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部编新高考版)板块5

 中小学知识学堂 2023-07-03 发布于云南

课时45 精准分析文意

 ——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12)设误选项

设误角度

提问方式

命题特点

2022

新高考Ⅰ卷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曲解文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④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

全国

甲卷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关键实词

解释有误

2021

新高考Ⅰ卷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中生有

全国

乙卷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因果失当

2020

全国

Ⅰ卷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用错对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知识图要

活动一 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

精准分析文意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因此,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始用杨炎议,命黜陟使与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贞元三年,时关东防秋兵大集,国用不充。李泌奏:自变两税法以来,藩镇、州、县多违法聚敛。继以朱之乱,争榷率、征罚以为军资,点募自防。既平,自惧违法,匿不敢言。请遣使以诏旨赦其罪,但令革正,自非于法应留使、留州之外,悉输京师。其官典逋负,可征者征之,难征者释之,以示宽大。敢有隐没者,重设告赏之科而罪之。上喜曰:卿策甚长,然立法太宽,恐所得无几。对曰:兹事臣固熟思之,宽则获多而速,急则获少而迟。盖以宽则人喜于免罪而乐输,急则竞为蔽匿,非推鞫不能得其实,财不足济今日之急,而皆入于奸吏矣。上曰:善。以度支员外郎元友直为河南、江、淮南勾勘两税钱帛使。四年春正月庚戌朔,赦天下,诏两税等第,自今三年一定。二月,元友直运淮南钱帛二十万至长安,李泌悉输之大盈库。然上犹数有宣索,仍敕诸道勿令宰相知。泌闻之,惆怅而不敢言。秋九月,元友直勾检诸道税外物,悉输户部,遂为定制。岁于税外输百余万缗、斛,民不堪命。诸道多自诉于上,上意寤,诏:今年已入在官者,输京师;未入者,悉以与民;明年以后,悉免之。于是东南之民复安其业。

臣光曰:王者以天下为家,天下之利皆其有也。阜天下之财以养天下之民,已必豫焉;或乃更为私藏,此匹夫之鄙志也。古人有言:贫不学俭。夫多财者,奢欲之所自来也。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丰其私财,财丰则欲滋矣。财不称欲,能无求乎?是犹启其门而禁其出也。虽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赋役制,征收赋税的部门各自随意增加课税,设立各类税收名目;贫困家庭难以承受苛捐杂税,纷纷逃徙。

B.在国家供养防秋兵经费不足时,李泌建议采取宽大之策,让地方官员在保留合法的数目后,将其余非法聚集的钱财全部上交。

C.李泌将从淮南地区所得钱帛全部送入大盈库,但唐德宗仍屡次向地方索取财物,且不让宰相知道;李泌听说此事后心里很懊恼。

D.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论,君主不应该将天下的财物据为私有,批评了唐德宗贪财无度且大肆聚敛的短视行为。

答案 A

解析 唐朝初期错。由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可知,课税繁重、百姓逃徙并非在唐朝初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泌认为,官员违法敛财的原因在于实施两税法和朱泚之乱,解决办法是赦免其罪并令其将财物全部上交给朝廷。

