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矛.17】从长矛看清代军队的装备变迁(长矛完结篇)

 哈哈狮的信箱 2023-07-04 发布于广东

一,关外时期

后金初建时,以包括长枪在内的冷兵器为主要装备。《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规定“每出家围猎,无论何往,皆携甲胄、枪、长矛、箭等兵械”。

《熊廷弼集·巡按书牍第一·答王霁宇制府》中,熊廷弼总结道,对付建州女真有“七难”,其中一条是:“彼步兵数千人善用长枪,腾山短战,而我兵骑射无所施”,可见当时后金军队常用长矛。

图片

▲《满文老档》插图

其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后金军队开始使用火器。

《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六年十一月初四,努尔哈赤令部分军队,“选可佩弓之壮者,令其佩弓。其不能佩弓之人,悉令执三孔炮及铳枪”;天命八年四月初一,努尔哈赤出征时,“著每牛录遣甲兵百人,以十人为白巴牙喇,携炮二门,矛三枝”。

图片

▲神威大将军炮,皇太极铸造,午门广场陈列(已撤),来源:网络

彼时后金尚不能自造火器。《八旗值月档》中写道:皇太极天聪五年时后金首次铸造大炮,“先是连鸟枪尚未造,造炮自此始”。

努尔哈赤至皇太极天聪五年期间,后金装备的火器大约来自缴获。如《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六年七月十三日,“牛庄之人缴来甲二百副,弓二百张、箭及药箭一千枝,大炮弹三千发、小炮弹五斗,钢铁五十斤”。

缴获无法保证稳定供应,因此早期后金军的火器装备量不会太高。包括长枪在内的各种冷兵器是一线部队的重要装备。《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初建后金时,与乌拉那拉部作战,扬古利“持矛突阵,杀乌喇兵七”。《满文老档》记载,崇德元年十一月,清军进攻朝鲜,“每甲士携箭五十枝、二甲士合备长枪一杆”。

二,顺治时期

入关后,清军部队分为八旗、绿营两大类。

早期八旗军队的建制较为粗糙,仅有步军营(步兵)、骁骑营(骑兵)、护军营(亲卫精锐)、前锋营(开路哨探)四个编制,其兵种分别称步甲(步军)、马甲(骁骑)、护军、前锋。

图片

▲清代弓箭,荷兰某收藏家藏品,来源:网络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顺治五年,清廷规定八旗步兵装备“甲一、胄一、腰刀一”,骑兵则装备“甲一、胄一、櫜鞬一、弓一、箭四十、腰刀一”。步兵又分弓箭兵、长枪兵、鸟枪兵三类,“长枪兵给长枪一”。同时又记载“直省兵均照此给发”,也就是绿营的装备与步兵相同。

由此可见,在顺治时期,长枪还是八旗军队重要的武器。此时民间武装也多用长枪,顺治十四年,福建巡按成性上疏,建议福建“宜令居民筑土堡,多备长枪鸟铳,习为团练”,防备台湾郑氏袭扰。

二,康乾时期

(一)八旗

1.八旗部队编制训练概况

康乾时期,清军建立了更多的部队编制,至乾隆时期,京师八旗的主要单位包括:亲军营、步军营、骁骑营、护军营、圆明园护军营、前锋营、藤牌营、汉军火器营、内火器营、外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内府三旗(其中又分骁骑、护军、前锋)。

图片

▲虎枪,故宫博物院,来源:(微博用户)龙哥说剑

上述部队中,汉军火器营及内、外火器营为专职火器部队;健锐营为兼练冷兵器的火器部队,其制式兵器即包括“健锐营长枪”;虎枪营一般不参与作战,主要负责陪同皇帝围猎,兵器为虎枪;藤牌营为汉军下属部队,作战任务包括山地作战、保护炮兵等,主要装备有藤牌,扁刀,挑刀。

其余部队则可视为普通作战部队。按《清史稿》记载,八旗训练制度规定:亲军营、内务府三旗、骁骑营、护军营主要训练骑射、步射;前锋营、圆明园护军营训练骑射、步射、鸟枪;步军营训练步射;巡捕营(步军营辖)、城门骁骑(步军营辖)训练鸟枪。

图片

▲骁骑长枪,故宫博物院,来源:《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图例·兵器卷》

从训练制度来看,八旗普通作战部队的武器主要为弓箭和鸟枪。但《清史稿》成书较晚,这种训练状态何时定制无法确定,至少在康熙、雍正时期,八旗并未摈弃长枪,如《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康熙三十年,清廷规定护军营、骁骑营“二人合给长枪一杆”。

