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案习

 铁毛l 2023-07-04 发布于四川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李某,女,33岁,1月17日初诊。
 
谓八九日来,眩晕阵作,一旦发作,自觉有气行于手、足心,随即手足乱动,或抓或踢,不能自已,心中明了。口不能言,约十至三十分钟方止。一日数发,多则七次,少则两次。
 
余诊断之际,适值病发,亲睹其状。询知素多肝郁,胸胁苦满,时欲太息,日暮寒热,心悸易惊,心中烦热,常饮冷水取快。望其舌淡红,苔薄黄。触知四肢厥冷。心下、脐左右拒压,切得脉象弦滑聚关。
 
综观脉症,此为情志所伤,惊气所致。怫郁而不伸,横逆而不降,阴阳二气逆乱,故有眩晕、痉厥之状。今胸满烦惊共存,为柴胡加龙牡汤证也。
 
是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刚柔相济,可致阴平阳秘也:柴胡12g ,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茯苓10g,龙、牡各30g,川军6g,桂枝6g。
 
连进三剂,病再未发。
 
按语
黄元御:下伤中气,胃逆而为胸满。胆木拔根,而为烦惊。心神扰乱,而为谵语。乙木郁遏,疏泄不行,则小便不利。己土湿动,机关壅滞,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枣、参、芩,补土而泻湿,大黄、柴胡、桂枝,泻火而疏木,生姜、半夏,下冲而降浊,龙骨、牡蛎、铅丹,敛魂而镇逆也。
 
曹颖甫:伤寒八九日,正二候,阳明受之之期,本自可下,惟下之太早,虽不必遽成结胸,而浮阳冲激而上,水湿凝沍而下,势所必至。浮阳上薄于脑,则谵语而烦惊,水湿内困于脾,则胸满而身重,所以小便不利者,下既无气以泄之,上冒之浮阳,又从而吸之也。以太阳寒水下并太阴而为湿也。
 
因有胸满身重小便不利之变,故用柴胡汤以发之。以阳明浮热,上蒙脑气,而为谵语,上犯心脏而致烦惊,于是用龙、牡、铅丹以镇之。以胃热之由于内实也,更加大黄以利之。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半夏厚朴汤加味

张某,女,41岁。自觉咽喉部位有异物梗阻难忍,欲吞不下,欲吐不出,堵塞憋闷,或伴胸满,时时嗳气,诸症以午后为甚。左脉沉右脉弦滑。
 
此属痰凝气郁,肺气不利之证。

药方:
半夏15克,厚朴15克,生姜10克,茯苓15克,紫苏10克,桂枝9克。
 
服药五剂后,异物梗阻感减轻,因其舌质红绛而减去桂枝,加竹茹12克,竹叶6克,灯芯草1克,又服五剂而愈。
 
按语
半夏厚朴汤主治妇女“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堵塞憋闷,难以忍受,又称为“梅核气”。本方解郁化痰,理气开结,确为治疗本病的良方。
 
案中加用桂枝,有下气降逆散结的作用。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有三气之功,一、能补中益气;二、能降逆下气;三、能散结行气。
 
具体地说,例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中桂枝能温补心气;桂枝汤,小建中汤中的桂枝能和脾胃以健中气;而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等方中桂枝又能降逆下气平冲;而桃核承气汤中桂枝则能散结行气以治蓄血。
 
临床实践证明,用半夏厚朴汤治疗痰气交郁的梅核气,如不能取效时,加上桂枝每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本案中加桂枝,取其散结气,降逆气之功。

学习经典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3、泽泻汤

朱某,男,52岁。

患眩晕,两目懒睁,双手颤抖,终日昏昏若处云雾之中。其人舌体硕大异常,苔白滑根部腻,脉弦大无力。

处方:

泽泻24克,白术10克。煎药成,温分3次服。

初服无反应,再服后不久,周身似有汗出,眩晕顿觉减轻,自觉两目有神。三服尽,续得小汗,从此头目清爽。

后以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配合服用十余剂而愈。

按语

泽泻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治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支饮”证属四饮中的一种,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治法也比较多。除泽泻汤证外,还有木防已汤治疗膈间支饮,厚朴大黄汤治疗“支饮胸满”,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支饮不得息”等等。

单就泽泻汤而言,是治疗支饮上犯头目而出现眩晕,临床疗效的确很好,但是,《金匮要略》对本证的记述过于简单,临床上较难掌握。根据临床经验,特作如下补充。

“苦眩冒”一证是指头目眩晕之苦,有莫能言状之意。它不同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终日昏昏若处云雾之中,或头沉如戴铁盔等。其次,望舌对诊断本证有特殊意义。一般来说,水饮之舌质必淡,舌苔水滑或白滑。但泽泻汤证的舌体往往是特别的肥大而异乎寻常,占满口腔使人望之骇然。

泽泻汤临床治疗还不止眩晕一证,还可治疗饮邪上冒所致的头痛,头沉,耳鸣,鼻塞等。

清人林丰礼曾说:“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犹人之阳气会于头,而目能明视也。夫心下有支饮,则饮邪上蒙于心,心阳被遏,不能上会于巅,故有头冒目眩之病……故主以泽泻汤。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制水;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饮之气从下走。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犹治水者必筑堤防也”。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泽泻汤的病机与治疗意义。

既然水饮为病,为什么不用苓桂术甘汤温药以化饮?这是因为泽泻汤药少力专,能单刀直入而使饮去。如果用苓桂术甘汤,则嫌其甘缓而恋湿。但服泽泻汤后,水饮之邪已减,则苓桂术甘汤甘温之法,也不能全废。


学习经典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4、小建中汤

李某,女,38岁。

产后失血过多,患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腹皮拘急向里抽动,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舌质淡嫩而苔薄,脉弦细。

血虚不能养肝,肝气急则横逆犯脾,脾主大腹,所以腹中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桂枝10克,白芍30克,当归10克,生姜9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饴糖40克。

服药三剂而痛止。

按语

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调和脾胃,调和气血阴阳的基础上,倍芍药酸甘益阴以柔肝,加用饴糖甘温补中以缓急。

所以,本方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小建中汤在临床上不但能够治疗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所致的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等证,还可以治疗由于肝胆气机不利所致的胁痛。

《内经》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小建中汤属于甘温补益之剂,能建脾气以化气血,肝胆得阴血濡养则气柔而条达,所谓培土即可以制木的道理就在于此。

根据临床经验,治疗因肝胆疾患导致脾气虚弱而见有肝脾证候者,可以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则疗效更佳。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5、酸枣仁汤加味

张某,女,32岁。患冬温,经治旬日。

发热始退,旋即心悸怔忡,昼夜不得眠,或刚入寐便觉厉鬼随身,噩梦纷纭,寤后犹惶恐不已。身不热而汗自出,胃纳甚少,大便数日一行,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视其舌,质红无苔。诊其脉,细数无力。

观其脉症,知为热病阴伤,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心悸少寐,阴虚阳亢则肝魂外越而噩梦纷纭。

治宜滋阴潜阳,养心宁神,拟《金匮》酸枣仁汤加味:炒枣仁15g,知母10g,川芎10g,茯苓10g,甘草6g,生地15g,麦冬15g,白芍15g,龙、牡各30g 。三剂。

二诊:心悸减轻,纳寐见好,舌质红,脉细数。仍为阴虚津亏,故原法不变,上方生地加至30g 。

按语

温病之治,始终以存津液为纲,故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今阴液亏损,诸症蜂起,皆由温邪耗伤所致。《难经》云:“损其肾者益其精。”故惟滋阴养津是务也。服之八剂,诸症始退。

李映淮老师评语:热病伤津,阴虚阳亢者,黄连阿胶汤为常用之方。酸枣仁汤系《金匮》虚劳治方,加滋阴平肝之品,与黄连阿胶汤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经典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