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夏至,宜读玄奘

 星河岁月 2023-07-0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夏至者,夏日之极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最长,正午太阳地平高度达到最高,同时也即将进入一年中最暑热难耐的时节。
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人们想尽办法消夏避暑,或互赠折扇,或涂粉防痱,还可以来一碗过水的面条,清凉爽口、降火开胃。
不过,在一千四百年以前,却有这样一位“逆行者”,他不远万里,穿过热浪滚滚的无垠沙漠,来到暑气蒸人的天竺求取佛经、访学游历。这就是唐代高僧玄奘。
玄奘出生在洛阳陈姓的一个名门望族,然而在他年少时,双亲相继辞世,已是家道中落。在二哥的引导下,玄奘皈依佛门。隋末唐初,天下不宁,他西入关中、南下川蜀、东赴荆扬,一面躲避战火,一面潜心问学。在游学过程中,玄奘先后拜访过十三位老和尚,但他发现各宗派所说不一。对于人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怎样成佛的根本问题,玄奘想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为此,再次回到长安的玄奘,决定开始一段注定是艰苦备至的万里求经之旅。
玄奘度流沙,越葱岭,途径邦国林立的中亚,走向那个魂牵梦萦的天竺。他曾途经高昌国,就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国王麹文泰热情款待,想方设法挽留玄奘,但他赴天竺求法之心始终不渝,最终麹文泰不得不放行,并且成为了玄奘西行的赞助者。

图片

印度那烂陀遗址附近的玄奘纪念堂,图片自《丝路朝圣——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故事》

抵达天竺后,玄奘来到了当时的佛教文化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学习各经、论。时戒贤高寿,据说是菩萨托梦,才答应收玄奘为徒的。玄奘还遍游东、南、西、北、中五天竺,所到之处讲学、辩论,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戒日王听闻玄奘的佛法非常厉害,为他举办了辩论大会,没有一个人可以难倒他。玄奘还到过祇园(洹)精舍的遗迹,只见“都城荒顿,疆场无纪”,“伽蓝数百,圮坏良多”,不禁心生感慨。
十余载岁月,多少个朝夕,玄奘闻着钟呗之声,跏趺而坐,参悟着佛法的真谛。他终于学有所成、求有所得,于是携经律论数百部,向东北方出发,返回大唐。他当年西赴天竺,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许可,属于“偷渡”行为。而今时殊世异,玄奘刚到于阗(今新疆和田),就上书唐太宗,禀报他即将回国的消息。此时的唐朝国力强盛,于内政治修明,在外拓地千里。太宗急切地想知道关于西域和西突厥的消息,于是告诉玄奘:“可即速来,与朕相见。”

图片

唐太宗,《步辇图》局部

回到长安后,玄奘受到了唐太宗及朝野的热烈欢迎,时谓“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太宗命他将西行的所见所闻编撰成书,于是在辩机的协助下,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此书成为当时和后世了解西域、中亚和古印度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物产风俗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友好交往和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正如玄奘在《进书表》中所说的那样:“窃以章亥之所践籍,空陈广袤;夸父之所凌厉,无述土风;班超侯而未远,张骞望而非博。至于玄奘所记,微为详尽。”
然而玄奘的志向不止于此,他真正想做的,是把从天竺带回的佛经翻译成汉文,将正宗的佛法发扬光大。在唐太宗、高宗两任皇帝的支持下,玄奘组织了译场,网罗天下英俊,先后在长安的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翻译佛经。近二十年间,共翻译佛经数十部,一千余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直到去世前,玄奘对翻译工作仍然是“专精夙夜,不堕寸阴”,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驱使着他。

图片

西安市大慈恩寺塔前的玄奘像

玄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用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毅然决然而去,硕果累累而归。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大唐西域记》和数百部佛经这些有形的文化遗产,还有他坚韧、纯粹、执着的人格魅力。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齐民百姓,没人不知道玄奘。他的经历还被改编为小说《西游记》,唐僧携三位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至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尽管他带回的佛经,大多摆脱不了被封存的命运,尽管他创立的学派概念繁琐、理论复杂,无法迎合大众的需要,最终走向衰落,但玄奘仍然树立起一座跨越千年的不朽丰碑。背影已远,精神永存。

图片

唐僧与猴行者,甘肃省瓜州榆林窟第3窟
图片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