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泉石窟 | 北魏龙门的”卫星窟”

 CHANJIJI陈吉吉 2021-01-04


洛阳,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厚重,地处天下之中,自古以来皆是四方必争之地。洛阳还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个官办寺院所在地,东汉“明帝梦佛”后始有白马寺。北魏平城迁都洛阳后,皇室延续佛教信仰,在都城周边大量开凿石窟,兴建寺院,根据《洛阳伽蓝记》的记载,当时的洛阳在西晋42座寺院的基础上猛增到1400余座,著名的龙门石窟便在此时开始营建。
 
在皇室的带动下,大小贵族官宦纷纷效仿,民间开窟蜂拥而至,盛极一时。在洛阳的周围,民间或依山而营建窟龛,或就山崖雕凿小型佛像,造像遍及龙门山,嵩山南北,数量之巨,无从统计。如今以龙门石窟为中心,周边依然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窟造像,如众星拱月一般,如同“卫星窟”一般守卫着龙门。其中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当推巩县大力山石窟,此外稍具规模的有洛阳吉利区的万佛山石窟,孟津的谢家庄石窟,义马的鸿庆寺石窟,新安县的西沃石窟,宜阳县的虎头寺石窟,伊川县的石佛寺石窟和吕寨石窟,嵩县的钩铺石窟,偃师的水泉石窟等,以及在新密,渑池等地的零星龛像。
 

龙门石窟周边最重要的石窟当属偃师水泉石窟,其位于偃师寇店镇。汉魏洛阳故城的南面有三处重要的关隘,即正面的大谷关,东南的轘辕关和西南的伊阙关。水泉石窟便在大谷关之北侧,距汉魏洛阳故城仅20余公里的万安山一山口峡谷中。


 
去岁初冬,我和好友同游龙门。结束后,驱车由伊阙北口的白居易墓园,沿着公里进入偃师境内,经诸葛、李村行21公里,到庞村中街,折向南,沿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行走5公里到寇店镇政府,然后继续一路向南,经杨屯、韩寨等村,车行8公里后即到水泉石窟。此地天然形胜,交通便利,一条小沙河自南而北,流向伊水。石窟就位于小沙河东岸的崖壁之上,坐东朝西,面朝河水,通往都城的古道沿着小沙河蜿蜒而上,直达当时的汉魏洛阳城。
 


水泉石窟目前仅存洞窟一座,呈平面长方形,宽约6.4米,深约10米。在洞窟的后壁中央有一个自然溶洞。窟门为长方形敞口,无雕饰。窟门北侧有北魏小龛4个,唐代小龛1个。窟门南侧有开凿时所凿刻的摩崖碑记一通,碑面严重风化,字迹漫漶不清,正文残存仅有12行。进入窟中,长方形的窟室内三壁均有造像。窟内后壁上凿并列的立佛二尊。其中北侧立佛保存完好,佛高约4.7米,头上螺髻部门残缺,面相方圆,额中有白毫相,高鼻梁,双耳下垂,口型略方,嘴角上扬。此立佛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胸口系带,挽结下垂。下部着大裙,裙褶细密。右臂屈于胸前右侧,左臂举至胸前伸掌(手部皆损毁),似乎是作说法印。立佛跣足立于仰莲座上。南侧立佛腹部以上已经全部损毁殆尽,残存的衣纹与北立佛相似。窟内除后壁大像外,其余两侧均有龛像共计400余个。

水泉石窟从形制上与龙门石窟古阳洞颇为相似,均是利用天然洞穴营建而成。正壁立像又与龙门莲花洞本尊造像有某些相似之处,却也差异明显。据窟门南侧的碑记可知,昙覆晚年“归山自静”,方于“京南大谷之左面”,“私力营崇”。因此石窟当完成于孝明帝、胡太后时期。


洛阳造像记:一段洛阳的往事

水泉石窟最为珍贵的文献材料是窟门南侧的摩崖碑刻,因为记录了北魏时期洛阳附近民间佛教造像的诸多信息,长期被学界所关注,被称为“洛阳造像记”,其名字效仿《洛阳伽蓝记》,时间还早于此书,甚至其记载比《水经注》和《魏书》都要早,他完整的记录了北魏洛阳地区的石窟分布情况,也留下了当时洛州至荆州南阳一代山川河流的名称、地理位置等资料,可以和《水经注》等史料互证,成北魏历史地理学提供了极为重要材料。

