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三年苦学《伤寒论》

 神明的食粮圣地 2023-07-04 发布于河北

阅读提要:清代名医黄元御因为被庸医误诊失去了一只眼睛,从此他下定决心学习中医。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伤寒论》。

黄元御不但国学功底厚,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聪明,所以信心足足地以为可以学会中医。但是,在《伤寒论》面前他还是败下阵来。

整个一完全发懵:张仲景的话怎么一句都看不懂?好在黄元御很有学习的技巧,他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师父,有了问题就挨个师父问,自然能提高得快。一本薄薄的《伤寒论》,黄元御苦读了三年。当时黄元御在生活中的各种时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终于有一天,黄元御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结果,人家立刻就开始写书了。这本书叫《伤寒悬解》,写了很多年,这本书也成为中医史上研究《伤寒论》的一本重要的著作。

医理分析——《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每个中医开方子都会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灵感,自打黄元御把《伤寒论》吃透了以后,他就有了去进行临床实践的底子了。 


内容摘要:黄元御在眼睛被庸医误诊以后,他发誓要学习中医理论,拯救世人。

可是,学习中医,首先要学习基础理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基础。 黄元御为了能够彻底将 《伤寒论》学习透彻,融会费通,他苦读三年 ,深思熟读,写了极具价值的“读书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他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学习,甚至连做梦都在学习《伤寒论》 后,他终于“恍然解矣〞。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元御弃儒从医的故事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染疾,御医久治不效。束手无策之际,有人举荐了山东昌邑的黄元御,结果黄元御很快就治好了乾隆皇帝的病。

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亲笔题写“妙悟岐黄”匾额,还赐给黄元御一副玉石做的象棋和楸木做的棋盘,并请他在太医院工作。后来黄元御还以御医的身份参与了乾隆帝的首次南巡。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山东昌邑人。黄元御出身名门望族,为明代名臣黄福的十一世孙。黄家是书香门第,黄元御自幼便读书明礼,少时从学于名儒于子遽,研读儒家学说。 

黄元御天资聪颖,“百家诸子之论,率皆过目而冰消,入耳而瓦解”(《金匮悬解自序》),“涤虑玄览,游思扩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伤寒悬解自序》)。雍正十一年(1733年),28岁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此时的黄元御踌躇满志,“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正待他在科举道路上奋力直上时,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就在考中邑庠生的次年8月,黄元御突发目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经庸医针刺,又连服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竟致左目失明。

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者不能仕禄,黄元御的科举之路因此次医疗事故就此断送。出于对粗工贻误病情的痛恨以及对于世无良医的感慨,黄元御遂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自此弃儒从医。 

接下来的日子,他“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闭关苦读三年,从《伤寒论》入手,到《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颇有所得。黄元御对经典、对医学的领悟,得益于他深厚的儒学功底。黄元御著有多部医学著作,《清史稿》中记录了十一部,其中《难经悬解》一书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着实令人惊叹!从著述的速度、著作的数量和学术水平上来讲,堪称医学史上的奇迹。 黄元御推崇医学经典,将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四人奉为“医门四圣”,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因此穷尽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 黄元御本人喜好道家、易学,曾著《道德经悬解》《周易悬象》。道家思想对黄元御影响至深,这在他的医学著作中也多有体现,如《素灵微蕴》中就多次引用了《子华子》《关伊子》等道家经典。《四圣心源》中自创的方剂如兔髓汤、黄芽汤等,方名亦来源于道家。 而立之年遭遇人生重大变故的医家黄元御,经过一生的刻苦努力,书写了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冯嘉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