B.皇上认为,李泌解决国家经费短缺的策略具有长远的眼光,虽然有些顾虑,但还是给予肯定并且采纳、实施。

C.李泌将各地上缴的税收全部上交到皇家私人库房,使国家财产成为皇家的私产,助长了皇上的贪欲。

D.皇上每年在税制外加收财物,使百姓不堪重负,在各地官员进言后皇上醒悟悔政,使百姓安于本业。

答案 A

解析 全部上交给朝廷错。原文是自非于法应留使、留州之外,悉输京师,即除了按照规定应当留给诸使、留给州府的钱粮以外,其余的上交给朝廷。

参考译文

唐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皇帝开始采纳杨炎的建议,命令黜陟使与刺史估量百姓家里的人口和财产,以此将百姓划分等级,实行两税法。原来征收的所有新旧名目的赋税,全都废除;在两税之外随意收取一点钱财的,都按照违犯法令论罪。唐朝初期,征收赋税的办法称作租庸调,有田土便要交租,有人丁便要服庸,有户口便要纳调。玄宗当政末期,户籍逐渐遭到破坏,大多已经与实际不符。到了至德年间,战事四起,到处征收赋敛,再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征收部门各自随意增加课税,巧立名目,新老名目相互重复,毫无限度。富足人家人丁多,都做官、当僧人得以免除赋税徭役;而贫困人家人丁多,没有躲藏的办法。百姓每十天输赋或每个月送税,经受不了如此困窘,大都逃亡流徙成为浮户,那些留下来的本地百姓,不足百分之四五。至此,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首先计算州县每年所需费用和上交朝廷的数额,并以此数额向百姓征税,通过对支出的估量来制定收税的数额。无论主户、客户,都按现在的居地制定簿册;无论丁男、中男,都按贫富状况划分等级。定居百姓的赋税,在秋天和夏天两次征收。那些租、庸、调以及杂徭等全都省去。唐德宗贞元三年,当时关东地区的防秋兵大量集结,国家的用度不够充足。李泌上奏说:自从改行两税法以来,藩镇、州、县往往违背法令,聚敛钱财。接着发生了朱作乱,地方官争相收取商品专卖税、征收各种名目的罚款以作为军费,招募兵丁用来自我防御。朱之乱被平定后,地方官因违犯法令而感到畏惧,故隐瞒实情而不敢讲出来。请陛下派遣使者颁布诏旨,赦免他们的罪过,只让他们改正以往的做法,除了按照规定应当留给诸使、留给州府的钱粮以外,其余的一律全都输送到京城。各地方官要处理好拖欠的赋税,对能够征缴的要征缴上来,对难以征缴的可以免除征缴,以显示宽大。对于胆敢隐瞒实情的人,要重新颁布奖赏告发者的法令,以便惩处他们。德宗高兴地说:你的计策很好,但是采用的办法过于宽大,恐怕朝廷能够得到的赋税就没有多少了。李泌回答说:这件事情我本来就仔细考虑过,实行宽大的办法,能够得到的数量多而时间短;实行严厉的办法,能够得到的数量少而时间长。这大概是实行宽大的办法,人们就会为免除惩处而乐于交纳赋税;实行严厉的办法,人们就会争相隐藏财物,不经过审讯便不能够查出实情,所收的钱财不能够对国家的急用有所补益,反而都流入奸吏手中了。德宗说:讲得好!德宗任命度支员外郎元友直为河南、江、淮南勾勘两税钱帛使。唐德宗贞元四年春正月初一,德宗大赦天下,颁布诏书,命令征收两税,从现在开始,三年确定一次等级次第。二月,元友直运送了淮南地区的二十万钱和丝织品来到长安,李泌将这些财物全部输送进大盈库(天子的私人仓库)。然而唐德宗仍然多次下旨向地方官府索取财物,并且向各个地方下发诏书且不许让宰相知道。李泌听说了此事,心里懊恼却不敢发表意见。唐德宗贞元四年秋九月,元友直考核检查各道在税制之外加征的财物,并将这些财物都输入户部,这种做法成为定制。每年各地在税制之外加收一百多万缗钱、一百多万斛粮食,百姓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来自各道的许多人都亲自向皇帝诉说这些弊端,德宗醒悟了,下诏书:今年已经被官府征收的赋税,都输送到京城;还没有入官府的赋税,一律还给民众;明年以后,一律免除税制之外加收的赋税。于是,东南地区的百姓才又安于自己的本业。

史臣司马光评论:帝王将天下作为自己的家,天下的所有财物都为他所有。让天下的财物丰盛并用来滋养天下的百姓,这一定是君王的乐趣所在;有些君主将天下的财物据为自己的私财,这是俗人才有的短浅志向。古人说:穷人不必学习节俭。如果人拥有的钱财多了,追求奢侈生活的欲望也自动生长起来了。李泌想满足唐德宗的欲望,采取办法扩充了德宗个人的财富,财物丰盛起来了,德宗贪恋的欲望也滋生了。他拥有的私财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他能够不再去寻求更多的财富吗?这就如同打开了他的大门却禁止他从这道门出来。虽然唐德宗的行为多有不端,但这也是李泌用来辅佐唐德宗的方法并非正道的缘故啊!