遗憾的是此碑过于漫漶不清,长期以来难以辨识。洛阳理工学院的贺玉萍经过实地调查,文字校勘,重新确认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并重新录文,为大家重现了洛阳造像的盛况。

洛阳造像记还是一段写法新奇的北魏文学作品,他记录了洛阳造像的往事。记文文笔简约,篇幅不长,但比著名的龙门石窟古阳洞“魏灵藏造像记”,西沃石窟“王进达造像记”,虎头寺石窟“程伯起造像记”篇幅都长的多。石窟内的造像记大多数是为了发愿赞颂而用,是石窟的附属,因而大部分短小精悍,内容格式化严重。而水泉石窟的“洛阳造像记”比前述几篇都要长一倍,因此就长短而言,在北魏石窟题记和文学中就有重要的地位。

“洛阳造像记”改变了碑记“时代郡望、人物事迹、赞颂评价、发愿理想”的行为结构,改为“造像时间、造像人、造像内容、发愿目的”的顺序,是对长久以来形成制式窟文的大胆创新。造像记的作者昙覆灵活运动铭文、传记等文体,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合在窟文之中,意向宏大,显得摇曳多姿。其中人物志的写法,铭文的写作方式,和造像记的传统语言综合运用,开一代石窟文的先河,使得传记、志人、抒情、议论交相辉映,堪称一篇北魏时代的佳作。

众所周知,石窟开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参拜礼佛。世俗化的礼佛活动需要通过开凿石窟的具体行为和雕刻石窟题记来进行精神上的祝祷。从宗教上看,石窟题记也有把现实和未来沟通起来的功能,其作用是把眼前的行动化为未来的期盼,并调整神圣与世俗,精神与自我,现世与来世的关系。因此,大多数的石窟题记多为专求利己的功利性文稿。但是“洛阳造像记”却跳出了这种程式化的束缚,不仅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宗教情绪、宗教理想,如“渡大海之期,禅意入微,道场何必为远哉”的宗教思想,更有作者昙覆本人自我感伤时局的情感流露,如“遭皇运徙居,爵伦更迭”,“日月去流,促世晏驾”,这明显是一种强烈的士大夫情怀。在北朝诗文中士人对所经历的苦难麻木不仁,熟视无睹的当下,就连郦道元听闻惨绝人寰的杀戮也只是照录而一句感慨全无。在北魏崇信佛教,麻痹士人到极致的时候,还有“洛阳造像记”这种超凡脱俗的文章,在以赞颂,修来世为主题的石窟文稿中,异常耀眼,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洛阳造像记还有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其中记载的“十六王子像”是佛教造像主中较为罕见的一种题材。十六王子像源自《法华经》。《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有城名为“好城”,其中有佛名“大通胜智如来”。此佛未出家时,有十六位王子,名为“智积”等等。大通胜智如来成佛以后,十六王子皆出家为沙弥,请佛转法轮,从佛听闻三乘教。於二万劫后闻法华经,悉皆信受。以后十六王子宣说《法华经》,皆成佛道。
 


二佛并立像:水泉石窟的瑰宝

二佛并立是水泉石窟最大的一个特点。在窟内正壁极不规整的空间中,有一从底部直至窟顶的裂隙,宽而深,占据了通常应该雕刻主尊的位置。古代匠人独具慧眼,靠着裂隙两侧存留的部分石壁开凿造像。在一处规模不小的中等石窟中,没有本尊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然而裂隙非常狭窄,无法雕刻坐像,或许造像主看到石窟已开凿到这种程度,不肯轻言放弃,所能采取的方案只能是利用裂隙两次的岩壁雕刻两尊大致相同的立像,以期替代主尊。这应该是当时唯一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阴差阳错之下,开窟的造像主冥冥中契合了北魏佛像象征帝王之说。先有北魏迁都前的平城(今大同),皇室营建的云冈石窟中最为重要的“昙曜五窟”便象征“五帝”。《魏书·释老志》对此有明确记载:兴光元年(454年)秋,“敕有司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己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是年,兴安元年(452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

“令如帝身”的文献也和昙覆在题记中写道为“皇帝陛下”及“皇太后”于“京南大谷之左面私力崇营”二佛的记载相吻合。因此,两尊立佛有可能分别代指皇帝和皇太后。以佛像暗指帝王虽然有之,但并不是普遍的做法。水泉石窟的二佛究竟是因为裂隙的缘故更改了原始方案,不得已雕刻二立佛。还是顺势而为,在石窟营建的过程中,发现裂隙,正好契合上为皇帝陛下,皇太后营建二佛的思想,进而雕刻二立佛。真实的原因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无言的洞窟知道他的过往。
 
