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名医故事 | 黄元御:遭庸医毁目而无法考取功名的一代大医

 为什么73 2017-04-30


简介


从古至今,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威胁、疾病的侵袭,遭遇瘟疫、灾难,千万人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是那些国之大医,他们原创性地创新中国医学,书写经典,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每一位大医的诞生,都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所以纪录他们的故事,追寻他们的脚步,绝不仅仅只是纪念,更是一种力量的传承和人间正义的涤荡。纪录片能记录的也只是这些名医的其中一面,除了纪录片所展现的,这些名医有着怎样的人物个性?又是如何走上医学的道路?古代名医故事系列,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思考大医为什么能成为大医。


黄元御

黄元御

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 。


1

耳濡目染,一心想走仕途的青少年时期

黄元御出生于书香门第黄氏是山东昌邑的名门望族,祖辈当中有数名为官,其中名声最大最有威望的是堪称明朝一代良辰的黄福。因才能出众,被破格提拔,官任工部右侍郎,后来又兼管兵部,最后又晋升为光禄大夫,(黄福所处的明朝,光禄大夫可是从一品的官衔呦。)黄福为官清廉,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为官的准则,在当地很有威望。

《昌邑县志》记载“福器重才敏,周练世务,忧国忘家,老而弥笃,卒之日家无百缗”;

《后乐堂记》如此描述黄福“历事五朝,四十余年,其心未尝一日不在天下国家,平昔言议未尝一语不在天下国家。论大臣以道,事君赤心报国,而不为私图者方今其一人焉。”

黄氏家族除黄福之外,还有很多人在朝为官。

黄元御的堂祖父黄运启,为兵部给事;黄在中(黄运启之子),任钱塘知县,在职期间政绩卓著;黄运贞(黄氏袓父),禀贡生,侯补训导,他有一书斋,当中收藏了黄福的文集,如《后乐堂集》《黄公文集》,还收藏了各种经史子集等,为黄元御读书提供了条件;黄钟(黄氏之父)为庠生;黄德润(黄氏兄长)任邑增生;黄德淳(黄氏兄长)为监生。

黄元御幼年时天资过人,过目成诵,并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其读书的养志书院与黄福墓相毗邻。这一时期黄元御受祖辈黄福影响较大一方面私塾老师会选取黄福的文章教育幼童,另一方面家里父亲也常用黄福的思想教育黄元御,常常带他去黄福墓前,感受祖辈的荣耀。


尤其是黄福墓前由明英宗亲笔书写的《谕祭文》对黄元御的影响较深,“卿事我祖宗,历官中外,四十余年,皆在重任,职端正刚果有为,忠君爱国,致公忘私,匪躬之节,老而弥笃。”皇帝对黄福的褒奖与肯定为家族中的至高殊荣,这样的评价更加坚定了黄氏忠君爱国,致公忘私思想。


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之下,年幼的黄元御刻苦读书,加上天资聪慧,少年举为庠生,在凤鸣书院继续学习。自身在学业上的进步,更加坚定了其为官的决心。进入凤鸣书院读书的第二年春节,黄氏作诗一首,名为《咏风筝》“众目仰望势气派,因缘全凭一线来。平生不爱云和雨,唯喜春风抱满怀。”此诗与祖辈黄福的《书怀》相呼应,表达了黄元御立志效仿黄福报效国家的决心。诗中“平生不爱云和雨”表明了黄氏淡泊名利的思想,“唯喜春风抱满怀”说明黄氏愿为良臣的壮志,表达了黄氏走仕途之路的雄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

庸医毁目,仕途之梦破灭

而立之前的黄元御,一直生活在读书考功名的状态之中,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直接导致黄元御仕途之路的梦想的破灭。


1734年,三十岁的黄元御,感觉左边眼睛发红,干涩,三天之后,左眼白睛红肿,口干食欲差,就请了医生过来看。当地的医生看过之后诊断为大肠火热证,以清热泻火治疗原则处方大黄、黄连等苦寒之药泻下。


