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石马垭村志(前言+后记)

 启书有益 2023-07-03 发布于四川











启书有益,给你好看

前言

故乡的风,都是甜的。

记忆中的故乡,百十年时光散漫,百十年风水如故,人民祥和、往来种作、农事兴盛、炊烟袅袅。亲邻友善,熟悉无比,相互往来,鲜有罅隙。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进步,思想逐渐解放,乡民逐渐搬离,或外出工作,或外出定居,逐渐分散。逐渐凋敝的农村,无法满足日益滋长的经济需求。故乡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淡,记忆越来越浅。

但无论如何,故乡始终是故乡。在外渐久,始终难离故乡的牵系,始终持有故乡的印象。如果不随时念及故乡,不经常思顾故乡,不偶尔返回故乡,多年以后,随着长辈的逐渐消失,记忆的逐渐消退,我们的内心,一定会滋生故乡渐远的惊恐,我们的后辈,一定会滋生出不知身从何来的惶惑。因此,留住记忆,十分重要。

南充市金宝镇石马垭村是我们的故乡,这里的山山水水,浸染着祖祖辈辈奋进生活的痕迹。石马垭村,幅员石马垭、九间房、窑湾楼、赵家坝、碑子沟、中房楼、羊子坪、山后头、董家沟、嘴上、大平山、土地沟、牛息沟、底下沟等共计逾十方山水,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不必说从古到今源远流长的人文遗迹,也不必说钟灵毓秀奇险俊朗的灿烂风物,更不必说天蓝地绿水清风柔的优美生态,单看石马垭儿女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即能令人心旌荡漾、胸怀激荡。

新中国成立前,为打破黑暗藩篱,在这片土地上,石马垭儿女用血与火谱写了一首首气势恢宏的壮丽诗篇。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社会主义,他们又用血和汗绘就了一幅幅求索进步的壮美画卷。特别是近年来,石马垭儿女不甘落后,抢抓机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发展态势蒸蒸日上,为全村蓄势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石马垭村全体人民成长进步的足迹,应当载入史册。

2023芒种夏至之间(615日),时任石马垭村党支部书记赵海兵(又名赵宏川)来电,提出为响应上级要求,需编撰石马垭村志,委托我具体落实。

编撰村志,我蓄谋已久。源于当年在石马垭赵氏祠堂小学就读时,启蒙老师赵启丕先生多次提及,曾经写过一份《石马垭村史报告》,足足三十多页,先后在七宝寺、金宝等地学校讲学,反响如潮,后被人索取未还,未留原稿,遗失无踪,殊为憾事。

如今赵启丕先生已经八十高龄,思维迟缓、行动不便。想要先生亲自执笔撰写书稿,已然不能。我素来谋求实现先生夙愿,让石马垭的人文历史得以记录并流传。2011年,受先生及家族委托,编撰《石马垭赵氏家谱》,足足二十万字,收集整理了诸多村史资料。如今赵海兵书记作为家乡父母官提出请求,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夙愿所依,更是机遇所迫,我不能推辞,慨然应允。

撰写村志,需要大量数据、大量调查、大量考证,但苦于目前手中皆无,且因工作性质,时间紧迫。唯独依靠联络、记忆、采访等,达成写作。至于历史中的过经过脉、详细情况,已经无法考证,但又无法随意杜撰,适宜尽量表述清楚,为后来着留下线索。收集到的文物史料、艺文作品等,均为据实。由此,鉴于其中内容,能详则详,不明则减,不编不造,力求有凭有据。

此版《石马垭村志》,共设第一章建制地理、第二章人口结构、第三章文物古迹、第四章农村经济、第五章基层组织、第六章社会事业、第七章收入消费、第八章民俗风气、第九章人物故事、第十章艺文收摘,各章下列二节至七节,并有前言和后记,基本上涵盖方方面面。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全面客观地记述了我石马垭儿女的发展轨迹。既有宏观鸟瞰,一族概况,尽收眼底;又有微观透视,沧桑变化,了然志中。一卷在手,犹如全村在胸。可以之为镜,观兴废盛衰,知是非得失;可以之为师,览家乡全貌,晓发展艰辛。集古今为一卷、揽兴废于须臾,是村情资料之总汇,对我村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必将起到很好的存史、资治、教化作用。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得弥足珍贵,必将激励石马垭儿女更加热爱家乡,并以史为鉴,立志建树,开创未来!

