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播剧《长风渡》:顾家从「瓜州渡」离开佯州城,真实的它到底怎么样?

 大遗产 2023-07-04 发布于北京

最近热播的甜宠剧《长风渡》中描绘的“大荣朝”历史上并不存在,但剧情需要有一个故事背景,或许是南北朝,或许是武朝,于是就让人不由自主地去对应:
佯州——扬州?清州——青州?悠州——幽州?如果“佯州”对应“扬州”,那么“长风渡”则是扬州的一个渡口。“愿我如长风,渡君行万里。”这是“长风渡”名字的由来。
现实的历史上,扬州作为重要的运河城市,渡口确实非常多。比如湾头渡、茱萸渡、高公渡、东关渡、六圩渡……而最有名的,莫过于剧中顾家离开佯州城时的那个“瓜州渡”

真实的地名,是“瓜洲渡”。瓜洲始于晋、盛于唐,有近1800年的历史。历史上的瓜洲古渡商贸繁华、人文荟萃,自古有“七省通衢”之说。众多的名人典故奠定了瓜洲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瓜洲渡享有“诗渡”的美誉。单单一个名称,便足以引人遐想,无数诗词涌上心头。

人到扬州老,船到瓜洲小


治平四年(1067),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受召入京,任翰林学士。彼时大宋王朝弊病缠身,刚即位不久的宋神宗锐意改革,在慕得王安石大名后,召其入对。此后,君臣相得,掀起了一场动荡朝野的改革,史称熙宁变法

王安石时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府,接到一纸诏令后,就起程奔赴国都开封。按照当时的交通,隋炀帝时期开凿并贯穿帝国南北的大运河,是通往开封的必经之路。王安石先至润州(今江苏镇江),在此渡过长江,驶入山阳渎(淮安至扬州段运河),然后转通济渠亦即汴河,进入开封。

明代画家沈周《两江名胜图册》之一,其后有题诗曰:“片帆渡扬子,隔岸是瓜洲。”供图/汇图网

在过长江时,王安石停靠在江边的一个渡口上,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是镇江古称,与扬州的瓜洲隔江相望。诗中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江南景象,完全表达了王安石难以掩盖的雄心壮志。
瓜洲,也因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记住了这个地名。
瓜洲又名瓜步,汉代以后逐渐形成,它本是江中沙洲,后不断淤积,因形状如瓜而得名。自隋朝大运河开通以来,瓜洲便成为了沟通长江与运河的交通要道。但瓜洲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这么重要的地理意义
▲ 一帆渡江,便到达江北的瓜洲古渡。摄影/刘世昭
此前,长江扬州段北岸另有一个重要渡口——扬子津,正对江心的瓜洲。南北朝时代,京口、扬州隔江而立,两地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贸中心,所以此处人口、商贸互动频繁。唐代诗人祖咏在《泊扬子津》曾言道,“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半夜的扬子津,泊船帆影也是密集如云。
但南北朝以来,长江出海口不断往东延伸,泥沙也在不断地淤积,江心沙洲的面积遂日益增加。唐玄宗开元以后,瓜洲横亘江中,已影响了扬子津附近航渡的顺畅。唐朝定都关中之初,日常用度还不算大,每年从江南通过大运河转运的漕粮也就一二十万石。但随着人口增长、官僚机构臃肿、北方用兵增多,高宗以后,朝廷频繁地前往东都洛阳“就食”,而用于转运漕粮、赋税的大运河,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当时江南漕粮若想北上,必须绕过瓜洲进入大运河,但当地水文条件却十分恶劣,船只常常为风涛所阻,多有漂没。

解决瓜洲航道问题的,是唐润州刺史齐澣(瓜洲时属润州辖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在他主持下,一条连接瓜洲和扬州、长约25里的伊娄运河得以挖通,同时江南岸的渡口向西转移。河上还设有伊娄埭和斗门,用于控制水流和防洪。这样一来,南北往来船只既无绕道之苦,又避免了漂损,朝廷也省却了漕运经费。唐以前,瓜洲地界江面宽达四十余里,而唐中叶以后仅宽十八里。伊娄河开通后不久,扬子津和瓜洲终于彻底连成一片,前者逐渐消失在历史记载中,并被瓜洲取而代之
瓜洲摇身一变,从阻碍交通的沙洲,成为勾连运河与长江的十字路口。从此人来船往。

是古渡,也是诗渡
大诗人李白也来过瓜洲,甚至他还见证了瓜洲前后的变化。
李白第一次游扬州是开元十四年,这一年他26岁,正是豪气任侠、年少有为的年纪。李白在扬州住了不到一年,为了接济各方落魄的公子们,便已散金三十万。天宝六载(747),李白第二次来扬州时,便看到了一条全新的伊娄运河:“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海水落斗门,潮平见沙泬。”在李白笔下,保障南北航道畅通的瓜洲伊娄河,显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于是称赞齐澣“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大概就在李白访游扬州的同一时间,有一位法名鉴真的僧人,则正在收拾行囊,准备自扬州出发,东渡日本弘扬佛法。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留学,并延请鉴真赴日传戒。此时的鉴真年过半百,在古代可被视作老人。但他毫不推脱,欣然应允。七年内,鉴真先后五次率众东渡,却均遭挫折,直到753年第六次东渡,鉴真才终于到达日本,实现夙愿。鉴真出海,瓜洲是必经之路。鉴真一行人第五次东渡时,便是自扬州崇福寺出发,在新河(伊娄运河)乘船,随后顺江而下。

