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怎么启蒙?跟着高考语文走准没错,这就是考试范围!

 风雨过后是阳光 2023-07-03 发布于广西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高考离自己孩子还远,所以不太关心,但鱼sir想说,中考是分流,高考才是终极选拔。

另外,语文这类需要长时间积累沉淀的学科,在进行教育规划时,从高考出发,最不容易出错。

今天,我们就通过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浅聊一下,孩子的语文,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

1.把教材先学透,再紧扣教材进行拓展

语文究竟考什么,每年都有人押题,但押中的寥寥无几,因为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考题的素材浩瀚如海。

这也让很多家长无比焦虑,不知语文从何下手。

尤其涉及到阅读方向的,这么多书,根本不知道让孩子读什么。

文章图片1

我们跟着高考来。

分析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多位教育专家有一个共同发现:试题材料或命题方向和教材高度关联。

比如鲁迅、沈从文的作品、《红楼梦》等教材里的重点内容,在试题中会有各种体现。

新课标Ⅱ卷的文学类文本,选用的就是沈从文的《社戏》,但学生不会太陌生,因为初中教材里学过鲁迅的《社戏》。

文章图片2

新课标Ⅱ卷·语文

还有新课标Ⅱ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选了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是初中推荐的整本书阅读篇目。

我们会发现,选篇和教材会在各种纬度上产生关联。

那么我们在做语文学习规划时,具体如何实现这种关联?

不知道家长还记不记得鱼sir之前的小学阅读规划,里面提到一个阅读顺序:

文章图片3

比如非常受家长圈欢迎的《绘本课堂》里头的《年级阅读》就是这类性质的读本。

文章图片4

所以,家长可以从关联阅读开始入手。

市面上除了《年级阅读》,基于教材的拓展类阅读产品很多。

除了大阅读,语文其他模块的学习也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就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紧扣教材去进行拓展。

越早开始这么干越好。

反之,脱离教材,天马行空,或者脱离教材,海量刷题,都不太行得通。

2.思辨阅读与表达

这一点,很多家长应该都有所耳闻了。

它有多重要呢?属于语文课程结构中的必修部分,学分仅次于阅读和写作:

文章图片5

所以,这一块肯定会年年考,变着花样考。

比如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

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

试题试图引导学生,在信息过剩时代,要思辨性地接收信息,而不是来者不拒。

同样来自新课标I卷,两则文言文素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也非常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

两篇都在讲赏罚,但一个法家立场,一个儒家立场,彼此有观点交锋,有学生在做题时,觉得自己仿佛在听古代哲学家辩论。

文章图片6

如何培养思辨能力,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导孩子多参与新闻的讨论,可以参考鱼sir之前的文《媒介素养培养》。

3.传统文化考察藏在各种题里

高考考两个方面的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传统文化,一个是传统文化经典。

比如今年天津卷作文题选用了一副对联,引导考生立足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程,如何读书求知、交友处事;

文章图片7

新课标Ⅱ卷,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份材料涉及到皮影戏;

文章图片8

往年,类似的高考题也不少,尤其在作文题中:

2022年语文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同样是2022年语文甲卷作文题,选的是《红楼梦》;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素材则是超出很多人意料的“围棋”;

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书法为载体,通过“人”字,来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材料中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

除去这些,考题中的古诗、文言文、成语等都可以算是传统文化经典的一部分。

能考的可太多了。

3-12岁国学启蒙路线图参考!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4.关注新闻和时事

高中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2叫“当代文化参与”。

具体目标如:

文章图片12

语文,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摇头晃脑背背背就够了,还得积极介入当下。

比如今年语文高考北京卷,要求考生在新闻类文段阅读中了解所生活的城市的建设成果。语言基础运用选取一则北京市“无界公园”建设的新闻作为素材,这是北京市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考生了解城市绿色生态理念及与之相关的公民素养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类似紧扣新闻的题,去年也有不少,主题涉及“北京双奥”“天宫课堂”“探月工程”等。

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需要持续关注,最好在纵向与横向上,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观点。

如果孩子一直没有关注新闻、思考新闻或某些社会现象的习惯,临时抱佛脚的效果不大,因为它是一种思维习惯,而不是简单的知识。

总体而言,语文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靠死记硬背、刷题就行,它变得越来越综合、灵活和注重运用。

在试题上的一个体现是,主观题趋多。

如果家长仍旧无从下手,那么就依照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关于语文高考得出的结论来:

知识也好,能力也好,都要求学生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