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为火器取代冷兵器的时期,而火器的普及需要时间。汉军火器营初建自康熙二十二年,内火器营建自康熙三十年,外火器营建自乾隆三十八年,健锐营建自乾隆十三年。康熙三十年时,八旗专职火器部队仅汉军火器营一部,因此彼时冷兵器作战还十分重要,长枪尚不能完全淘汰也属正常。

图片

▲清代枪头,大都会博物馆,来源网络

护军营、骁骑营均为京师八旗编制,八旗除了京师八旗之外,还有分散在各地的驻防八旗。《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三年,“京口(镇江)步军内兼设鸟枪、弓、箭、长枪、藤牌等兵额”。八旗除了普通军队之外,还有“教养兵”,又称“养育兵”,为八旗的预备役部队。雍正二年,皇帝“谕各旗共选四千八百教养兵,习长枪挑刀各艺”。可见驻防八旗、教养兵也装备使用长枪。

此外,如果作战需要使用长枪,八旗也会在战前进行针对性训练。《清史稿》记载,和通泊之战前,雍正十年“以边陲用兵,操演加勤,免各旗轮班值日,专习骑射长枪”。《乾隆实录》记载,乾隆四年,清廷将未列入昭忠祠的阵亡将士名单补入昭忠祠,其中就包括多名阵亡于和通泊的“长枪护军”、“长枪马甲”。

清军针对准噶尔练习长枪,可能属于一种战术上的探索。和通泊是清军的知名败仗,战后京师八旗“家家戴孝”。这种大败可能进而影响到清军的装备战术选择。如《乾隆实录》即记载,乾隆三年,乾隆帝下诏称:“旗兵操演。原止弓箭鸟枪。若令教习藤牌大刀等项。不但一时不能熟练。且使伊等平时练习技艺。改移拨置。志向不专。请将雍正十年工部造送之藤牌、大刀、挡枪、仍照数解还”。从“原止”来看,至少在雍正十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京师八旗的主要装备即为弓箭和鸟枪了。作战失败影响战术并非孤例,如和通泊之战中,主将岳钟琪还曾尝试使用战车作战,并建立“车骑营”,但由于青海地形问题,战车部队表现不佳,战后车骑营即被撤销。

图片

▲《大阅图卷》:火器营(满洲护军火器营),来源:网络

乾隆时期清廷官方绘有反映京师八旗演练的《大阅图卷》以及反映清军平定回部的《平定回部战图》。两图均绘于乾隆前期,且写实性较强。其中《大阅图卷》可以视为清军演练的标准图样,图中参演部队包括汉军火器营、内火器营、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按此图来看,参演部队仅装备鸟枪、弓箭、火炮,完全不用长枪。《平定回部战图》反映的是清军同准噶尔作战的场景,图中清军亦以鸟枪、弓箭、火炮为主要装备,长枪甚少。

综合来看,康乾时期八旗军队的长枪装备率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初始时期长枪仍然是主要装备,其后随着火器的普及,长枪的装备量逐渐下降,直至军队放弃长枪,以弓箭、鸟枪为主要装备。但由于长枪属于一种常见器械,且较为廉价,因此军队所谓的放弃长枪,可能更多体现在训练的侧重之上,而非将军中长枪全部销毁。即便是到乾隆后期,官兵仍偶有使用长枪的记载,如《乾隆实录》记载,乾隆三十七年,清军攻金川时,清将和隆武“麾众荡决,矢尽,以矛斗”。

(二)绿营

绿营也以鸟枪为主要兵器。《清史稿》记载,绿营“步骑甲士列队行阵,施放火枪,连环无间,如京营之制。若长矛、藤牌、扁刀、短刀之属,各因其地之宜,以教士卒,咸有成法”。

可能在康熙时期,绿营便逐渐不用长枪。《康熙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一年,“上幸古北口总兵官蔡元署。令石匣副将王廷彪以下官员射。又令善舞长枪藤牌者、各试所能”。康熙帝专门观看“善舞长枪藤牌”的士兵演练,似乎说明善舞长枪属于不太常见的技能,与其并列的藤牌,亦为特种作战武器(山地作战等)。

绿营以鸟枪取代其他兵器的时期为雍正时期。《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雍正五年,雍正帝认为,鸟枪“能冲锐折坚,最为便利”,下令兵部调整内陆军队(主要为绿营)的鸟枪装备,兵部的最终结论为:内陆部队鸟铳装备率设为30%,沿海部队鸟铳装备率设为40%,并对几个主要省份的军队提出了具体的调整意见,如下所示:

山东绿营:鸟枪兵50%,长枪兵10%,刀牌兵10%,弓箭兵30%,另单设炮兵。

山西绿营:鸟枪兵40%,弓箭兵60%,另设炮兵;杀虎协的300名藤牌兵保持不变,其余各地的长枪兵、扁刀兵均改用弓箭鸟枪。

河南:开封驻防八旗设马军弓箭兵,步军弓箭兵,鸟枪兵,子母炮兵,长枪兵;河南督标设马军弓箭兵,步军弓箭兵,鸟枪兵,炮兵,藤牌兵,大刀兵;河北镇标、南阳镇,设马军弓箭手,步军弓箭手,鸟枪兵,炮兵,护炮扁刀兵。

福建绿营陆军:鸟枪兵50%,大刀兵5%,炮兵5%,藤牌兵5%,长枪兵5%,马军弓箭兵20%,步军弓箭兵10%。

浙江绿营:鸟枪兵40%,长枪兵5%,炮兵5%,藤牌兵10%,弓箭兵30%,片刀兵10%。

广东绿营:鸟枪兵50%,挑刀兵10%,炮兵10%,藤牌兵10%,弓箭兵20%(兼习双刀和长枪)。

云南、贵州、广西绿营:鸟枪兵60%,炮兵10%,藤牌兵10%,弓箭兵20%(兼习藤牌)。

直隶绿营:紫荆关驻军大刀兵全员换装鸟铳。宣化镇三眼枪长枪大刀兵改换藤牌

江南、江西绿营陆军:三眼铳兵全员换装鸟铳,长枪兵改用藤牌。

陕西、四川绿营:马军弓箭兵需兼习枪棒,守兵需兼习扁刀,提标中选200人专习藤牌。

图片

▲清代鸟枪,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来源:(微博用户)知兵斋

因此,至少在雍正前期,清军绿营基本上便已经鸟枪弓箭化,仅有少部分士兵使用长枪。这种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将领的传统思想需要慢慢扭转。如《清史稿》记载,雍正时期,河南河北镇总兵范毓皛移阵潮州后,上疏请令潮州营兵“如河北例,兼习长枪、短棍、连接棍诸艺”,朝廷商议后认为:“毓皛所议与广东不甚宜。”

(三)其他军队使用长枪的状况

图片

▲藏军照片

1.西藏驻军

《清史稿》记载,“西藏旗兵,自乾隆五十七年始...初制,每番兵千,弓箭三之,鸟枪七之。嗣选唐古特兵三千,鸟枪、刀矛各半。至是新设额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鸟枪,三成弓矢,二成刀矛。”

2.少数民族军队

《清史稿》记载,清将哈元生镇压苗民起义时,“千馀兵讨乌蒙,先至得胜坡,遇贼二万。其黑寡、暮末二渠皆万人敌。黑寡持长枪,直犯元生”。

三,嘉道时期

乾隆中期以后,农民起义频发,而无论是农民军还是前去镇压的清军都常用长矛,尤以农民军为甚。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清军“矛伤”“中矛”的记载。可能是受战争状态变化的影响,清军也加强了长矛的训练。

图片

▲欧洲关于长矛方阵搭配火器作战的绘画

另一方面,按欧洲军事发展史,火绳枪普及后,军队使用一种被称为pike&shot(即长矛方阵搭配火绳枪队作战)的战术。中国火绳枪普及较晚,但战术演化的过程都是相似的,嘉道时期重视长矛或许也跟火绳枪完全普及有关。

(一)清军使用长矛的记载

《清史稿》记载:嘉庆元年,孙士毅镇压白莲教起义时,“千总张超执长矛先登,斩其魁,追奔四十馀里”

图片

平定回疆剿擒逆》:柯尔坪之战中的胡超

《清史稿》记载:杨芳征讨张格尔时,麾下胡超,“次日攻北庄,持矛步战,杀贼过半,阵斩贼首伊瞒”。

(二)农民军使用长矛的记载

《清史稿》记载:川陕白莲教起义时,起义军首领熊老八“年二十馀,死党百馀,皆壮悍矫捷,所用矛长数丈,出没老林,伤将士甚众”。

《嘉庆实录》记载:嘉庆十一年,白莲教起义军进攻华阳营,“参将何占鳌登城守御、被矛伤堕落堡外”。

(三)清军加强长矛训练的记载

图片

《清朝兵技指掌图说》:骑兵枪法,道光时期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编纂

《清史稿》中记载有一些嘉道时期军队加强长矛训练的记载:

嘉庆十一年,“令德楞泰等兵丁,以十成之一兼习长矛,其制不得逾丈”。

道光元年,“令各军均习长矛步枪,不得专精马枪”,此处的步枪、马枪即鸟枪步射、马射。

道光十六年,直隶绿营兵“以四成习弓矢,二成习步枪兼马枪,其刀矛二技,令藤牌军尽习之。”

道光二十二年,鸦片战争期间,“令天津增兵六千馀人,饬各将、备率新旧兵丁,悉加练习,首火砲,次鸟枪刀矛,辅以马队。”

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六年,令各州县民壮,随营调考刀矛杂技”。

图片

▲《平定回疆剿擒逆》:柯尔坪之战

除了文献记载之外,道光时期的绘画中也有关于军队训练、使用长枪的描绘。如道光时期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根据绿营训练内容编纂的训练手册《清朝兵技指掌图说》中即包含骑兵、步兵的枪法。由宫廷画家绘制,反映清军平定张格尔叛乱的绘画《平定回疆剿擒逆》中有大量骑兵步兵使用长枪作战的场景。

四,咸同光时期

图片

▲太平军形象复原,来源:鱼鹰社

太平天国起义后,半个中国陷入战火,其后捻军又横行北方。和嘉道时期相比,咸同时期的农民起义战争烈度更大,战术也更为成熟。这一时期可以大略分为两部分:第一时期为太平天国起事至淮军初建时期(洋务运动之前至初期),清军、农民军虽然也有少量先进火器,但整体还是以长矛和鸟枪为主;第二时期为淮军成熟期至甲午时期(洋务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击发枪和开花炮成为主流兵器,这一时期清军精锐逐渐不用长矛,但是如捻军等起义军,仍然大量用矛作战。

以下材料如无特指,均为《清史稿》记载。

(一)太平军、湘淮军装备状况

1.湘军装备

按王闿运《湘军志》记载,湘军陆军一营由4个普通哨和1个亲兵哨组成。每个普通哨辖8队,其中2个抬枪队,各装备4杆抬枪;2个鸟铳队,各装备10杆鸟铳;4个长枪队,各装备10杆长枪。亲兵哨辖6队,其中2个炮队,各装备劈山炮2门;1个鸟铳队,各装备10杆鸟铳;4个长枪队,各装备10杆长枪。

湘军使用的长枪长一丈四尺,枪头长三寸。陆军作战时,长枪队和火器队间隔排列,长枪兵保护火枪兵和炮兵,火枪兵和炮兵输出火力杀敌。

但并非湘军所有部队的编制中都有长枪队,曾国藩麾下勇将鲍超的霆字营,每哨8队,4队抬枪4队鸟铳,不设长枪队。

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后期,太平军大量使用洋枪。

按曾志文《排斥与迎纳:晚清重臣对西洋武器的观念转化》(以下简称《排》)所述,曾国藩对洋枪的接受度较低,在同曾国荃的信中说:“余不甚喜此物(洋枪),盖其机最易坏,不过打二三十枪即须修整”,“当以抬鸟刀矛及劈山炮为根本”。曾国藩《书信集·复李榕》中认为“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

但曾国荃、李鸿章等人均主张用洋枪。《排》中记载,曾国荃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渠极言洋枪之有用,并求饬粤东厘局多为购办,行之鲍、张各营,借以平中国之贼。此论亦实有见地”。

2.太平军装备

图片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太平军与清军作战

太平军早期缺乏火器,士兵装备大量冷兵器,以刀矛为主。根据英国人伶俐《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记载,太平军的长矛为“顶端装有铁尖的长竹竿”,长“自八尺至十二尺不等”,太平军长矛兵甚多,“队伍中密林似的长矛”。

后期太平军攻占苏州、常州后,开始大量购买洋枪。曾志文《论清政府对太平军外购武器的稽查》记载:咸丰九年 , 江南苏松太道吴煦禀告江苏布政使王有龄:“近闻洋商多愿贩运枪炮、火药售与长毛”;咸丰十一年九月, 吴云禀告吴煦:“伪忠王谕令周庄、陈墓各乡官, 限令赴沪采办洋枪一千杆、铜帽二十万。”这里的铜帽,便是击发枪点火所用的雷汞火帽。吴跃农《洋务运动及金陵制造局与南京近代工业化》记载,李秀成回援天京时,曾国荃写信告知曾国藩:“(李秀成部)开花大炮多尊及洋枪二万杆,其火器精利远优于湘军百倍”。