而历史,留给我们的确实珍贵无比的文化遗产。这笔“财富”还需要始终如一的守护者。


窟守护神:师广耀和他的窟

水泉石窟内容如此丰富,如果没有佛教造像的知识,还真不太好看的懂。但是游客一点都不用担心。水泉石窟的“守护神”师广耀老先生会为你精彩讲解。

年逾七旬的师广耀只是当地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却利用农忙之余义务看窟四十余年。我和好友数次到访水泉石窟,不仅为窟而来,亦是为老先生而来。

2018年初冬,我和北京的好友同游河洛,专为一睹水泉石窟和老先生的讲解而来。经曲曲折折的乡间公路抵达水泉石窟时候,往昔破败不堪的窟前环境已整饬一新。石窟照旧铁栅栏紧缩,我依着窟门上所留的电话拨通师广耀老师的手机。还没等我表明来意,隔着手机一股热情便扑面而来,师老师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话干脆利落的说道“稍等一会,马上就来”。

不消片刻,老先生穿着他那标志性的服装——深蓝色的中山装飘然而至。我向此次专门寻访水泉石窟的好友天翔和都护介绍到,这就是享誉全国文保圈的水泉石窟“守护神”——师广耀老师。大家握手寒暄后,老师带着我们一行三人进窟参观。

到了洞窟,压根用不着我张口讲解。师老师滔滔不绝讲了半个小时,把石窟从内到外360度无死角的介绍一番。

“别看水泉石窟较小,但佛像造型可有不少是全国唯一的。”师广耀继续操着一口方言说道。洞内有400多个造像龛,1000多座造像,两尊高约6米的主佛左右站立,是十分少见的“二主佛并立”,堪称独一无二,还有“全国唯一的凤翼龛楣”等等。师老师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看完石窟,我们和师老师闲聊起来看窟的往事。师老师陷入深深的回忆:从1978年至今,除了干农活,其余时间他都在义务看护水泉石窟,并给来人讲解。“虽然俺是个农民,但是我知道水泉石窟跟龙门石窟一样,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贵财富。以前俺不懂,讲一会就结束了,后来我不断找各种资料,遇到专家来,跟着学,丰富自己的知识,大家也越来越喜欢听我讲解了。”

聊到义务看护的缘起。师老师沉默良久,抬起头,回忆道:曾经担任过水泉村村长的他,当时的石窟是村里的集体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的场所。后来他陪龙门石窟的专家来看窟,听说“石窟里很多造像是全国罕有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应该好好保护”。“一听专家这话,我就召集村民商量,一定要好好保护,不能让文物毁在咱手里了。”老师看着远方,喃喃自语,“那年俺31岁”,谁想到这一看护就是40多年的岁月。
 “水泉石窟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老师说道。

这话,我信。

陆陆续续又有不少附近的乡民或莫名而来的游客参观石窟,师广耀又忙碌起来,重复着他早已烂熟于心讲解词。正是由于他发自真心的热爱,我们可以看到他深情的讲解时,苍老的脸庞泛着红光,眼眸无比的明亮,语言不加任何修饰,通俗易懂,如同泉水甘甜凛冽,堪称最美的“石窟讲解员”。看着老师忙碌的背影,我们不便过多的打搅,挥一挥手,相视一笑,默默的离开了水泉石窟。
 
我和好友互相约定,下次还要再来水泉。再听一次他的讲解,再看一眼他的窟。
 
这就是一个朴实无华老百姓和他的窟的故事,平凡而质朴。水泉石窟也正是有了师广耀才变得更有温度。宗教之光与人性之光交相辉映,绽放在曾经的洛阳都城之外,盛开在龙门石窟的周围,熠熠生辉,如同星星一样,拱卫着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龙门石窟众多“卫星窟”之一的水泉石窟,虽然只是都城洛阳周边星罗棋布的石窟寺中的一处,规模不甚大,造像亦不多,但是时代较早,内容丰富。龛像艺术水平较高,且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是中原石窟群不可忽略的重要北魏石窟遗迹,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石窟寺在中原的兴起与发展,洛阳地区造像的史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刊载孤独星球杂志,2020年3月刊,欢迎购买鸭。


欢迎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