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货第十七⑪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虚空济 2023-07-03 发布于山东

  

孔夫子讲了一句话。玉帛,是代指礼物、礼品。玉,是指的玉器。帛,是指的针织类的所有的东西都称为帛。古代送东西,通常用玉帛来代指。比如说送布匹,一般会送五匹布,五匹布为一束,称为束帛。玉帛就是指送的贵重的物品都统称。

我们还听到过一句话,叫化干戈为玉帛。干,指的是防具。戈是指的武器。干戈代指武器、武力。而玉帛代表的是礼品、交好。所以化干戈为玉帛,告诉我们不要付诸于武力,要用两国交好的方式,用礼物交换的方式去和平的解决问题,这对大家对百姓都是有利的。所以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当我们想用武力、想用外力去解决问题,不如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彼此用交好的形式去送礼物。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啊,礼啊,难道仅仅是玉帛这么简单吗?我们说送玉帛是送礼,送礼它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孔夫子感叹说礼啊,礼啊,难道玉帛这种形式就是礼的全部了吗?我们再看下一句。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器当中不只是钟鼓,还有很多其他的乐器,礼品当中也不只是玉帛,还有很多其他的礼品和贵重的东西,所以这里的玉帛和钟鼓都是代指。一个是代指礼物,一个是代指乐器。这句话同样是感叹。乐啊,乐啊,难道只是钟鼓这些乐器吗?

同样,它不是表面的,不是形式上的,不是有了钟鼓这些乐器一个人就懂得乐。我们再来讲根本的东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到礼呢?我们心存敬意就会用到礼。比如说我们对一个人是尊敬的,我们就会以礼相待;比如说我们对一个人是傲慢的,甚至是瞧不起的,我们就不会去以礼相待。再比如说我们求人办事情,这个时候就会以礼相待。比如主动的去拜访对方,比如说主动的带礼品,但是这个并不是心里有敬意,只是我们自己有一定的目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选择了送礼的方式。所以孔夫子在感叹,到春秋这个时候礼已经失去他的本意了。其实礼的本身是敬,因为我敬重一个人,所以我对他表现出来的是有礼的,我送给他的礼物都是我自己在看对方有什么样的需求,我的礼物是为了表达我的敬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目的而选择了送礼,所以说徒有其形,只是最表面的功夫。我们再看乐根本是什么呢?我们去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用到乐呢?乐是以和为本。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三五个好友大家在一起很合得来,和谐的状态才会选择比如说去唱歌,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开心有人不开心,唱歌是进行不下去的。所以大家处在同一种和乐的状态,这个时候才能共同的去唱歌。

还有乐怎么表现和呢?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心情欢快,他就会选择欢快的音乐。一个人现在的心情很悲伤,他就会找一个悲伤的音乐,以合现在自己的心情。所以其实什么样的音乐都会有人去听,因为它合了不同人群的不同心性和不同的心情变化。所以乐需要遇知音,何为知音呢?他了解我,他理解我,彼此是相知的,这个时候自然会产生乐。

我们回头再来看礼和乐。礼是用来调解外界关系的,并且他是调解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状态。比如说礼,我们和比我们尊贵的人身份是不相同的,我内心很尊敬这个人,他是一个贵族或者他是一个长者,或者是一个智者有德行的人。我心里对他是尊敬的,所以用调节这种不同来表达内心的尊敬。如果我们不去表达,尊敬是在内心的,心里存着敬畏用出来的这种形式称之为礼。

比如说我对一个人很敬仰、很崇拜、很尊敬,我就会用我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如果你没有去表达,别人很难看到你内心的尊敬,就会产生很多误解。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吃了这种亏,比如说我明明对一个人很尊敬、很敬畏,但是我不懂得去表达, 不懂得用礼的形式去呈现出来,可能就遭到了某种误解。比如我明明是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的,我心里是有的,但是我不懂得用礼的形式去表达出来,所以可能导致错失了这样的机缘,错失了感情。

生活当中我们首先要讲内,内在你是要心存敬意的,这是礼之根本。可是有了敬意还不够,我们还要通过外在的礼的形式把他表达出来。比如说我们尊敬一个人,就可以去表达我们的尊敬,我们爱慕一个人就可以表达我们的爱慕。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尊敬,从礼又开始延伸出来礼节,延伸出来礼物、 礼品,所以这一切都是为了表达礼。进而在往回讲,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敬意。所以一开始为什么会有了礼呢,是因为人们懂得敬天爱人,人们懂得心存敬畏所以就延伸出来了礼。从礼又延伸出来礼物和礼节,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敬意和感受。

