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庐山高图》的深邃悠远为例,鉴赏何为气韵生动之美?

 泊木沐 2023-07-02 发布于辽宁

平常我们拿出一幅中国画来让人看,有人一看也许就觉得很好,可是你问他好处在哪里?除了说清雅与不容易画到这样的语言外,再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也是,很多只学了几个月画的速成者,用碗子画猫、用棉签画树、用牙刷画草……偶然模仿了八大山人或齐白石的荷叶或牡丹,便觉得可以乱真了,于是画家便满坑满谷了。

这些人画出来的作品徒有其型却没有任何气韵可言。

闲话不叙,我们继续说如何欣赏国画之美。国画之美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形写神的含蕴美、融情于景的意境美之前已经讲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深邃悠远的气韵生动之美。

沈周《落花诗意图》

01何为“气韵生动”?

徐复观认为“气韵”兼具内在精神和外在情调,“生动”则是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气韵生动”主要是传神的意思。

叶朗认为“气韵”表现于画面的元气和传神的形象,“生动”只是对“气韵”的说明。

李泽厚等则认为,“气韵生动”是“要求艺术的美应具有和生命运动相通一致的形式”。

说白了,气韵生动追求的是一种集精、气、神为一体的思想艺术境界,讲究的是一种绘画的意境之美,是借助绘画将事物内在的气质与神韵生动地表现在画面中。

这也是为何行画不被看好的原因,正应了“画虎画皮难画骨”,说白了,就是在绘画中注重形似,而忽略了所画之物的内在气韵,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像,但其精、气、神却十分欠缺。

就像梁凯画李白,寥寥几笔便画出一个才气纵横,睥睨古今的大诗人来了。他穿着大袍子,摸着须,眼望着天,大踏步地走着,这是一个多好的无羁无泥的才人写真啊。

可如果放在现在,就是李白坐好了给人画像,结果也一定没有梁楷画的《太白行吟图》更像李太白。

梁凯《太白行吟图》局部

气韵生动在人物上较易看得出,在山水上,其实也不外乎此理。

看一幅画山水画是否有“气韵生动”之感,先看笔法,勾皴点染、顺逆侧锋等笔法的完美运用更是一张画“气韵生动”的首要因素。

再看墨色的运用,无论是颜色,还是墨色都要生动地呈现在画面上,而不是一味地用墨色画整幅画,或者简单将素描关系搬入中国画中,那样的作品是僵硬的、没有生气的。

最后看这幅画的布置、留白、气势、题字以及它所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气息?

比如范宽画溪山,想要在画面中展现溪山浑厚的气势,画面中间一座巨山压来再结合层层积墨,让人震撼。

再比如沈周画庐山,就是要画出它的浩然与气势,但也要透露出其中的生机勃勃,那么画面主体的边缘就要有一种不均衡感,不能创作出人工气很重的画面构图来。

《庐山高图》局部

02《庐山高图》深邃悠远的气韵美

这幅作品是沈周41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70寿辰而创作的巨幅山水画。

画中有作者的题诗:“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科二千三百丈之躬宠?谓即敷浅原。培何敢争其雄炭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回厓沓嶂鬼手擘,锏道千丈开鸿蒙,瀑流淙淙泻不极,雷埏殷地闻者耳欲聋。”气势恢宏,豪迈雄浑。

画幅末署:“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沈周借助于万石长青的庐山五老峰的崇高博大来表达他对恩师的推崇之意,画题明了而寓意深刻。

此图采用全景式构图,近、中、远三景相连呈“S”型,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布局合理一气呵成。

《庐山高图》局部

采用高远的构图法使观者有一种站在山脚仰望山巅高大伟岸的气魄,崇山峻岭,巨石危峰,雄伟壮阔,错落有致。画面上段主峰给人以崇高雄浑、厚重质朴之感,意在寓意老师宽厚博大的人格。

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使画面有了流动感,延伸了空间,拓展了画面容量。两崖间斜横木桥,又打破了瀑布直线的单调。瀑布左侧崖壁与右侧位于中心的山冈崖壁产生一种力的碰撞,加强了山峦向上的张力。

山石选用淡墨使整体空间空旷幽远,远景山石墨色更为淡雅、云气缭绕使远山更加推向观者视线远方。

近景墨色较重,碎石配以杂树锁定观者视线,右下角的两颗劲松长势朝左这与左边主峰山势朝右形成了呼应关系,这也可以看出沈周是在通过松树寄以恩师长寿之意,左边主峰与中景山石之间有小桥相连,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生动有趣使得山体连成一脉,让观者有通畅之感。

细看点景人物,线条流畅,人物形象豁达开朗。人物在高大的山峰之前显得尤为渺小,这也体现了沈周对恩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庐山高图》局部

从整体上看,远山是淡灰色,用笔干润适宜,不燥不湿,朦胧感尽显而出。飞瀑、山川中间与画面边缘处是深色,积墨层次更深,利用苔点明确点出山川结构。

往下的山石到河流又是另一处画面中的灰色面,然后用更淡的墨色晕染出山石结构,使得这处的淡色和后面的淡色有了前后区别,也让这幅作品更有空间意蕴。

瀑布、小溪与云雾是画面中的留白处,也是画面中气脉顺畅之处。为了体现飞瀑,让它形成画面左边走“气”处,周围的山石墨色则更深,积墨层次更多,利用墨色与纸面的颜色,挤出一道白光在画面中闪现。

为了体现远山之远,远山的墨色都淡淡而为,但是也并不是画面最淡之处,为什么可以这样处理远山,因为他还加以云雾衬托,让人联想翩翩,淡淡的云雾把远山的山脚都遮盖了,山头自然感觉在画面的远处。

观整幅画面,“黑白灰”一直跳动出现,中心还有一处非常明确的淡色山石,用笔用墨的明确使它更靠近观者,而白的运用和周围深色山石又形成对比,更显画面的气韵,整幅画面也因此而不沉闷。

《庐山高图》局部

结语:

气韵生动在我看来它是一种自然效果,并具有一种人的个性或姿态。

譬如有两幅竹,一幅是写生的,枝叶色泽都十分像真。一幅只寥寥几笔,并不十分像眼前真物。可是只要你看下去,你会觉到竹的秀挺飘逸气息如在目前。

而好的绘画作品都具有这种特性,比如沈周、范宽等。他们将各种要素组在一起,像黑白灰、虚与实等。这些组合让人看得舒服,而且是一直很自然的创造,并非刻意的安排。这种感觉不但是活,也是动的,更是一种据有生命的感觉。而这就是“气韵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