▲ 瓜洲渡景区。供图/图虫创意

像这样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或是途经瓜洲,或为之留名题诗,数不胜数。最著名的或许是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仿若有一股愁思萦绕在瓜洲江头。此外,还有高蟾、许浑、张祜、李端、张辑、杨万里、萨都剌……
渡口不只是空间上的节点,更是心理上的一道门扉。离别、憧憬、壮阔,种种思绪,交相杂陈,令人难免心生别样幽情。渡过瓜洲,便是另一番天地,茫茫江波,分外惹人愁绪。而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交通坐标,瓜洲无时无刻不在见证着一个个过往的诗人。有人把瓜洲古渡称为“诗渡”,再恰当不过。

▲ 今日所见的瓜洲,处于运河河道之中,南望长江,依旧吸引很多游人来访古兴怀。但它并非以前的瓜洲,而是在旧城以北发展而来的。摄影/泱波

在今天的瓜洲古渡风景区,有一座“沉箱亭”,则讲述了另一番情怀。
相传明万历年间,京城有位公子哥李甲,看上了一位青楼女子杜十娘,并为此挥霍了不少钱财。而杜十娘也十分倾心李甲,自愿出钱赎身,嫁与李甲。随后二人共同出京,计划回浙江老家。
在瓜洲乘船渡江前晚,两人传杯交盏排遣寂寞,杜十娘也乘兴为李甲唱了一曲。巧的是,邻船正好有个富商孙富,闻声后大为倾心,第二天便偷偷找到李甲,表示愿意出千金买下杜十娘。此时李甲也因携歌伎回家受父母责备,而闷闷不乐、苦恼不已,孙富所言正合其心。随后李甲有愧于心,回到船舱后欲言又止。经杜十娘再三询问,李甲才吐露实情。杜十娘听说后,虽然十分恼怒,但不动声色,反劝李甲答应。

▲ 瓜洲渡景区“沉箱亭”。

当第二天李甲和孙富交易之际,杜十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满箱珠宝一一展示在世人面前,随即当着众人面尽数将其沉入大江之中,表示出了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随后投江自尽。这便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瓜洲渡,渡人间百态,各种情思。


长江的第二个“赤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放翁的名句。当时遭到罢黜、蛰居故乡的诗人,有感山河破碎,中原无望,写下了一首《书愤》。诗中,陆游难免回想起曾经的壮怀激烈。
1161年,大金国主完颜亮集中兵力南下,放言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准备一举灭亡南宋。出发前,完颜亮可谓是志在必得,但实际进展却颇为不顺。先是从弟完颜雍趁其后方空虚在辽阳称帝,随后金军在采石矶渡江时又被南宋将领虞允文击败,不少金军士兵偷偷跑回北方老家。这么一来,完颜亮不免焦急起来,移师扬州,计划在瓜洲渡江
完颜亮的皇帝之位是通过发动政变而来,天生得国不正,而其性格又残暴多疑。最终完颜亮选择做最后一搏。当年十一月十六日这天,他对下属表示,三日渡江不得,就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遭恐吓的臣子看到采石一战的结果后,深知强行渡江是自寻死路。他们为了活命,不得不发起兵变,缢死完颜亮。而金军也就此北还,南宋军队则趁机北上,收复淮河以北及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宋金边界)以北的部分失地。
次年,宋孝宗即位,矢志收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擢用张浚用兵,准备北伐,史称隆兴北伐。陆游时任镇江通判,雪夜遥望宋军楼船胪列在瓜洲渡口,心中满是豪情壮志。
▲ 在运河与长江交汇的“黄金地带”,风景殊胜,形成了众多著名的文化景观。在清代《全漕运道图》局部中,可以看到高旻寺、瓜洲、金山、焦山、甘露寺等,皆名噪一时。清代皇帝南巡,常游览于斯,以其为行宫。
南宋末年,右丞相文天祥赴蒙元大营谈判,遭到扣押,当他被押解至镇江时,成功脱险,为此写下《绐北难》:“百计经营夜负舟,仓皇谁趣渡瓜洲。若非绐虏成宵遁,哭死界河天地愁。”明末清初时,郑成功抗清,一路克敌,攻占瓜洲,挥师金陵,留下了绝句《出师讨满夷自瓜州(洲)至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可以说,瓜洲城是和平年代的交通要道,也是战争之际的军事要塞。诗人洪烛把瓜洲比喻为长江上的第二个“赤壁”,良有以也。
《乾隆南巡驻跸图》中的高旻寺行宫。
瓜洲因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却也日益遭到来自长江的威胁入清以后,长江扬州、镇江段的水文又发生变化,瓜洲城一带江岸遭到江水冲击,逐渐开始垮塌。虽然为了防止水流冲刷,康熙年间地方政府已经修建了一道堤岸,但无法根本地扭转瓜洲垮塌的趋势。
乾隆元年(1736),之前修建的护堤开始塌陷,十一年后,瓜洲西南城墙也垮塌了。19世纪以后,塌陷地块越来越多,居民不得不挤在狭小的城北。到光绪年间,瓜洲全城没于江底。现在的瓜洲镇,是在原城北四里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如今的瓜洲渡鸟瞰图。供图/图虫创意

曾经的瓜洲渡虽然消失,但是“诗渡”以及大运河的十字路口,仍将延续下去

来源:《中华遗产》2022年07期《中国大运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