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息”因历史名人的文章而众所周知,但在历史修真史记中,又有几人得到过踵息?道教文集《道藏》也鲜有“踵息”的影子。 《道藏》等历史文献中,没有“踵息”并不代表民间就没有踵息的传承者❗ 且看张三丰的《大道歌》其中的一段, 大道歌(节选)——张三丰 要筑基,须炼己,炼纯熟,明采取。 蒙师指我一段功,先将九窍关门通。 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冲。 涌泉冲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 释氏即此号芦芽,又如虫行又如刺。 过膝徐徐至尾闾,有如硬物来相抵。 方行最上一切功,三段功夫有口诀。 —— ![]() 以我实修践行的体感,这一段文字虽然讲的不是踵息,但其中提到的“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冲”,其内涵就涉及到了踵息❗ 我曾在多篇实修文章中,提到我体感的胎息是归复胞中的激荡之感;踵息则是从上丹田流向根部(足根、手根、脸根)的激荡。 张三丰这句“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冲”的前提就是踵息。 张三丰修行的是文始道法,文始道法才能体验到踵息,一句广传于修真界的谚语“少阳最长,文始最高,出手就是天元”告诉我们文始道法的初级,就是少阳道法的高级功法。 这毫无贬低之意,只是它们各自的立足点、出发点不同,导致的修行路径的不同而已❗ 尤其是现代修行采用的盘坐,与最初黄老道家修行安坐的不同功效,很难再有踵息之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