古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礼,有揖、跪、拜、叩这几种形式。比如说作揖、跪拜、叩头,这都是针对不同身份的人表达礼的不同形式。人们会讲,礼不就是分社会阶级吗?他是有层级的,在古代是这个样子的。比如说臣见君,比如说子见父,比如说见到长者,都是要各种礼仪的,但是这个并不是心存敬意,他是表达的形式。以前的臣叩拜君,是因为内心有敬畏之心,所以自然就产生了这种礼。可是后来礼崩乐坏了,内心没有敬意,而只是徒留了这种形式,所以虽然在那里跪拜作揖,但其实内心已经不是这样的想法,甚至在想着谋乱,甚至在想着违礼,所以它是一种缺失。

我们在《论语》当中经常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感叹,比如说参加禘灌之礼,没等礼结束孔夫子说不想再看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其形,而内在的礼已经开始丢失了。我们作为一个懂得修身的人,作为一个躬行君子就要懂得,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心存敬畏之心。比如说面对长者,面对我们的领导,面对父母,面对智者和有德行的人,包括面对处下位的人,智慧不如我们的人,甚至是年幼之人,我们都要懂得心存敬畏之心。一个人内心有了敬畏之心,自然处处是合礼的。

我们再来讲乐。礼是调节外界环境的,而乐是调节自己的心情和心态的。礼是用来调节不同,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而乐是要调节相同。比如说我们的心情,当下是愉悦的, 我们会找愉悦的音乐来和我们当下的心情相合;如果我们现在是忧伤的,我们喜欢找忧伤的音乐和我们现在相合;如果我们现在想出去旅行,我们会找一个喜欢旅行的人和我们组合;如果我们喜欢旅行,你找了一个不喜欢旅行的人,两个人就不合适,所以这个时候并不能体会我们开心和快乐的心情,不能让他很好的发挥。

古人想表达乐,用诗、词、歌、赋,比如大家有共同理想和志向的人在一起作词、作诗、吟唱、弹琴鼓瑟。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在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几个朋友比较有共鸣,比较聊得来,我们可能在一起谈理想,在一起谈人生,我们在一起聊文化,在一起聊修身,都是诗词歌赋的范畴。所以礼乐其实是分不开的,它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我们接触所有的人都需要用礼。不学习礼,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有了礼还要有乐,乐是用来愉悦自己的心情。

从这个思维,我们再来延伸, 不光是礼乐如此,我们延伸到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的。要懂得学会看事情的本质,而不只是看表面。比如说礼不是玉帛那么简单,只是送送礼物送一些玉帛就是真正的礼了吗?其实不是的。乐,也是一样的,不是有钟鼓这些乐器就是乐,这都是表象。

我们再看生活和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一个人坐在那里工作,难道他就一定是敬业的人吗?难道他心里想的就一定是工作吗?不一定的,我们要去看他做事情的结果,要看他心里是否真的在尊敬这份工作,是否敬畏这件事情。如果他不是在敬畏这件事情,只是呈现出来在努力工作的样子,这个就是假象表面的。再比如说一个学生学习,他坐在那里看似很认真的样子,难道他的心思就一定在学习上吗?其实不一定的,我们还要懂得去观察,他内心是否真的喜欢学习,他内心对学习是否真的心存敬畏,我们要去看结果的。再比如说在感情上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对你关怀备至,就一定内心真的爱你吗?不一定,有的人可能有他自己的目的,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所以我们还要去懂得观察,他内在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是心存爱慕的,真的为你好,还是有他巧言令色,鲜矣仁的部分。

整个我们从这句话当中延伸的思维告诉我们,不要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我们永远要懂得去查看内心更深刻的东西,也就是其本质。这里有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我们要懂得先要求自己,先去修正自己,不要让自己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去看看我对他人是否心存敬畏,我对我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是心存敬畏的。如果是心存敬畏的,我们的态度一定是合礼的,行为一定是合礼的。但反之则不然,行为看似是合理的,但未必心存恭敬,所以看看我们自己内外表里是否如一。第二个角度,就是要懂得去观察他人,看看他人表里是否是如一,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活的通达,不会总是被人欺骗,而看不清事实的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