一整套衣服和百家锁,联系愿吃喜酒者按时到主家吃喜酒。"

婴儿满月,产妇娘家人会同亲朋携带“小嫁妆”(即婴儿的衣服、鞋帽、百家锁之类)来看“满月”。主家设宴招待。这就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汤饼会”或叫“洗儿会”。有些乡村亦有“看半月”的习俗。

满月后,要为婴儿洗身、落胎发、整容画眉,由祖父母怀抱到离家附近有树的地方“披喜”。而后则送产妇携婴儿住娘家。
过去,产妇在“月子里”只准喝稀米汤,吃“干馍”和“薄脆”。“薄脆”(有叫“擀馍”的)是主家事先用白面佐以调料,用铁片和碎石子烙的一种食物,据说此易消化。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吃鸡蛋和新鲜蔬菜、豆腐、肉类食物。
第四节 生日祝寿

AUTUMN


小孩子从周岁开始,要过生日。生日时,老人要为孩子煮鸡蛋,捏馄饨,做万寿面,并整容打扮,到祖宗牌位前行礼,特别要给母亲行礼,因为此日是“母难”之日。母难者,因为母亲分娩时备受疼痛,并有性命之危,故名“母难”。
人到老年,过生日叫“过寿”。一般“花田”(即60岁)开始“过寿”仪式比较隆重,一般主要晚辈、亲朋,都要携带寿桃、寿糕、寿面前来祝贺。并为寿者行礼,有的还为寿者送寿联、寿幛。
解放前,富家和官宦之家,常举行规模较大的祝寿活动。民间只举行象征性活动。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特别是一些重点户和专业户,因收入可观,常常摆盛宴为老人祝寿。
第五节 见面招呼

AUTUMN


在农村,人们平日在巷道相逢,窥其行动,问声:“你去哪?”“啥时回来?”或“你吃饭啦”?小辈问长辈,要加尊称。春节首次见面,则要问:“年过的好!”在城镇机关或商界,则彼此拱手,互问“你好!”。50年代后,不论城镇或农村熟人、同事、朋友见面,则先握手,再问话。一般男女见面,还有封建意识,多是点头微笑,握手的不多。若年龄不差上下者,则彼此直呼其名。分别时道声“再见!”改革开放后,部分城镇青年分别时摆摆手,说声“拜拜!”
第六节  其他

AUTUMN


认干亲收义子、义女的事在本县源远流长,至今尚有。认干亲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其生母连生数胎,皆遭夭亡者,或子女身体孱弱和“单丁独苗”者。这些一般都认在吹鼓手、铁匠、木匠、石匠、小炉匠、皮匠、剃头修脚匠或衙役狱卒的名下。据说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性硬”能克一切,子女认在他们名下能健壮成长。有的认在和尚、道士或尼姑的名下。据说他们从事吃斋念佛,有神灵保佑。子女认在他们的名下,可保长命百岁。二、拜有权势人家为义父母的,多是官官或富家子弟,在其家境衰败或遭难之际,求其护或抚养。认亲之时,其生父母要向义父母酬敬礼物,义父母亦要回谢,此后,两家即成为正式亲戚,礼尚往来,子女亦呼其义父母为父母亲。俗云:“干比湿重”,意思是干亲来往的礼物比一般亲戚还要隆重。

结拜民间男子结拜称干兄弟或结拜兄弟,女子结拜称干姊妹或结拜姊妹。此俗缘于何时,传说有二:一说是效《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二说是效唐朝戴弘正的典故。相传,载弘正每结识一个好友,就写在一个簿上,焚香告祭祖宗,称“金兰谱”,表示情义如金石之坚,兰花之馨。解放前,人们多用这种方式反抗统治阶级的暴力。解放后此俗渐废。
会子本县流行三种,分别叫孝义会、花烛会(亦有叫媳妇会)神会。孝义会为民间群众的经济互助组织,多则20家,少则十几家。会员皆为家有高寿老人者。一家老人逝世,会员均按约定数目拿出钱粮,做为办丧事费用,并要亲临事主家凭吊、帮忙,直至事毕。周而复始,直至所有会员老人安葬完毕才散。花烛会(媳妇会)组织和孝义会同,是为待婚青年结婚时筹集钱粮的一种经济组织。神会。有娘娘会、观音会,关老爷会、财神会等。会员自行结合,均摊资金,购置碗盏、桌椅等会产,会员用时不收费用,对外收租赁费,用租赁费开支敬神费用。解放后此组织解散,孝义会等仍在民间流行。
来源:选自95版《万荣县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