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症治

 风声之家 2023-07-04 发布于江苏

我们讲的经方,与传统的讲法不同。传统的讲法,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着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中医学界最为普遍的说法,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05首,除去重复的38方,共计280方。《伤寒论》载药90味,《金匮要略》载药192味,除去重复的76味,共计206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所以后世所公认的”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

我们讲的经是指四圣之经。这就是《黄帝内经》、《黄帝本草经》、伊尹《汤液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扁鹊《脉经》。

我们讲的经方,是指依据是这些经典确定的治疗方案,换句话说,按照传统经方的原则确定的治疗方案,都叫经方,而不是以时间划限,单指宋元之前的处方,也不是以经方作为母方所化裁出来的方剂。我们现代人根据传统经方的原则,所首创出来的治疗方案,也可以叫经方。

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界上唯一恒常的,就是变化。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世界上根本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不可能在不同时间踏入同一条河。天下根本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规矩,根本就不存在一成不变、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学习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应用,简单说,就是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要学的是精髓,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所以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去寻找道路,实现目标。我们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见招拆招。前头乌龟爬烂路,后头乌龟照路爬,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做一切事情,都应该讲究首创,要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

《内经》提出疏导和汤液两种治法。经方的治则是一症一方,有是症则有是方,有是方也有是症。所以我们可以以症名病,如太阳荣卫病、阳明胃病等等;也可以用方名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等。《灵枢》是疏导法的基础;《本草经》、《汤液经》则是汤液法的基础。

经方的辨证,就是张仲景《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里的“观其脉证”,脉就是《脉经》之脉。而症(症)就是患者感到的疼痛和不适。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共两段,第一段讲五脏虚实,以及五性补泻。 
第二段有三个层次。① 五脏所表现的疼痛和拘筋治法;② 五脏五色,食材五性,及其治法;③ 经方汤液正名(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

首先看疏导法。《内经》认为五藏六府,十二经脉,各有主官。“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遭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十二经脉“上下不通”(《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16》),“九窍不通”、“脉道不通”、“前后不通”(《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19》),“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素问·举痛论篇第30》),“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六府不通”(《素问·热论篇第31》),“脉胀不通,故曰痜癃疝也”(《素问·脉解篇第49》),“凝则脉不通”、“上焦不通”、“腠理闭塞,玄府不通”、“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素问·调经论篇第62》),“脉有所结而不通”(《灵枢·根结第五》),“七窍不通”(《灵枢·脉度第17》),“大络之血结而不通”(《灵枢·周痹第27》),“脉道不通”(《灵枢·口问 第28》),“阴阳气道不通”(《灵枢·五癃津液别第36》),“腠埋闭而不通”(《灵枢·贼风 第58》),“阴阳不通”(《灵枢·玉版第60》),“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灵枢·五味论第63》),“六经不通”、“六输不通”(《灵枢·百病始生第66》),“上实下虚而不通”、“血道不通”(《灵枢·制节真邪第75》),“筋脉不通”(《灵枢·征四失论篇第78》)。而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也就是《内经》讲的“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素问·举痛论篇第30》)。我们就是要“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灵枢·经筋 第13》)。这就是说,风寒湿邪,引起凝滞瘀堵,造成结节拘筋,我们就要找到痛点,当作开关,进行疏导。这就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讲疏导和汤液两种治法的第一种, 五脏疼痛和拘筋治法。

其次看汤液治法。经方是文化,汤液治法是饮食文化(食疗文化),是大众可以运用的,是平民可以搬上餐桌的;而时方是学术,是被专家学者所垄断的,是要“持证行医的”。 
中医本来是文化,现在变成了学术,我们要把中医从专家精英的象牙塔里解放出来,变成百姓的日用文化,需要从头做起。 
经方用药的法式,是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这是经方脏腑用药之奥秘。从用药式上看,所有疾病,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都能通过五味补泻,调整五脏虚实,求得五脏平衡,提高免疫力,达到自愈。伤寒和杂病,并无本质差异,所有疾病完全可以用五脏用药一统论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是统一整体,把它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完全不必。 
五脏用药,就是五脏虚实病证的治则治法。这完全是《黄帝内经》中的治则。故称经方治则。 

去掉多余的东西,《黄帝内经》有用的证治,只有三篇文章。 
《内经·五藏生成篇第十》说,“故多食咸(肾水),则脉凝泣而变色(水克土)多食苦(心火),则皮槁而毛拔(火克金)多食辛(肺金),则筋急而爪枯(金克木)多食酸(肝木),则肉胝胎而唇揭(木克土)多食甘(脾土),则骨痛而发落(土克水),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说,肝主春,“肝苦急苦,苦于,多也,实,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欲,缺也,虚,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我克,妻财相加,至其所生(我生、子女)而愈,至其所不胜(克我、官鬼)而甚,至于所生(生我,父母)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又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睫睫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中间疑有汉字脱漏]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尻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五藏生成篇》讲五脏所欲(即所合,所入,或所喜),以及多食所欲(吸纳过量)的情况。《宣明五气篇》重又宣明五脏所入。 

经方有经络和汤液两种治法。汤液认为药食同源。 

晋朝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里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陶弘景云:“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也是圣厨,大厨的祖师爷),撰《汤液经》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之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黄帝内经》讲,“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五脏有虚实,食材有五味。用五味来补泻五脏虚实,就是经方汤液的全部精髓。食物就是治未病的上品之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是经方脏腑汤液之奥秘。 

世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世上根本就没有普适的灵丹妙药。我们必须把医学从专家的象牙塔里解放出来。把专家精英夺走的权利,还给人民,让经方成为群众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日常生活工具;让饮食成为一种健康习惯,一种文化。世上根本没有救世主。我们只能自己解放自己。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鞋合脚不合脚,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活出财务自由,活出高兴,活出品味,活出健康: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适当锻炼,形与神俱,平衡饮食,不让症状发展成疾病,把新出的症状吃回去,真正成为健康的第一则责任人。 

书上看的、老师教的、朋友建议的,都没有用,有用的,就是用五味来补泻五脏虚实,来消除自己感到的不适。我们自己,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到了这一点,就尽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义务。 
经络治法,我已做过十多年了,如果从我写《周易参同契新探》算起,则43年了。但经方汤液治法,我还只是起步。把经方汤液治法运用到我的餐桌上,八字还没有一撇。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而中医文化、餐饮文化、食疗文化一定是先行官。当前时机已经成熟,老天在逼我们。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