 

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

整体快速阅读,扫清文中障碍,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总观总览。对于纪事本末和史传类文章,须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含官职、地点、时间、过程等),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出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了解文章思路、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力求对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做到心中有数,概括出传主的品质,做到知人明事。

2审清题干,明确锁定区域

审清题干对作答试题至关重要,弄清题干须注意以下几点:看清题干要求是选不正确还是正确项;各选项中涉及的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信息叙述的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范围为整篇选文还是某一片段。文意理解题的四个选项,多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通常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按文章叙述的先后顺序来锁定区域。

3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

在理解与分析选文内容的过程中,先读选项,然后将选项中的每句话在锁定的原文区域中一一比对。要特别注意难懂字词的理解,还要注意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看是否存在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错误。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分析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4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

做出初步判断后,考生应回看题目和内容,检查判断是否有误;再从文章内容的整体上排除错误选项,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正确作答。

活动二 用好读细比'’”的比对答题方法

在答选择题三步骤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三步了。选项内容多是命题人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反复推敲,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比对法主要是从关键词语、人物、时间、地点、添加内容、句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对。

()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方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

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1.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2.选项:(2020年全国卷第12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原文: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金人前来归顺”错。“金人来归燕”的意思不是“金人前来归顺”,而是“金人来归还燕地”。“归”是“归还”之意,不能理解为“归顺”。选项属于曲解文意。

()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

比对方法

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3.选项:(2021年新高考卷第12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原文: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指祖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选项中“尽力支持”中的“尽力”错。原文是说司马睿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4.选项:(2019年全国卷第12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原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选项中“他深表不满”于文无据。原文是说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因原文有“吴起惧得罪”,极易让人误认为“深表不满”是对的。

()比对人物行为,看是否张冠李戴,误解形象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5.选项:(2020年全国卷第12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原文: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根据原文可知,苏轼只是向朝廷请求免供米,真正“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的是朝廷,对象有误。另外,“同时”有误,“减免……”“集贮……”这些举措原文都曾提及,而原文所写的是“明年春”,可知苏轼这些举措不是同时进行的。

6.选项:(2018年全国卷第12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原文的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选项将发生在天水郡的事说成发生在蜀地了,属于张冠李戴。

()比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颠倒

命题方式

在选项中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与原文进行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防止地点错误

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7.选项:(2019年全国卷第12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原文:(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两处错误。一是时间有误,“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是在“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之前;二是强加因果,从“居顷之”来看,“拜……太傅”与“上因感……鬼神之本”没有鲜明的因果关系。

8.选项:黎士弘治民有术,注重民生。他在玉山县建立学校,并招集流亡百姓,开垦田地以恢复旧业,也注重让民众休养生息。

原文:(黎士弘)署玉山县事,立学建治,招集流亡,垦田定赋,民复旧业。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节选自《清史稿·黎士弘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根据原文可知,“与民休息”是黎士弘“改授永新知县”后做的事,并非在玉山县任上。

()比对事件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失当

命题方式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多种原因,故意漏说其中一个

比对方法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比对原文相关句子,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9.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原文说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有“炀帝无道”与“臣不尽忠”两个原因,而选项只说其中一个,属于一果多因,只说一因。

10.选项:(2020年新高考卷第12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原文: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误。根据原文“母以哭子死”可知,左光斗的母亲是因为痛哭儿子而死,而不是“被迫害致死”。选项因果失当。

对点练案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唐代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

(3)鸿雁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文化内涵丰富。“鸿雁”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二、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除芜湖知县。献皇后梓宫南,所过繁费不赀。永明垩江岸佛舍为殿,供器饰箔金,财用大省。寻擢南京刑科给事中。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已,又劾兵部尚书张瓒黩货误国,又劾大学士严嵩及子世蕃贪污状。已,又劾兵部尚书戴金为御史巡盐时,增余盐羡银,阻坏边计。疏虽不尽行,中外惮之。出为江西参议。累迁云南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伊王典恣横,永明发其恶,后竟伏辜。四十年迁刑部右侍郎。未上,改吏部,进左。寻拜刑部尚书。居数月,改左都御史。条上饬厉抚按六事。御史黄廷聘按浙归,道湘潭,慢知县陈安。安发其装,得所携金银货币。廷聘皇恐谢,乃还之。永明闻,劾罢廷聘。浙江参政刘应箕先为廷聘论罢,见廷聘败,摭其阴事自辨。永明恶之,劾应箕,亦斥。故事,京官考满,自翰林外皆报名都察院,修庭谒礼。后吏部郎恃权,张濂废报名,陆光祖废庭谒。永明榜令遵故事,列仪节奏闻,诏诸司遵守。郎中罗良当考满,先诣永明邸,约免报名庭谒乃过院。永明怒,疏言:此礼行百年,非臣所能损益。良轻薄无状,当罢。又卿贰大臣考满,诣吏部与堂官相见讫,即诣四司门揖,司官辄南面答揖,亦非礼,当改正。良疏辨,夺俸。诏礼部会礼科议之,奏言:永明议是。自今吏部郎其承旧制,九卿翰林官揖四司,当罢。诏可。永明素清谨,掌宪在严嵩罢后,以整饬纲维为己任。会给事中魏时亮劾,永明力求去,诏许驰驿归。明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选自《明史·张永明传》,有删改)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永明精打细算,节俭开支。任职于芜湖期间,献皇后的棺椁路过芜湖,他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金箔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