3.淮军装备

按李元鹏《西式装备引入后的淮军军事训练》(以下简称《西》)所述,淮军初建时,全面模仿湘军,“公为定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悉仿湘军章程,亦用楚军营规以训练之”。

图片

▲洋枪队的洋枪,国家博物馆

《西》中记载,太平军进入上海后,列强为了维护殖民利益,组建“常胜军”,即俗称之“洋枪队”。其后,洋枪队与清军协同作战,李鸿章目睹洋枪队作战后,认为洋人“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于是大量购买洋枪洋炮。至同治二年,李鸿章攻打苏州时,淮军全军人数合计 5 万余人,装备洋枪数量高达1. 5 -1. 6 万支。

(二)使用长矛的记载

洋枪的引进普及需要过程,在这段时期内,清军和太平军都保留了大量长矛。

1.清军使用长矛的记载

(1)奕䜣

恭亲王奕䜣年少时即好武,“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

(2)塔齐布

湘军将领塔齐布作战时,“背负枪,挟弓矢,二卒持长矛、套马竿从”。塔齐布在岳州与曾天养部作战时,“忽有悍酋狞髯睅目,持槊来犯。健卒黄明魁矛刺酋坠马,塔齐布手刃殪之,获其旗,知为伪丞相曾天养”。

(3)李臣典

李臣典“咸丰八年,战吉安南门外,国荃受重创,臣典大呼挺矛进,追杀至永丰、新淦”。

(4)淮军

李鸿章与太平军作战时,曾经诱杀太平军投降将领郜云官等八人,“诸酋出城谒鸿章,留宴军中。酒半,健卒百馀挺矛入,刺八人皆死”。

图片

▲晚清南方士兵,来源:(微博用户)易水寒

(5)黄鼎

同治三年十二月,黄鼎与捻军作战,“鼎乃结圜阵,骑兵居中,步卒环外,以矛护枪”

2.农民军使用长矛的记载

(1)太平军

咸丰五年,湘军萧启江进攻茶陵,太平军“自民廛跃出,攒矛环刺”。

(2)捻军

同治七年,张曜与捻军作战时,“捻伐木为矛”。

(3)长枪会

“咸丰十一年,长枪会为乱,围曹州”。

(三)长矛的落幕

洋务运动开始后,清军开始改革军队,逐渐淘汰了长矛等冷兵器。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军同欧洲人的交流增多。除湘淮军等团练部队外,清军八旗、绿营等也开始引进洋枪和欧式训练方法。

期初清军的改革仅限于沿海部队。如同治元年时,“以上海、宁波等海口官兵,延欧洲人训练”,“又以广东、福建营伍久弛,饬耆龄、刘长佑等于旗、绿营营内,择骁勇员弁,习外国兵法。天津练军亦如之。其内陆营兵,仍遵旧章,随时训练。”

图片

▲清末军队操练图

但清军经济紧张,无力全面更新军械。同治十年,曾国藩建议改革绿营武备,“旧用鸟枪土药,不利战阵,各营宜以次悉改洋枪”,但最终“皆以费重未能遽行”。至同治十三年,李鸿章认为“八旗、绿营兵,用弓矢刀矛抬枪鸟枪旧法训练,固难制胜...请以现有陆营,一律选练洋枪”,可见彼时洋枪仍不普及。

洋务运动中,清军缓慢的进行着改革。如同治十一年,“张之洞酌定海防各营操练章程,旧式刀叉弓矢已无实用,改用新操”,同年,“李鸿章以外洋留学生回华,于操法、阵法、电学、水雷、旱雷,均有心得,饬分赴各营教练弁兵,并设武备学堂”。

相对其他部队而言,淮军无历史包袱,且李鸿章本人熟悉洋务,一力推进改革,因此淮军的军械较为精良,至光绪二十年时,淮军已经大量使用洋枪。《日清战争实记》记载,平壤之战中,日军与叶志超部交战,共缴获:步兵连发枪470、骑兵连发枪80、单发枪409、火绳枪201、长矛11。日军缴获中的单发枪可能包括火帽击发枪和单发栓动步枪两类,连发枪则为使用弹仓的栓动步枪。从缴获来看,淮军虽然还保留了火绳枪这种落后火器,但已经基本不用冷兵器作战,所谓的11支长矛,很可能是仪仗队的器具。

图片

▲威海卫的淮军,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