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偃师区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7-03 发布于山东

偃师区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

公元前16世纪,商汤在今县城西南建都,史称西亳。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在县城东筑城息偃戎师。周末设偃师、缑氏(今为乡)两县。自秦以后,偃师、缑氏两县屡有分合,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后,单设偃师县至今。民国初年,偃师属河洛道,后改属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长官公署。1944年,中共皮定钧部在县境南部解放区建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豫西一专区。1948年4月偃师解放,隶属豫西一专区、洛阳行政区。1955年12月改属洛阳地区。1983年划归洛阳市。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偃师县,设立偃师区(县级)。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偃师区,设立洛阳市偃师区。偃师区人民政府驻槐新街道民主路27号。

      水泉石窟位于偃师区东南30公里万安山断崖上,坐东朝西,依山面水,开凿于北魏至唐宋期间,整座石窟足在一个原始溶涮的洞壁上凿龛造像而成。窟深6.5米,宽4.8米,高约12米。窟面略呈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尊,高约3米。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多座,造型各异的石佛造像1000多个。水泉石窟价值珍贵,开凿时间早于洛阳龙门石窟,后来可能因为石质的原因,没有继续雕刻。其外南壁依山而刻的摩崖石碑,记载了水泉石窟的许多历史,洞窟龛内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也有不少的交脚弥勒造像,但令人奇怪的是石窟主佛是两尊,在我国其他石窟中没有见到。有专家们称,这可能与北魏时太后听政有关:一佛象征皇帝,一佛象征皇太后。石窟造像刻工简朴硬直,体现了北魏石刻艺术的特点。龛楣及近侧多刻飞天、化生、莲花、帏幔、缨络,佛座下有金 刚力士及蹲狮子、卧兽等。在窟外北壁上雕有一处先天二年的像龛,系盛唐作品,雕刻技法细腻迥异,让人叹为观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