黄元御服药后并无泄泻的症状,于是又去找了这位医生,医生还是认为是大肠火热,于是加重了药量。黄元御这次服药后,稍有泻下,但眼睛依然红肿。


不知道黄元御为什么这么执着,可能这位医生就是传说中的“名医”吧,病情没有好转,又第三次找了这位医生。这次医生又诊断为大肠火热兼夹有外寒寒邪,肺气不开,所以大肠之气不降。医生交代黄元御服热饮以发汗,黄元御乖乖听了医生的话,衣襟都汗湿了,病情却还是没有好转。


这一次黄元御对之前的医生产生怀疑了,于是找到一位擅长针刺的老妇人,这次老妇人又对他用了放血疗法,在他左目红肿的地方针刺放血,这次红肿虽然消退了,但还是没有痊愈,而且左眼开始雾蒙蒙的,像蒙了一层东西一样看不清。


第五次,黄元御又找了之前的那位医生来治自己眼睛的白翳,这位医生还是一如既往的苦寒疗法,开出了揭障丹和冲翳散,最终使黄元御脾胃阳气大亏,身体曰益虛弱,黄元御的左眼彻底失明了。


左眼失明的经历使得黄元御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不止是身体上的伤痛,更因为当时的科举制度下,黄元御这种情况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至此,黄元御报效朝廷,成为一代良相的雄心抱负被迫终结,从医之后的黄元御每每回忆此经历,都痛心疾首,在其若干医学著作中都提到过此时期的波折。


如其在《素灵微蕴》中的《序意》里写道“玉楸先生,宰思损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素灵微蕴·祂元》中写道“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素问悬解》自序中黄氏说“玉楸子盛壮之年,误服庸工毒药,幸而未死”。

写到这里,小编想说,既然决定作为一名医生,就该精修自己的医术,这些不思进取的庸医们,古代有,现代也有,未来还是会有,这些人们,视生命于何物?置医术于何地?可曾想过自己配得上“医”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吗?



3

不能良相,誓为良医

黄元御三十岁的时候因为庸医误治左眼失明,导致不能再走他一直想走的仕途之路,苦闷之后萌生了学医之心。黄元御终年五十四岁,在生命余下的二十多年里,黄元御痴迷于中医,投身于中医,在二十余年短暂的时间内,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有了深刻的理解,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家之言。

 

黄元御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刻苦研读《伤寒论》三年,对《伤寒论》有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年近四十四岁之时完成了医学著作《伤寒悬解》。随着黄元御医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完成《伤寒悬解》之后,又投身于撰写《金匮悬解》中,对《伤寒杂病论》注解的完成是黄氏医学道路上前进的一大台阶。

 

黄元御从医之后的第二个阶梯就是在其理解了《伤寒论》的内涵之后,开始的对《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研究和学习。在这段时期,黄元御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通过行医,不断修正理论认识的不足之处,并详细的记录医案。在医学道路上前行的过程中,身体的残疾仍在侵蚀着黄氏的内心,黄元御以老子之徒,庚桑子为榜样,逐渐加强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立志像古代先贤那样,视听用心,而不用耳目流行于表面。也正因如此,黄氏的著作中才每每一语切中病机和治疗的要害。经过三年对《素问》、《灵枢》、《难经》、的研读,在黄元御三十六岁之时,著成《素灵微蕴》阐释《黄帝内经》的深刻含义。

 

黄元御在著《伤寒悬解》时取字坤载,于著《素灵微蕴》时取号玉楸子。玉,为宝石之意;楸,即棋盘。玉楸子的称号反应出黄氏对待中医的观点一一中医治病如排兵布阵、有进有退;楸又有高大树木之意,可以隐喻为中药药材。此称号显示了黄氏当时希望自己对医学的认知逐渐深入,治病中效若桴鼓。

 

黄氏诊治疾病,效若桴鼓,声名远扬,曾为乾隆皇帝医治疾患,乾隆赐匾妙悟岐黄。其一生完成医学著作12部,出版11部,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著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元御失明后生命的二十多年,可以说都扑在中医上了,从中医经典开始学起,到融会贯通,到成为一代大家,还出版了十多本有独到见解的中医专著。中医真的这么难吗?又是为什么,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学医少则四年,多则七年十年,依然不会开方治病,固然有教育体制的问题,但人本身也该反省呀。大医如何成为大医?我想无非是心里怀着对医学最虔诚的心,放低自己去学,去思考,去体悟,小编愿意追随着这些大医们的脚步,能多远就多远。


 (づ ̄3 ̄)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