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西山诗刊◆2022第93期(总611期)‖ 《宝林之音》古典诗词格律与周易阴阳八卦初探(12)

 兰若青青 2023-07-02 发布于陕西

 宝林之音

特殊句式平仄缘何可以互换调位变格


古典诗词格律与阴阴八卦初探(12)
 
易经解读特殊句式平仄互换
调位变格规则的缘由和内涵
 
                           北京西山诗社  叶宝林
 
       前面我们解读了“孤仄”句式和“孤平”句式平仄变格的各自特点和要求,今天我们用易经继续解读特殊句式平仄调位互换的缘由和其内涵。这个特殊句式就是第三句∶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平仄变格与其他三个句式不同的的是,五言三四字,七言五六字,位置可互相调换,这样的平仄对调变格,古人格外偏好,今人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我们来看几首作品。

 ①【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双照泪痕干。
 
③【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④【林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不须檀板共金樽。
 
     以上例举的四首作品,都是第三句即特殊句式平仄互相调位变格,这种平仄互相调位变格的形式,古人作品非常普遍,使用频率极高,历代作品几乎到处可见,随手可拾。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种形式的平仄变格,不是出于炼字炼句,以词答意的需要,多数往往是因为偏好这种变格形式。以李白和杜甫的作品为证。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看得出,五六两个字不是精心打磨,不可移动,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替换,比如,我们可以尝试∶我寄愁心随皓月,读起来不也是很好吗?影响诗意了吗?“与明”两个字还可以有其他更好的词语来代替,再比如,连皓月,融皓月,等等。再看杜甫的《月夜》第三句∶“遥怜小儿女,”“小儿”二字也不是不可挪移,非此不可。如果说女儿,或可改为∶“遥怜家小女”,如果说儿女,或可“遥怜儿与女”,或者其他更好的词语,似乎没有必要在此颠倒变格。还有第七句∶“何时倚虚幌,”“倚虚”二字同样可以尝试∶“何时同倚幌,”“何时虚幌挂”等等,这样读起来在上下句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上,并没有受到损减和伤害。
      古人为何乐此不疲,特别喜欢这种形式的平仄变格呢?今人作品也同样对这种平仄相互调位形式常有所用。目前所有的诗词书籍里没有明确的说法与解读。王力先生说这句是特殊的句式,这种“拗”是“特拗”,至于此句为何“特殊”,“特”在哪里,“殊”在何处,其理由和根据是什么,与“孤平”一样,语焉不详,找不到明确的说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易经上来,它能解释这种变格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支撑。
      我们说诗词模板五言四个基本句式两副对联,隐含了阴阳八卦。在诗词平仄格律中,平即阴爻,平为阴为民,仄即阳爻,仄为阳为君,奇即阳爻,奇为阳为君,偶即阴爻,偶为阴为民。第一句仄仄平平仄,隐含的是三个阳卦,“平平仄”就是震、坎、艮三个阳卦的符号;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巽、离、兑三个阴卦的符号。易经说∶“阳卦阴多,阴卦阳多,其何故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所以我们从这里知道了何为“孤仄”和“孤平”,这就是为何“孤仄”句式比“孤平”句式平仄变格最为宽松的缘由。再看下联,第三句,平平平仄仄,这句隐含的是乾卦,第四句,仄仄仄平平,隐含的是坤卦,这联模板设置非常奥妙,它是乾坤倒置。平平平是坤卦符号,设在乾卦位置上;仄仄仄是乾卦符号,设在坤卦位置上。此联坤卦倒置,阴阳悖反,这表示天地相交,万物通泰,事物发展处于最有活力和旺盛的状态。如果把这个模板的平仄改为前二后三的模式∶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这样就变成了乾上坤下,是个否卦。阳上阴下,天地不交,万物不通,表示事物发展处于衰微的状态,没有生机和活力。这就是乾坤联为何平仄设置为前三后二的模式,如果改为前二后三的模式,就成了否卦,此格犯忌。所以,三仄尾与三平调,不能同时并用,三仄为乾,代表天,三平为坤,代表地,乾上坤下,天地闭塞,阴阳不交,万物不通,原因就在于此。唐宋以来律诗作品,结尾三连仄和三连平同时并用的例子很少见到,有也是偶尔碰到。
     这一联的思想内涵,是表示事物发展到极限的时候,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会朝着各自相反的方向发展,泰极生否,否极泰来,对立统一是事物的发展客观规律。从诗教的功能上说,就是让我们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胜利的时候,想到失败,顺境的时候,想到逆境,从而趋吉避凶,立于不败之地。《易经解读古典诗词格律》诗中有一句,解读的就是乾坤联的思想内涵。
卦演乾坤翻上下,
爻占否泰变兴亡。
     正是这联模板的设计是乾坤倒置,阴阳悖反,所以第三句即三乾句式,才有了平仄调位互换这个所谓“特殊”的变格形式。五言三四字,七言五六字,平仄相互调换后,即乾坤正道,各当其位,阳归阳位,阴归阴位,君在君位,民在民位,自然和社会运转秩序复归于道。易经《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社会的运行规律是上下有别,尊卑有序。调位互换后,奇位上由平改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不仅是当位,而且还是君子的“中正之位”,这正是古代诗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也就是古代诗人们为何特别喜欢在这个句式上频繁采用平仄互换变格的缘由。这个所谓的“特殊”句式的平仄互调变格,原因就是它为乾卦,乾卦是易经里的第一卦,所谓开天之卦,其他三句则没有。第四句即三坤句式,平仄互换变格不多见,作品很少看到,究其原因,与卦德卦象有关,不同的卦象卦德,其平仄变格就有不同要求。
附易经解读例诗:
易经解读古典诗词格律(孤雁格)
叶宝林
仄仄平平律入邦,相粘相对起阴阳。
一三不论君应逊,二四分明庶莫伤。
卦演乾坤翻上下,爻占否泰变兴亡。
逢孤莫悖千年忌,道在诗中问两行。

易经再解古典诗词格律(双雁格)

妙妙诗词上上人,何时入卦却无闻。

邦安孤仄国须鉴,事乱孤平理必云。

遇偶分明当贵庶,逢奇不论可卑君。

乾坤正反兴亡事,问道唯唯是尚民。



易经又解古典诗词格律(孤雁格)

卦隐何曾问彖文,谁知自律是修身。

孤平句乱黄秋叶,孤仄诗成绿雨春。

庙里逢奇君可逊,民间遇偶庶当亲。

平平仄仄平平仄,道演阴阳妙入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