修志之意,旨在告慰前人,激励当代,启迪后世,造福桑梓。此版《石马垭村志》,既是一代一方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世一地盛衰的实录,更是求训致用、彰往昭来的存史之章。

诚望石马垭全体亲友以志为鉴,励精图治,催发家乡繁荣昌盛!

202371日)

后记

72日深夜,当我写完《石马垭村志》初稿合上笔记本电脑时,一阵剧烈的头痛袭来,那是大脑高速运转两日后后提出的反对意见。同时也滋生出一阵快意,我居然创造了自己的写作纪录:两天时间写完一部新书,11万字、200页、2100多自然段!

上一次创造的写作速度,是我在2019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所撰写的南充西区革命历史题材纪实小说《风云石马垭1933》,15天时间,原创11万字。没有任何的一次写作,能够做到如此的酣畅淋漓、顺意舒爽。

情感,是写作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坚实的基础。严格意义说来,《石马垭村志》是我独立创作的第十本书,也是第二本关于家乡的书。之所以能够创造这样的纪录。极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家乡那种执着而又复杂的情感。

石马垭村是红色革命老区,这里有讲不完的故事。此次写作《石马垭村志》过程中,简直就是思如泉涌。家乡几十年的历史,一幕幕清晰呈现在眼前、展现在指端、流露在文字表达上。

经济不断进步、社会奋勇向前,位于农村的家乡,已经渐行渐远。忘记身从何来,就是对祖先的离弃,就是对故土的被判,就是对自我的放纵。我们撰写村史,就是为了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留住时光。

此版《石马垭村志》,篇章繁列,内容详实,开具本村史载之先河,可谓前无古人。书中的内容,全部有根有据且有用,规避了既往部分村志的繁杂堆砌、语言啰嗦、鲜物可取的固有弊端。我深信,在石马垭村的文化历史上,这本书一定有其独到的价值。

书中的所有航拍图,全部来着嘉陵区委宣传部梁馨同志;第八章民俗风气第七节方言俚语之实用方言举例,全部来自嘉陵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精神文明办主任卫思羽同志;第十章艺文收摘之第二节曲艺展示相关内容,全部来自高坪区航空港艺术团负责人已经76岁高龄的冯之俊先生;书中相关细微末节,则全部来自于金宝石马垭赵氏家族群相关成员的群策群力。大家均无分毫报酬而十分热心热情,在此一并致谢。

在此书撰写之前,我采访了不少长辈、乡友。他们虽然也对家乡充满感情,聊到相关事项也踊跃发言、提供线索,但谈及具体经过和内容,却是语焉不详,着实让人着急。通过撰写系列书籍,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地方,一定要有文化人,一定要有热心人,才能把本土传统文化纪录下来、传承下去。不至于让其任意湮灭在历史风尘中。我不能算是文化人,只能充其量算是一个读书人。能够有这样的开头,也算是跨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后来者再从事类似事业,不至于如我一样捉襟见肘,左右为难。

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阅历不丰,村志挂万漏一之处在所难免,不能尽善尽美。中遗漏错讹之处,请百忙中能来信、来电告知。我将及时在底稿上再次增补,以供后世备查可考。当下已开先河,后续必将轻易。深切希望,有后来者能够继续修志,使其传承延续。

村志已初成,一事遂了。抚卷观之,则感念列祖列宗开疆拓土之卓著功勋,热泪盈眶,豪情满怀;开卷阅之,则顿悟故土文化穿越时空之无穷力量,反复思索,茅塞顿开。深深震撼之余,不复为身从何来而惶惑。凡我石马垭村人,皆为历史之开创者、书写者,古往今来,生生不息。正当中华民族在复兴征途上奋进之时,作为石马垭村后代子孙,我辈当奋力进取,大展作为,加强沟通,精诚团结;继续将石马垭村的宗功祖德发扬光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家乡的兴旺发达而不断努力!

愿我石马垭村全体乡友,永远和睦相处,吉则庆之,丧则悼之,长则敬之,幼则爱之,贫则援之,弱则扶之,同扬先之德,共布盛名于世。

自愧德薄,斗胆后记,抛砖引玉,且待来者。

202372日深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