B.张永明恪尽职守,不畏强权。任职南京给事中期间,他接连弹劾山西总督樊继祖、兵部尚书张瓒、大学士严嵩及其儿子严世蕃等人,奏疏虽不尽行,但朝廷内外都很害怕他。

C.张永明坚守正道,处事公允。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曾被黄廷聘检举而免官,后来见黄廷聘被免官,便搜集黄廷聘的罪行为自己辩护。张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刘应箕,将他免官。

D.张永明为官清廉,小心谨慎。张永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来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张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

答案 C

解析 搜集黄廷聘的罪行错。的意思是私事,应是搜集黄廷聘的私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永明做南京刑科给事中时,敌寇入侵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及巡抚史道、陈讲等人不能抵挡,张永明指控他们的罪行。

B.张永明担任右副都御史时,巡抚河南,发现伊王典楧放任专横,张永明于是揭发他的恶行,伊王后来终于认罪伏法。

C.张永明担任左都御史时,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轻慢知县陈安并私藏金银钱财,张永明知道后弹劾罢免了黄廷聘。

D.张永明坚守惯例,及时纠错,他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制定报名、谒见的礼节上奏给皇上,皇上诏令各部要严格遵守。

答案 A

解析 A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寇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陈讲等不能御,永明偕同官论其罪可知,应是永明与同僚

参考译文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任芜湖知县。献皇后棺椁南运合葬,经过的地方费用繁重。永明用石灰粉刷江边的寺庙作为供奉棺椁的场所,供奉的器具仅用金箔装饰,使费用大为节省。不久提升为南京刑科给事中。敌寇入侵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及巡抚史道、陈讲等人不能抵挡,永明与同僚指控他们的罪行。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张瓒贪财误国,又弹劾大学士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的贪污行为。不久,又弹劾兵部尚书戴金在任巡盐御史时,增加多余盐两的耗银,破坏边防大计。所上奏疏虽未全部施行,朝廷内外都畏惧他。出任江西布政参议。多次升迁至云南按察副使,山西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的职务巡抚河南。伊王典放任专横,永明揭发他的恶行,伊王后来终于伏法。嘉靖四十年升任刑部右侍郎。尚未赴任,改为吏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不久又拜官刑部尚书。在任几个月,改任左都御史。奏陈督察各地抚按官员的六条措施。御史黄廷聘巡按浙江回京,途经湘潭,轻慢知县陈安。陈安打开他的行李,发现了他所携带的金银钱财。黄廷聘惊慌地向他请罪,陈安便将财物还给了他。永明听说了此事,弹劾并罢免了黄廷聘。浙江布政司参政刘应箕原先遭黄廷聘检举而免官,现在看到黄廷聘失败,便搜集黄廷聘的私事为自己辩护。永明厌恶他的为人,弹劾应箕,也将他免官。按照惯例,在京的官员任满考核,除翰林官员外都到都察院报名,并在都察院行谒见之礼。后来吏部郎官倚仗权势,张濂废除了报名,陆光祖废除了谒见之礼。张永明张榜命令遵守旧制,并制定报名、谒见的礼节上奏皇上,皇上诏令各部严格遵守。吏部郎中罗良任满考核时,先到永明家拜见,请求免去报名和谒见礼再到都察院去。永明很生气,上疏说:这个礼仪已经实行了百年,不是臣下能够随意增减的。罗良轻薄无礼,应当罢免。又卿贰大臣任满考核,到吏部与尚书等见面完毕,即往吏部各司作揖行礼,各司官员都站在门口南向作揖回礼,这也不符合礼仪,应当改正。罗良上疏分辩,被罚扣俸禄。皇帝诏令礼部会同礼科评议此事,礼部上奏说:张永明所奏正确。今后吏部郎官应遵守旧制,九卿及翰林官员对吏部各司行礼之事,则应当免去。皇上下诏允准。永明一向清廉谨慎,在严嵩罢官以后任都御史,以整顿纲纪为己任。后因给事中魏时亮弹劾他,永明于是竭力请求辞职,皇上准许他乘坐公家驿车返乡。第二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庄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薛玄等,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及椒竹诸税,又上便民二十馀事,朝廷皆从之。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真除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三年,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朝廷大举伐宋,遣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请曰兵火之馀,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选自《元史·传》,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当天先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等,虚心向他们求教理政的方法。

