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美协进社与梅兰芳访美

 顺其自然h 2023-07-0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论张彭春与梅兰芳的合作及其影响


图片

马  明

图片

本文译介了美籍华裔学人孟治博士关于梅兰芳剧团一九三〇年访美演出的论述,兼评齐如山先生著《梅兰芳游美记》的某些失实,及其对戏曲史研究和梅兰芳研究的影响。----《戏剧艺术》1988年第3期。

图片

一、华美协进社与梅兰芳访美

初到纽约,应邀参加华美协进社主办的联谊晚会,一位曾在北京学习中文的美国女士,才一听说我在江苏戏剧研究所工作,立刻和我再次握手:“欢迎来自梅兰芳故乡的客人。”我颇意外。上距梅兰芳先生辞世,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了,而她看来相当年轻,又在美国,肯定没有机会欣赏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可她竟然知道梅兰芳的故乡在江苏!

她解释道:“我想您一定听说过吧,当年首先邀请梅兰芳访问美国的民间学术团体,就是我现在有幸为之服务的华美协进社—-Cl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图片

虽然早就知道华美协进社成立于一九二六年,是由几位当时都是望重士林的中美两国学者:胡适、张伯苓、梅兰琦、杜威(John Dewey)、孟禄(Paul Monroe)共同发起,得到联邦政府教育部门拨款,接受美国一些基金会资助,并由纽约州立大学系统董事会发给执照,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为主旨的非牟利性团体。六十年来,由它资助互访的中美学者和艺术家,包括近年由它邀请赴美演出的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可以开出一张长长的名单。但我从未听说当年梅兰芳访美与它也有一段因缘。这是因为,在齐如山先生以梅兰芳剧团访美主要策划人的身份,于一九三二年在北平出版的《梅兰芳游美记》里,对此非但未提只字,反而宣称:“梅君所以能够去美国,确因与(一位在纽约拥有一座剧场的剧作家)哈布钦斯君Hapkins有约,否则赴美的心愿,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达到呢。”而自此书问世,一直被戏曲史家誉为“内容翔实',是记录了梅兰芳剧团访美演出全过程的第一手权威史料。

图片

也许从神色上看出了我的思绪,晚会结束之后,这位女士除以一页题为《华美协进社六十大庆访社长翁万戈》,载有“自八二年起被推选为社长的翁先生说,该社成为美国一个教育机构后所做的一件大事,是邀请梅兰芳访美,使美国不少人都知道中国有这样一位演技超群的名演员,轰动全美'的影印《美洲华侨日报》资料相赠,同时向我建议:“如果您想油道详细情况,请去拜访原社长孟治博士,他今年已经八十七岁了,可能是唯一健在的主要当事人。

六十年前,就是他代表当时才成立的华美协进社,亲自在北京邀请梅兰芳率领剧团访问美国。”说来也巧,由于孟治博士是南开中学早期校友之一,虽然他自一九一九年赴美留学,就在美国定居,后来入了美籍,却一直是心怀母国,心怀母校,多次被推选为北美南开校友会会长。

图片

孟治(1900 - 1990.2.4)

近年即使年高体弱,步履维艰,又已移居新泽西州,每逢南开校友在纽约市区集会依然风雨无阻。而我虽属后生晚辈,毕竟也是出自以张伯苓为校长的昨日南开中学之门,加上现任北美南开大学校友会会长的又是我少年时期的旧识,所以无须专程登门拜访,几天之后,当校友门循例举行秋季餐叙的时候,在百老汇大道上一家中国餐馆,我就有了向这位毕生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为己任的长者求教的机会。

尽管限于时间与场合,孟治博士只能长话短说,但是由于在此之前,我为了释疑解惑,不仅已读过了孟治在回忆录中与梅兰芳访美演出有关的论述,尤其重要的是,我还发现孟治认为对促成梅兰芳访美功不可没的一位重要人物——时任南开大学教授和南开中学主任,与发起华美协进社的几位中美学者往还密切的张彭春博士,在齐著《梅兰芳游美记》里只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角色,而我,由于少年时代曾听张彭春畅谈当年应梅兰芳邀请,出任访美剧目总导演和访美演出总顾问的往事,几年之前,又听几位熟悉当时情况的前辈说过,《梅兰芳游美记》所以对张彭春的作用挂一漏万,原因之一在于:齐如山和张彭春由于生活、教养、艺术见解不同,对于剧目选择、剧本加工、舞台调度、身段表情的意见,常常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而当他们发生争论,梅兰芳往往都是采纳张彭春的意见,对此,一向以京剧权威、梅的知己自居的齐如山自然很不愉快。①几年之前曾在北京向几位戏剧界前辈请教:以“内容翔实”者称的齐著《梅兰芳游美记》,何以唯独对张彭春惜墨如金,包括《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笔录者,既熟悉悔,也了解齐,与张也是旧识的许姬传先生在内的几位前辈,向我谈了上述看法。读者如果愿知其详,请参阅拙文《张彭春与中国现代话剧》,载于《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九辑》(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和《南开话剧运动史料》)南开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图片

在美国(左起:张彭春、齐如山、黄子美、梅兰芳)

所以,对于像华美协进社这样的教育机构,何以才一成立就请梅兰芳访美?既然齐如山确实是梅剧团访美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又何以只字不提梅剧团与华美协进社的一段因缘之类的问题,通过与孟治先生简短的对话,应该说,基本上我已经胸中有数。

孟治回忆录以《A Sixty years Scarch——六十年之追求》为书名,一九八一年由华美协进社在纽约出版。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在以《中美合作的一个实验》为题的第四部分,作者用五页篇幅论述了华美协进社与梅兰芳访美的关系及其影响。诚然,对孟治来说此书之作纯属回顾往事,但是从戏曲史研究或梅兰芳研究的角度考察,在我看来,就等于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对齐著《梅兰芳游美记》的某些不足甚至失实,进行了补充乃至提出了异议。

图片

梅兰芳在美国表演《刺虎》的场景

图片

考虑到梅兰芳剧团访美不仅是京剧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源远流长的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佳话,可是,由于梅兰芳本人开始口述《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时候,还是中国大陆刚刚换了人间,举国上下都要向莫斯科“一边倒”,高呼“打倒美帝野心狼”的五十年代初期,这就使得梅兰芳对于某些与访美演出有关的人与事,首先是对在抗战以后就出任国民政府驻外使节,这时仍在联合国为已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服务的张彭春,早年为了中国戏剧走向世界所作的明显贡献,就不能不略而不谈。

以至时至今日,不仅分处台海两岸的戏曲史家,依然只能以齐氏旧著作为论述梅剧团访美的唯一根据;就是梅兰芳的生前挚友和亲属,如许姬传,如梅绍武,近十年来所发表的有关梅剧团访美的文稿,基本上还是以齐氏旧著作为最主要的参考资料。

至于孟治关于同一史实的论述呢?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似乎至今仍不为台海两岸大多数戏曲史家所知。

因此我想,即使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份鲜为人知的史料,把孟治博士关于梅兰芳访美演出的论述译成中文,应该也是很有必要的。何况,只要这篇译文有幸也为戏曲史家过目,可能就会发现它的价值也许并不在于拾遗正误,而是在于它还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未完待续)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图片

天蟾京戏

图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