B.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期间,他从百姓利益出发,在发生蝗灾时,冒着获罪的危险,先让百姓去收割庄稼;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反对征收酒税。

C.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建立孔子庙,修建比干墓,让百姓祭拜,这才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

D.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陈祐抓捕他时他逃到大宋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被陈祐发现后在市集上被击杀。

答案 C

解析 C项以偏概全,稳定了社会秩序的原因还有申明法令”“请于朝著于祀典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祐受封为河南西路总管期间,做官清廉谨慎;任卫辉路总管时,在号称难于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注重教化百姓,深得百姓爱戴。

B.陈祐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愤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因而为朝廷所用,父母也受到恩赐。

C.陈祐为官,无论是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还是释放温、台两地被俘虏的百姓,总是把百姓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谋福利。

D.陈祐查核台州百姓的田地,回来时在新昌遇上强盗且被杀害;百姓请求把他留下葬在会稽,没能成功。

答案 B

解析 B项时间有误。陈的父母受到恩赐,并非他为朝廷所用之时,而是他被穆王征召为属官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祐成才与个人好学、母亲支持有关。陈祐从小好学,因家贫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史。

B.陈祐治政有方略。他曾上书世祖,言明创立太平盛世,应抓住根本要务,比如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

C.陈祐在山东百姓中影响力很大。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签军,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祐来了,认为他一定没有私心,都出来应征。

D.陈祐体恤百姓。他调任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路刚刚归顺,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几千人,陈祐将他们全部释放使其归家,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

答案 D

解析 不料自己在路途中被强盗杀害系任意嫁接。

参考译文

,字庆甫,赵州宁晋人。陈自幼好学,家中贫困,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长大后就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属官,穆王府暂任陈为王府的尚书,赏赐给他父母十铤银子、一套锦衣。穆王被分封在陕、洛地区后,上表推荐陈担任河南府总管。陈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等人,向他们求教理政的方法,他奏请免去数百家征西服役及椒竹等赋税,又上奏二十多件有利于百姓的事,朝廷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朝廷)正式任命陈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朝廷财政紧张)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任八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清廉)。至元二年,()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朝廷责令地方捕蝗最为急切。陈率领壮丁几万人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虽然蝗虫很多,但谷物已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既省力又有所得。有人认为他的行事涉嫌独断专行,不认可。陈因为救百姓而获罪,我也甘心。立即告诉壮丁让他们离开(回家去收割庄稼),两州的百姓都依靠他(存活下来)。至元三年,朝廷授予陈卫辉路总管一职。卫辉路位于四方要道,号称难以治理之地。陈(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建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将其)写进祭祀制度中。等到他离任,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上书世祖,言明创立太平盛世的根本有三条: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举荐人才应慎重。虽然这些事情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签军(金元间凡遇战事,签发所有汉人丁壮当兵,谓之签军)。山东百姓多逃走隐匿,听说陈来了,都说: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于是(这些百姓)都出来了,任务按期完成。至元十三年,陈被授予南京总管的职位,兼任开封府尹。官吏大多惊慌失措,陈于是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若你们以前为盗贼,而今为颜回,我就把你们当颜回对待;若以前为颜回,而今为盗贼,我就把你们当盗贼对待。于是这些官吏知道约束言行,不敢违法。许、蔡一带有大盗聚众劫掠,陈追捕得很紧,这个大盗逃入大宋境内。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使夏贵路过汴梁,陈(看到)喝令他下马,在集市上将他击杀,百姓安定。至元十四年,()调任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路刚刚归顺,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几千人,陈将他们全部争取过来并放其归家。不久,行省对百姓和商人征收酒税,陈奏请说战争之后,对遭受战争损害的百姓,应宽容体恤。但这意见没有被朝廷采纳。朝廷派他去查核台州的民田。等返回新昌时,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仓促间他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被追封为河南郡公,谥号忠定。父老乡亲请求就地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设立祠堂祭祀他。

三、综合训练

(2022·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答案 C

解析 造次指匆忙、仓促,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条件,故应在少文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指皇上,是下文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的主语,故应在前断开,排除B项。故选C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答案 B

解析 结合原文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可知,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稍微。,振奋。差强人意在文中指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

答案 D

解析 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错。根据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可知,吴汉将田宅全都分给了兄弟和外家,并不是送给了故旧部属。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他的。”

(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面,将士的供给都不充足,为什么多买田宅呢!”

解析 (1)数:多次。勇鸷:勇敢凶猛。鲜:少。及:比得上。补出后省略词的指代内容。(2)让:责备。之:他们,指吴汉的妻子儿女。军师:同义复词,均指军队。不足:衣、食等供应不充足。何……乎:固定结构,为什么……呢?

11.《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答案)(1)刚毅: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脱险。

(2)木讷: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

解析 首先,弄清刚毅(刚强有毅力)木讷(为人质朴,不善于说话)的意思;其次,分别找出表现刚毅”“木讷事件的句子加以概括。结合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可知,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脱险。这体现了他的刚毅。结合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可知,吴汉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而且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这体现了他的木讷。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担任使者,拿着符节出使,降服河北,有人跟他说:吴子颜是奇士,您可以和他共商大事。吴汉为人质朴仁厚,少有文采,匆忙之际便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邓禹和众将领多次推举他,(皇上)多次召见他,之后他殷勤诚挚不离官府,皇上也因为他是南阳人而逐渐亲近他。皇上已经攻克了邯郸,斩杀了王郎,头天晚上召见邓禹,晚上(和邓禹)说:我打算向北征发幽州精锐骑兵,众将领中谁可以派遣呢?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他的。皇上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吴汉和苏茂、周建交战,吴汉亲自穿上盔甲拿着戟,命令众将士说:听到击鼓声都大声呼喊一起前进,后到的人斩首。于是击鼓进攻,大败敌军。(吴汉)向北攻打清河长垣和平原五里的贼军,把他们都平定了。

吴汉征伐蜀地,分别在水南和水北扎营,北边的军营战事不顺利,于是带领军队衔枚去水南边的军营会合,大败公孙述。吴汉的军队守在成都,公孙述的将领延岑派遣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的后面,偷袭打败了吴汉,吴汉掉入水中,抓着马尾才得以上岸。吴汉性情忠诚宽厚,忠诚地侍奉皇上,从最开始跟着皇上征战,常在(皇上)身边,皇上没有安寝,他便侧身屏住气息(小心地陪伴),皇上安寝以后他才退出去。兵器不锋利,军营不充实,吴汉常常自己修理调整弓戟,视察兵卒战马,激励振奋官兵。皇上时常派人去看吴汉在做什么,回来报告的人说(吴汉)正在修理作战进攻的武器,皇上常常说:吴公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威严庄重得好像一个国家。封吴汉做广平侯。吴汉曾经出兵征战,妻子儿女在后方置买了田产。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在外面,将士的供给都不充足,为什么多买田宅呢!于是把田宅全分给了兄弟和外家。吴汉的爵位俸禄赏赐最为尊贵显要,然而()只修葺内宅,不盖高屋瓦第。他的夫人先他去世,只是埋葬在一个小的坟墓,没有设祠堂(供奉),恭敬节俭到这种地步。(吴汉)病重,皇上亲自前来,问他想说什么。()回答说:我愚笨,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千万不要宽恕我的过错罢了。(吴汉)因病而亡,(官员)上奏给他定谥号时说:官员们商议应该为'(皇上)下诏特意赐予()谥号为忠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